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体育/运动 书籍 |
| 作者: | 高嵘 屈国锋 |
| 定价: | 88.0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ISBN: | 9787511549716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2017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体育学科100周年,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15周年的一年。值此双重喜庆之际,编写组在体育与运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史》的编写,这是对百年学科的一份献礼。 本书通过历史篇、人物风采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客观而忠实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对体育学科一百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希望能够借此以史为鉴,激励体育学科师生继续努力奋斗、严谨治学,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和“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在教学、训练、科研和运动竞技等方面皆更上层楼,再创辉煌。 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伟大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伟大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
| 目录 | |
目 录 章 萌芽初创(1902—1922)… …………………………………… 1 第二章 奠基领航(1923—1937)… …………………………………… 30 第三章 砥砺前行(1937—1949)… …………………………………… 76 第四章 凤凰涅槃(1949—1976)… …………………………………… 94 第五章 继往开来(1976-2001)… ………………………………… 131 第六章 创新发展(2002年至今)… ………………………………… 146 教 师… ……………………………………………………………… 187 毕业生… ……………………………………………………………… 218 附 录… ……………………………………………………………… 244 后 记… ……………………………………………………………… 364 |
| 编辑 | |
十世纪初,正当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体育师资缺乏、急需体育人才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于1917年应运而生。作为开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先河的学府,其体育专修科建立伊始,便历史性地担当起引导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任。 在北师大体育系初创时期,体育系充分利用地处古都文化名城、依托北师大综合院校的有利条件,汇集国内外学者,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任教,将西方体育的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奋发图强,严谨治学,培育英才,努力传播和普及现代体育运动。经过艰苦的十余年奋斗,北师大体育系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学术思想和运动竞技等多方面带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如今,北师大体育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历程,开拓和见证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振兴发展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早期体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论述部分,那些文字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筚路蓝缕的奋斗史。作者们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挖掘和梳理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原始资料,使得构建出的历史脉络异常清晰和扎实。每一次关键转折点的分析,都带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信服。它不是那种空泛地歌颂成就的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如何影响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读完某个章节,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找到了理解一个复杂系统运行机制的钥匙。这种深度挖掘和多维度交叉印证的写作手法,极大地丰富了对这段历史的认知,远超一般的通史类书籍的浅尝辄止。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老道,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在讲述那些奠基者们的生平事迹时,文字里流露出的那种对先辈们执着精神的敬佩,非常具有感染力。我仿佛能听到当年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如何用坚定的信念去推动一项新事业的建立。这种情感的投入使得冰冷的历史数据变得有血有肉,读者很容易被卷入其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时候,读到某个关键人物的抉择和困境,甚至会让人感同身受,为之动容。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笔法,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让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触手可及的鲜活记忆。
评分对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那些早期体育理论的复杂性曾是一个挑战,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深奥的学术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他们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和侧边注释来辅助说明,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理论框架变得直观明了。即便是第一次接触相关专业知识的人,也能顺畅地跟上思路,不会感到强烈的认知门槛。更令人称赞的是,作者在解释这些发展脉络时,总是能适当地引入一些鲜活的案例或具体的教学实践场景,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现实土壤的产物。这种兼顾学术深度和大众可读性的平衡掌握,实属不易,极大地拓宽了该学科的潜在读者群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光是捧在手里,就感觉像触摸到了岁月的痕迹。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体排布考究,即便是翻阅那些年代久远的文献影印件,也能感受到编者团队的匠心独运。特别是封面那张富有年代感的黑白照片,似乎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充满理想主义和热血的年代,让人不禁对即将展开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著作的尊重,也让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值得珍藏。从书脊到内页的细微之处,都能看出编辑在整体美学和可读性上所下的苦功,让人在阅读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
评分全书的结构布局显示出极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从开创期的筚路蓝缕,到中期的探索与规范,再到近现代的转型与发展,每一个阶段的过渡都处理得干净利落,衔接自然。作者似乎在构建一个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紧密无间,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把握历史的演进脉络,不会有“时间跳跃”或“主题游离”的感觉。这种整体性的把握能力,体现了编纂者对整个学科百年历程的透彻理解。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某个领域发展历程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骨架和参照系,其清晰的脉络梳理,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