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与典型项目教学指导
定价:56.00元
作者:陈晓梅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7043362
字数:
页码:2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与典型项目教学指导》重点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与典型项目教学指导,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这一理论部分,主要研究内容有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知识、发展历程与现状、内涵解析、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弘扬与发展的战略;在典型项目教学指导这一实践部分,重点涉及的项目有武术、养生气功、民间民俗体育以及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两部分的研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以及人们科学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学术语言风格是高度凝练和严谨的,每一个论断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论证,这对于学术规范的遵守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阅读体验上的“距离感”。书中的行文逻辑是典型的学术论文式结构,层层递进,逻辑链条紧密到几乎不留喘息的余地。这使得它在作为大众普及读物时,门槛设置得略高了些。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阅读一份详尽的申报材料,而非一本引导人们走进传统体育世界的“导览手册”。如果作者能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一些更具亲和力的比喻或者更口语化的过渡句,例如在不同章节之间搭建一些“桥梁”,相信能更好地吸引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兴趣,但尚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广大读者群体。毕竟,弘扬文化,首先需要的是“走近”而非“仰望”。
评分阅读这本书时,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文化场域”概念的引入和探讨。作者并没有将民族传统体育仅仅视为一系列孤立的动作或器械的集合,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特定社会结构、宗族关系乃至祭祀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宏观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体育”二字的理解边界,不再局限于竞技或健身的单一维度。特别是关于某些地方戏曲中的武术身段,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流派特点,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地域文化认同和权力结构变迁的微观线索。这种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不过,这种高密度的理论推导,有时会让阅读节奏变得有些沉重。如果能在论述复杂概念之后,穿插一些生动的田野调查小故事,或者引用一两段学徒的访谈录,将能有效缓冲学术的硬度,让知识的吸收过程更加流畅自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初看就给人一种厚重而庄严的历史感。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几笔遒劲有力的书法线条,仿佛能从中嗅到一股久远年代的尘香。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指尖也不会感到丝毫的疲乏。不过,如果能加入一些跨页的、高清的彩色图片来展示那些正在进行中的传统体育活动场景,那就更完美了。想象一下,在讲解太极拳的某个复杂套路时,能有一张清晰的图示辅助说明,该能节省多少摸索的时间啊。当前的排版虽然工整,但对于理解某些技法层面的描述,视觉上的支撑还是显得略微单薄了些。我期待未来的再版中,能在图文结合上做得更加人性化和直观,毕竟文化传承,往往图胜于言,尤其是对于动态的体育项目而言。整体来说,作为案头参考书,它的物理呈现质量是上乘的,值得珍藏。
评分我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翻开这本书的《少数民族传统竞技类项目》部分。坦白说,对于很多鲜为人知或地域性极强的传统项目,比如某些高山族群的“攀藤竞速”,我此前几乎没有概念。书中对这些项目的规则、器械准备以及它在民族节庆中的功能定位,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白描式记录。这种详尽的“人类学式”记录,无疑为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了宝贵的文本资料。然而,遗憾的是,这种详尽更多停留在“是什么”和“怎么做(规则上)”,而对于“为什么”(社会功能和演变逻辑)的深入探讨则显得不够充分。例如,某项比赛中对“失败惩罚”的设置,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动因是什么?仅仅记录下惩罚的动作,而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解码,使得这些规则的意义显得有些单薄和孤立。对于一个渴望理解其文化张力的读者来说,我更希望能看到作者对这些仪式性行为背后的“潜台词”进行挖掘。
评分我尝试着去阅读其中关于“射艺”的那几个章节,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古代礼仪和现代训练相结合的思路。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搭建得相当扎实,从历史渊源到哲学基础,论述得面面俱到,显示出作者在文献梳理上的深厚功力。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上,我总感觉像是隔着一层纱在看东西,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比如,在描述如何调整呼吸以达到“气沉丹田”的境界时,作者的笔触更多集中在对这种状态的描述和意义阐释上,却鲜有提供可供初学者立即上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步骤分解或常见错误纠正的建议。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者准备的,对于那些真正想把这些技艺引入校园或社区活动的实践者来说,实操指南的缺失多少让人感到意犹未尽。或许,作者认为理论的深度本身就是一种指导,但实践的温度和细节,才是让文化“活”起来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