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2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
定价:68.00元
作者:李毓毅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671061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2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收入了《上海公共体育服务呼叫中心建设研究》《构建上海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研究》《教练员态度影响上海一线运动员文化学习与保障研究》《提升传统体育项目对上海青少年吸引力与干预策略的研究》等论文。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厚实的封面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纸张的质地也相当不错,文字的排版清晰、工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要知道,很多地方性的研究报告,往往在实体制作上会显得有些粗糙,但这份报告显然在细节上投入了不少心思。封面设计简洁有力,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那红色的主色调和简洁的字体组合,透着一股严肃和权威性,很符合它作为一份年度研究成果汇编的定位。打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淡淡清香,让人感觉接触到的是一份真正经过打磨的、值得珍藏的资料。我尤其欣赏它在目录设计上的考量,层级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整体来看,这份报告的“硬件”配置,完全配得上其承载的内容的价值,给人一种物有所值、值得细品的观感。
评分总的来说,这份研究成果报告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成功地避开了地方性研究报告常犯的两个陷阱:一是流于表面、数据陈旧;二是过于本土化而缺乏可推广的理论价值。上海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通过这份报告得到了非常有力、全面的展示。它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内容扎实,无疑是当年区域体育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份标杆性文献。它的存在,不仅为该年度的学术研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更为下一年度的研究设立了更高的起点。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细细品味的重量级地方性学术汇编。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份报告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专业性与可读性的平衡。它不像一些纯粹的理论专著那样晦涩难懂,充满了令人生畏的术语堆砌;反之,它在保持高度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努力让每一个概念的阐述都尽可能地贴近实际操作的语境。例如,在探讨体育产业创新模式时,报告引入了一些生动的案例对比,使得原本抽象的经济学模型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学者带着泥土的芬芳”的写作姿态,非常难得。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研究者与实际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即便是像我这样,并非专业体育社会学出身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核心论点和研究的创新之处,这无疑是优秀研究报告的重要标志。
评分阅读这份研究报告的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有组织的地方体育发展脉络的“考古发掘”。它并非那种泛泛而谈的宏观叙事,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链条,构建了一个微观到中观层面的分析体系。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对于基层社区体育设施利用率的实证分析部分,作者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数字罗列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人群、不同时间段使用差异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原因,这使得报告的结论极具操作性和指导意义。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研究的深度和对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治理复杂性的洞察力。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速食读物,而是需要你放慢节奏,甚至需要带着笔去勾画重点的学术工具书。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一个关注城市发展和体育政策落地的人的求知欲。
评分这份报告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学术成果,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和预测上海体育生态未来走向的“晴雨表”。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前瞻性思维。报告中对新兴体育消费趋势的捕捉,例如全民健身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得尤为到位,甚至触及到了技术伦理和数据安全等前沿议题,这显示出研究团队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敏锐嗅觉。它不仅仅是对“发生了什么”的记录,更是对“未来可能如何发展”的深度预判和策略建议。对于任何希望在上海体育领域进行长期规划的机构或个人而言,这份报告提供的视角和数据支撑,是不可或缺的战略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