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咏春黐手对练
定价:28.0元
作者:舒建臣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38160574
字数:31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继《咏春三套拳法》出版的又一力作,与本书同步出版的还有《咏春木人桩法》《咏春搏击术精粹》,更加系统地介绍了学习咏春拳的技术和方法,可供其他武技武道、南拳术、截拳道、散打引用参考或借鉴。
内容提要
《咏春三套拳法》(小念头、标指、寻桥)中阐述拳脚攻守动作、路线、位置、角度等。这三套拳能清楚了解咏春拳的目的及练习的意义,训练咏春拳散打搏击实战上正确的理论观念及实战的根基。真正的向搏击实战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过渡在黐手训练中,种种练习方式及要求都是根据咏春拳三套拳的理论要求及方法训练形成。黐手对练是锻炼咏春拳攻防实战中两手(及两脚)的触觉反应和应变的能力,从而达到预知对手下一动作的能力,因而是咏春拳以“近战”的辩证理论和“无招胜有招”为核心的快速打人取胜的入门训练,也是过渡到咏春拳散打(搏击)中的重要训练。在咏春三套拳法中,主要介绍佛山及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的拳法,这里在黐手对练法中,同样收录了广泛流传的佛山正统咏春拳黐手及演变的叶系咏春黐手,以供参考。黐手对练,不只是咏春训练的内容,部分内容也适合南拳术的一些练法,或者截拳道中的练法。
目录
作者介绍
舒建臣,中国武术家。现居广东深圳。主编有《截拳道入门系列》、《咏春拳系列》。著有《咏春三套拳法》、《截拳道》、《截拳道短棍技法》、《中国散打系列丛书》、《咏春拳学系列》、《佛山咏春拳系列丛书》、《擒拿解脱反擒拿》《中国擒拿术》等等。
舒建臣,生于中国北方武术之乡,随名师习南北拳术,入散打队。对咏春拳及截拳道有独到见解,其拳学思想深受众多习武者的喜爱。
舒建臣是我国的武术技击家。对咏春拳、截拳道贡献功不可没。舒建臣著述数本武术类专著,并在中外出版传播,受到中外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其作品并被其它同类作品借鉴和引用。
文摘
序言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很功利的心态——希望能找到一些快速提高实战反应的捷径。然而,这本书很快就打破了我的这种期待。它提供的不是速成秘籍,而更像是一部关于“耐心”与“精准”的史诗。作者似乎极其反感那些浮夸的展示,全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和内敛,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距离感”的阐述。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在毫厘之间的距离变化如何彻底颠覆战局,这不是简单的退让或推进,而是一种对空间的主动塑造。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空间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处理那些棘手的人际冲突,惊奇地发现,那种“不战而先立于不败之地”的境界,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这种跨领域的启示,绝对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拓宽了我对武术理论应用范围的想象。
评分坦白讲,初读时会有一些晦涩难懂的地方,尤其是在涉及“听劲”和“化劲”的章节,需要反复回味。这显然不是一本为零基础入门者准备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本给已经有一定基础,但开始触及瓶颈的习武者准备的“心法宝典”。作者对传统训练模式的批判是温和而有力的,他没有全盘否定旧法,而是指出了在现代快速节奏下,传统训练中容易被忽略的“内在连接”。我特别喜欢他对“柔韧性”的重新定义,书中强调的柔不是松懈,而是一种高速蓄力的弹性状态,这种解释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于力量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你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训练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细节,就像拿着一把精密的尺子,去重新测量自己内心的准绳。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也值得称赞,虽然内容严肃,但设计上并无古板之感。那些穿插其中的插图或示意图,虽然没有达到专业解剖图的精细程度,却以一种极其写意的方式,捕捉到了动作的“神韵”而非僵硬的“形体”。这很符合我一直以来对传统武术的理解:形是死的,神是活的。作者在描述特定手法时,往往会引述一些古代的典籍或诗句作为旁证,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厚重感。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武术教程,而是在翻阅一本承载着数百年经验与智慧的古老手稿。这种将技艺提升到人文高度的做法,非常打动我。读完合上书本,心中涌起的不是“我学会了什么招式”,而是“我对事物有了新的观察角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是“平静”。在探讨那些高强度的对抗性训练时,作者的叙事语调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稳定感,仿佛在描述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而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这种叙事风格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心态。过去一练功就容易急躁,总想着用蛮力去解决问题。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关注发力前的那个“空档期”,那个力量尚未释放、但已经完全准备好的瞬间。书中对这种“空档”的描述极其富有画面感,它教会我,真正的强大不是瞬间爆发出的能量,而是对能量流动的完全掌控和对不确定性的从容接纳。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环境和谐共处的指南,武术只是它表达的载体。它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稳定感和对变化的泰然处之的态度。
评分这部作品的探讨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武术流派的技法,更像是在剖析一种哲学思想在身体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无论是对气流、重心转移的描述,还是对人体结构与力学原理的结合分析,都展现出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冥想的状态,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练习者在“黐”与“舍”之间的微妙平衡。它没有那种生硬的口诀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和对话,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想象那种在近距离接触中,双方手臂仿佛拥有独立生命体般的相互感知与牵引。这种层次感和内在的逻辑性,使得即便是对武术理论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领悟到关于人际交往和应对复杂局限性的深刻启示。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极佳,从慢热的理论铺陈到后半段实战模拟的紧张感,过渡得自然流畅,让人欲罢不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