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射 9787548824183

礼射 978754882418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礼仪
  • 射箭
  • 传统文化
  • 历史
  • 文化
  • 武术
  • 修身
  • 礼乐
  • 中国传统文化
  • 技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ISBN:9787548824183
商品编码:2961033894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礼射

定价:39.00元

售价:28.5元,便宜10.5元,折扣73

作者: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48824183

字数:

页码:1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六艺是山东大学。尼山书院倾力打造的针对少年儿童新六艺的文化教育品牌,该系列课程将通过对琴、棋、书、画、健、读等系统的学习、全面的塑造,使学生全面提升道德修养、文化水平、智慧才能、审美情趣,为其全面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新六艺”课程普及活动,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同时受到文化部的认可,“新六艺课程”被纳入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六艺”课程体系的成功实践,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头条播出,人民日报第四版专文报道。社会反响巨大。全套丛书分为六册,礼射、诵读、国画、书法、国乐、围棋,具体体现了“新六艺”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的理念。礼射一书从什么是礼射、礼射的发展、礼射的教化意义、礼射的用具以及方法、礼射的射法解说等方面,全面诠释了礼射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目录


章什么是礼射

节射箭运动的由来

第二节礼射的由来

第二章礼射的发展历史及教化意义

节礼射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古代礼射的教育意义

第三节现代推行礼射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礼射用具

节弓与箭

第二节靶子、护具及座右弓

第四章礼射射法解说

节射艺八法

第二节射艺的要领和方法

作者介绍


王学典2002—2006年组建并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2006年调任《文史哲》杂志主编。2012年出任新组建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郑训佐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文学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济南秋枫堂艺术顾问、齐鲁书法网顾问。

文摘


序言



《礼射》 探寻古老仪式中的智慧与传承,重拾遗失的文化根脉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古老的技艺,它并非单纯的武力较量,也非仅为娱乐消遣,而是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礼仪、道德、精神的集成。它,便是“礼射”。这本书,将带您穿越时空的藩篱,深入探究“礼射”这一独具东方魅力的文化现象,从其源起、发展、演变,到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功能,再到其蕴含的深层哲学思想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梳理与解读。 一、源起:上古时代的礼乐文明基石 “礼射”并非横空出世,它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早期,弓箭作为重要的狩猎工具,其使用自然伴随着一定的仪式感。当它逐渐与军事、祭祀、朝会等社会活动结合时,“射”便被赋予了超越实用功能的意义。“礼”是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伦道德的准则,“射”作为一种技艺,一旦被纳入“礼”的范畴,便开始被赋予道德伦理的内涵。 在部落时代,射箭比赛往往与祭祀活动相结合,用于祈求丰收、驱邪纳福。此时的“射”,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自然力量的顺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的建立,射礼的雏形逐渐清晰。《周礼》等早期文献中,已经零星记载了与射相关的礼仪活动。此时,“射”已不仅仅是技能的比拼,更成为了一种选拔人才、培养品德的方式。 二、发展:周代“射”之大成与“六艺”之尊 真正将“射”提升到文化高度的,是周代的“射”礼。周公制礼作乐,将“射”纳入“六艺”之一,与礼、乐、书、数、御并列,成为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射”在这里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命中目标,更强调过程的规范、姿态的优美、精神的专注。 周代的射礼,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章。“射”的场地、射手、嘉宾、司射、赞者,都有明确的身份和职责。射箭的过程,从“饮”到“觢”、“筭”、“按”、“操”、“承”、“抚”、“启”、“拱”、“奉”、“决”等一系列动作,都充满了仪式感,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旨在培养射手的专注力、耐心、沉着冷静的品格,以及对规则的尊重。 射礼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周代,“射”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通过射箭,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培养果断的决策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精准把握。成功的射击,需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这与儒家所倡导的“诚意正心”的修养方法不谋而合。射中靶心,象征着达到目标,达成使命,也寄托着对个人品德和能力的认可。 三、演变:从贵族仪式到士大夫的精神寄托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礼逐渐衰落,但“射”的文化意义并未因此消失,反而以不同的形式延续和发展。诸侯争霸,军事实力成为重要的考量,射箭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技能,在战争中的作用依然突出。然而,在更深层次上,一些思想家和士大夫依然将“射”视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实践。 一些诸侯国依然保留着射礼的传统,将其作为选拔官员、展示国家礼仪的重要方式。例如,宋国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射礼仪式。同时,一些隐士和文人也开始将“射”作为一种超脱世俗、寄托情怀的方式。他们可能在山林间,或在庭院中,进行某种形式的射箭活动,将其视为一种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方式。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社会制度的变化,使得周代那种大规模的、仪式化的射礼逐渐式微。然而,“射”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活动,依然在一些节日庆典、军事演习中有所体现。同时,“射”所蕴含的专注、沉着、精准的精神,依然为文人士大夫所推崇。 四、哲学内涵:天人合一与道德修养的具象化 “礼射”最深刻之处,在于其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它并非简单地将“射”与“礼”结合,而是通过“射”的实践,来体悟和实践“礼”的精神。 天人合一的追求: 射者在射箭时,需要观察风向、距离、靶心,以及自身的身体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体悟和顺应。当射中靶心时,便是人与自然、人与事物达到和谐统一的体现。这种“人弓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写照。 道德修养的实践: “礼射”强调过程的规范和内心的修养。射者需要调整呼吸,稳定心神,控制情绪,做到“心正而后身直,身直而后气正,气正而后箭发”。这与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路径相呼应。每一次射箭,都是对自身心性的一次磨砺。 中庸之道的体现: 射礼中对力量的运用、姿态的掌握,都讲究“不偏不倚”,力求恰到好处。过刚则易折,过柔则无力,唯有把握好“中”,才能达到最佳的射击效果。这便是“中庸之道”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知行合一的典范: “礼射”将抽象的道德理念,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来呈现。射者不仅要“知礼”,更要“行礼”。在射箭的过程中,体会“礼”的严肃性、规范性,将内心的道德自觉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五、文化传承与现代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射”作为一种具体的社会实践,其形式在古代社会中已逐渐消失。然而,其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却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中流淌。 这本书,旨在通过对“礼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仪式规程、哲学内涵的深入挖掘,帮助读者重新认识这一被忽视的文化瑰宝。它不仅仅是对一项古老技艺的追溯,更是对一种失落的文化精神的寻访。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快节奏的生活,信息爆炸的冲击,人际关系的疏离,价值观念的多元。在这种背景下,重拾“礼射”所倡导的专注、沉着、内省、尊重规则、追求和谐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提升专注力与定力: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礼射”所强调的“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训练,有助于我们对抗浮躁,提升专注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培养平和心与自律性: 射箭过程中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瞄准,都要求射手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我控制。这种训练能够帮助我们在压力和焦虑面前保持冷静,培养强大的自律性。 重拾仪式感与敬畏心: “礼射”所蕴含的仪式感,是对事物和过程的尊重。在现代生活中,适当地恢复一些仪式感,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提升对人、事、物的敬畏心。 体悟天人合一的智慧: 学习“礼射”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礼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 本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大量的史料考证,辅以生动的图文解析,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礼射”世界。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唤醒读者心中那份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感受古人智慧的魅力,并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礼射”之道,实现精神的升华与传承。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历史的心灵之旅,一次重拾文化根脉的深刻探索,一次关于修身养性、探寻人生真谛的智慧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礼射”的世界,感受古老仪式中蕴藏的无穷力量与永恒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古雅而凝练,读起来有一种“咬文嚼字”的快感,但绝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卖弄,而是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作者对词语的精准拿捏,使得许多原本平淡的句子瞬间变得韵味无穷。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声音的描绘,比如空气中细微的尘埃扬起声,弓弦拉满时的那声紧绷,以及击中靶心时那清脆的回响,这些听觉上的细节被捕捉得栩栩如生,极大地增强了现场感。与许多当代文学作品追求的直白和快节奏不同,此书展现了一种“慢下来”的美学,它要求读者放慢呼吸,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呼吸。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十分考究,如同精心设计的园林,步移景异,总能在不经意间柳暗花明,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领域。对于那些追求文字美感和文化底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

评分

我被这本书中流露出的极强的仪式感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简单地描述一个活动的过程,而是将整个过程提升到了精神修炼的层面。作者笔下的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对“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并非为了取悦他人,更多的是一种对自我完善的执着。书中对于准备阶段的铺陈尤为精彩,从选材、打磨,到环境的净化,每一个步骤都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工匠精神”的终极奥义。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德高望重的师父进行了一次漫长的学徒训练,虽然过程中可能会感到枯燥或严苛,但最终收获的是对事物本质更深层次的洞察。它所传递的“敬畏心”,是现代社会中非常稀缺的品质,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强大源于对秩序和规则的尊重,以及对自己内心不懈的约束和锤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反思自身浮躁、重拾内在秩序的绝佳契机。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仿佛我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观看一部精心制作的黑白老电影。叙事节奏的掌握非常巧妙,时而如山涧清泉般舒缓流畅,描绘着环境的静谧与人物的沉思;时而又如同疾风骤雨,在关键的冲突点上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大量运用了富有画面感的词汇,使得即便是抽象的哲学思辨,也能被赋予生动的形象。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构建场景时的空间感处理,无论是庭院的布局、射场的布局,还是器物的陈设,都透露出一种精心设计的匠心,这背后蕴含着作者对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这种“一草一木皆有意”的写作手法,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老实说,起初我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但实际上,作者通过巧妙的故事情节和极具张力的对话,成功地将深奥的理论融入到了故事的主线之中,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也能感到亲切且引人入胜。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思想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记录或复原,更像是一次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叩问。作者似乎在用一种非常克制的笔调,探讨着“理想人格”是如何在社会规范和个体意志之间寻求平衡的。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专注”与“外放”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书中人物面对外界的纷扰和内心的挣扎,所展现出的那种“定力”,着实令人敬佩。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坚守既有的“规矩”是否还有意义?如果意义存在,它又将如何承载?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那种不激进、不偏颇的立场,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有力且有说服力。每一次翻阅,都会因为心境的不同而产生新的理解,这本书的“保质期”似乎很长,值得反复咀嚼,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

评分

这部作品的笔触之细腻,简直如同将读者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之中,让人不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份古朴与庄重。作者对细节的把控能力令人叹服,无论是对古代礼仪规范的描摹,还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都达到了令人信服的程度。特别是对于“礼”的阐释,并非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段段引人入胜的叙事展现出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其深层含义。那些关于仪态的描摹,比如拱手、揖礼、行走的步幅和速度,都被描绘得一丝不苟,仿佛能看到画面在眼前展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高超技巧,那种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交流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多见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沉静了不少,对许多日常的举止都有了新的思考,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易翻阅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用心去体会的文化指南,引导着我们去追寻那些被时间冲淡的“正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