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第二版)

武术(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席建平,马宏霞 著
图书标签:
  • 武术
  • 传统武术
  • 中国武术
  • 格斗
  • 自卫
  • 养生
  • 武术文化
  • 历史
  • 技法
  • 训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0643
商品编码:2962493771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武术(第二版)

定价:32.00元

作者:席建平、马宏霞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2225064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术》一书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健康、终身体育”这一指导精神,从武术起源的背景开始介绍,涉及武术概述、武术文化、武术技法、武术教学与武术训练,包括武术基本功与基本动作、武术套路运动、武术攻防实用动作等内容。
《武术》一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武术体育的教材,也可适用于社会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体育类专业专科普修,院校各专业选修武术课使用,也可作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外国留学生的自学课本、中小学武术教师培训教材,以及各类武术馆(校)教学用书。

目录


**章
武术概述001
**节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001
一、武术的起源及其原始形态001
二、古代武术的发展概况002
三、近代武术发展概况007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007
第二节 武术的特点与作用008
一、武术的特点008
二、武术的作用009
第三节 武术的内容与分类011
一、功法运动011
二、套路运动011
三、搏斗运动014
第二章
武术图解知识016
**节 武术图解知识与识图方法016
一、武术图解的一般知识016
二、识图自学方法、步骤与注意事项018
三、武术音像教材的自学方法及注意事项019
第二节 武术动作术语与谚语021
一、武术动作术语021
二、武术谚语021
第三节 武术自学自练的原则与方法025
一、自学自练武术的原则025
二、自学自练武术的注意事项027
三、自学自练武术的方法与手段028
第三章
武术教学031
**节 武术教学的特点与要求031
一、武术教学的特点031
二、武术教学的要求032
第二节 武术教学法033
一、指导法033
二、练习法036
三、评价法038
四、多媒体教学法038
五、探究教学法039
第三节 套路教学的步骤与要求040
一、套路教学的步骤040
二、套路教学041
第四节 攻防教学的步骤与要求042
一、攻防技术教学的步骤042
二、攻防技术教学的要求043
第四章
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044
**节 基本功044
一、肩功044
二、腿功047
三、腰功052
四、桩功054
第二节 基本动作055
一、手型055
二、步型056
三、手法057
四、步法059
五、腿法060
六、平衡练习063
七、跳跃练习064
八、跌扑滚翻练习066
第三节 组合动作067
一、弓步搂手冲拳068
二、弹腿冲拳068
三、马步架冲拳068
四、歇步冲拳069
五、提膝穿掌069
六、仆步穿掌069
七、虚步挑掌070
八、并步抱拳070
第五章
套路运动071
**节 初级长拳(第三路)071
一、动作名称071
二、动作说明072
第二节 简化太极拳087
一、动作名称087
二、动作说明088
第三节 少年拳第二套114
一、动作名称114
二、动作说明115
第四节 初级刀术121
一、动作名称121
二、动作说明121
第五节 初级剑术142
一、动作名称142
二、动作说明142
第六节 太极剑158
一、初级太极剑(32式太极剑)动作名称159
二、动作说明159
第六章
散打与女子防身术175
**节 散打175
一、简介175
二、基本技术175
第二节 擒拿与反擒拿195
一、擒拿与反擒拿简介195
二、擒拿基本手法195
三、擒拿与反擒拿实用技法196
第三节 女子防身术206
一、运用女子防身术的策略206
二、了解人体要害部位207
三、女子防身术动作方法207
第七章
武术评判与鉴赏210
**节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简介)210
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简介210
二、武术套路竞赛裁判法212
第二节 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简介)214
一、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介绍214
二、武术散打竞赛裁判法简介216
第三节 武术表演与欣赏217
一、武术表演217
二、武术表演的欣赏218
参考文献220

作者介绍


席建平,中州大学,副教授, 参加工作后,主持与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先后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教育厅“十一五”科学教育规划一等奖一次、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两次,郑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三等奖一次,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7篇。

长期从事体育教学,教学效果,多次获得教学相关奖励。

文摘


序言



《武林秘籍:失传绝学》 序言 千古风云,荡气回肠;江湖恩怨,刀光剑影。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一项古老而独特的文化瑰宝,历经千年传承,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它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修身养性、磨砺意志的途径,是哲学思想、人生智慧的载体。无数英雄豪杰,仗剑江湖,以武会友,书写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传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精妙绝伦的武学套路、深奥玄妙的内功心法,正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成为失传的绝学,令人扼腕叹息。 本书《武林秘籍:失传绝学》,正是肩负着挖掘、整理、重现这些濒临失传的珍贵武学遗产的使命而诞生。我们深入中华大地,搜寻古籍,走访隐士,倾听民间传说,只为追寻那遗落在民间的点点星光,将它们重新点亮,呈现在世人面前。本书不涉及任何现代化的搏击术、格斗技巧,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充满传奇色彩、蕴含东方哲学、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武术体系。 第一章:溯源古今,武道之初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追溯中华武术的起源。我们将从古代先民的狩猎、搏斗活动出发,探讨其如何逐渐演变为有组织的军事训练和防身技艺。从先秦时期的“角抵”,到汉代的“手搏”,再到唐宋时期的“武举”,我们将详细梳理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以及与社会、政治、军事的紧密联系。 我们将深入探讨早期武术理论的萌芽,例如《孙子兵法》中关于“形”与“势”的论述,以及道家思想对武术“以柔克刚”、“无为而治”等理念的深刻影响。本章还将简要介绍一些古代兵器,如刀、枪、剑、戟等,以及它们在早期武术发展中的作用。我们相信,理解武术的源流,是领悟其精髓的第一步。 第二章:宗师风采,门派绝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流派众多,各有千秋。本章将聚焦于历史上赫赫有名、影响深远的几大武术流派,深入剖析其独特的武学思想、技法体系和传承方式。 少林拳: 作为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少林拳以其刚猛、朴实、变化多端的特点闻名于世。我们将介绍少林罗汉拳、通臂拳、心意把等经典套路,并探讨其“易筋经”、“洗髓经”等内功心法的奥秘。 武当功: 与少林武术相对,武当功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化力,以意导气。本章将重点介绍太极拳(不同于现代广泛传播的简化套路)、形意拳、八卦掌等武当代表性拳种,并深入解读其“圆活”、“变通”、“螺旋”等核心技法。 峨眉派: 峨眉武术以其灵巧、迅捷、多变的腿法和柔中带刚的特点著称。我们将探究峨眉的“峨眉刺”、“峨眉剑”等器械技法,以及其独特的“风、雷、电、雨”等招式理念。 其他流派: 我们还将简要介绍如苌氏功、洪拳、咏春拳等其他极具特色的武术流派,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华武术的丰富多彩。 在本章中,我们不仅会介绍具体的武术套路和招式,更会着重挖掘这些门派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以及宗师们的心路历程。 第三章:内功心法,精气神合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这句俗语道出了中华武术内外兼修的精髓。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内功心法的神秘世界,揭示那些能够增强体魄、提升内劲、延年益寿的古老秘法。 呼吸吐纳: 我们将详细介绍多种传统的呼吸吐纳方法,如腹式呼吸、逆式呼吸,以及它们在武术修炼中的作用。学习如何通过控制呼吸来调和气息,培养内劲。 意念引导: 内功的修炼离不开意念的引导。本章将阐述“以意导气,以气催力”的原理,介绍如何通过想象、观想等方法来调动和运用体内的真气。 站桩功法: 站桩是许多内功修炼的基础。我们将介绍马步、浑圆桩、三体式等经典的站桩方法,并解释其如何帮助打通经络,增强身体的整体协调性和稳定性。 金刚功与柔功: 从刚猛的“金刚不坏”到柔韧的“太极推手”,我们将探究不同内功流派在训练方向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出独特的身体素质和内劲表现。 本章内容将尽可能地细致地描述功法要领,但我们也会强调,内功修炼需要耐心、毅力和正确的指导,切勿急于求成。 第四章:器械之道,形神兼备 “拳无拳,意无意,都是鼻祖的愚意。” 器械是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极大地拓展武术的表现力和攻击范围。本章将深入探讨各种传统武术器械的特点、技法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内功心法。 刀法: 从朴实无华的单刀、双刀,到威猛霸气的朴刀,我们将介绍不同刀法的特点,如“快、准、狠”的劈、砍、撩、崩等。 枪法: “百兵之王”的枪,其技法变化无穷。本章将重点介绍“枪扎一条线,枪不离身”的原则,以及挑、刺、拦、扫等基础枪法。 剑法: 剑,作为文人的象征,其武学也充满了灵动与飘逸。我们将探究剑法的“点、拨、抹、挂、截”等技法,以及“身法”、“步法”与剑法之间的配合。 其他器械: 除了刀枪剑,我们还将涉猎如棍、鞭、锤、扇等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器械,并阐述它们各自的独到之处。 在器械的介绍中,我们将强调“人器合一”、“人剑合一”的境界,以及器械技法背后所蕴含的招式变化与战略思想。 第五章:武德精神,人生智慧 武术不仅仅是搏击之术,更是修身养性、提升品德的重要途径。本章将超越单纯的技法层面,深入探讨中华武术所蕴含的武德精神和人生智慧。 尊师重道: 强调师徒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尊重师长、团结同门的传统美德。 以和为贵: 论述武术的最终目的并非好勇斗狠,而是以止戈为本,以德服人。 知耻近乎勇: 探讨武术修炼中“耻”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克服困难。 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从长远的角度审视武术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强调其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价值。 侠义精神: 追溯武侠小说中“侠”的形象,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正义、担当、扶危济困的精神。 本章将通过大量历史典故、人物传记和民间故事,来展现武术家们的高尚品格和人生哲学,让读者不仅学习到武术的技巧,更能领悟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结语 《武林秘籍:失传绝学》的编撰,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深情回望。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让那些被遗忘的武学精髓重新焕发生机,吸引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扬之中。武术,不仅是身体的较量,更是心灵的修行,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愿本书能够成为您探索中华武术瑰宝的钥匙,开启一段别具一格的武道之旅。 免责声明: 本书内容均基于史料记载、民间传说及武学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传统武术的知识与感悟。武术修炼需要谨慎,请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本书不鼓励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传统武术领域摸索了多年的爱好者,我深知市面上许多书籍的局限性——要么内容陈旧、脱离现代科学认知;要么过于强调“神秘主义”,对关键技术讳莫如深。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尊重历史的传承和经验的积累,毫不保留地介绍了传统的核心训练体系,但同时,它又大胆地引入了现代运动生物力学、康复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对传统功法的原理进行了解构和印证。比如,在讲解柔韧性训练时,书中不仅提到了传统的“站桩”与“拉伸”,还科学地解释了筋膜张力与神经募集效率的关系,这使得我们不再是机械地重复古人留下的法门,而是能够带着清晰的认知去优化训练方案,使其更符合个体差异和当前的身体状态。这种“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具有了极强的时效性和跨时代的指导意义,是真正能够指导习练者走得更远、更扎实的一部经典之作。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后,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拳法招式的图解,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切入,深入探讨了武术背后的哲学思想、历史演变脉络,以及它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的传承意义。第一章对于“气”与“劲”的定义与区分,就花费了极大的篇幅进行辨析,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中的只言片语进行考证和交叉验证,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层层递进,让初学者能够迅速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模型,避免了陷入盲目模仿招式的误区。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争议性历史事件时的客观态度,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呈现出不同的流派观点,再以严密的逻辑链条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大大提升,它不再仅仅是一本“技击指南”,更像是一部深入的“文化史论”。这种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是其他市面上浮光掠影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封皮,搭配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专业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我把它放在书架上,仅仅是视觉上就已经算得上是一种享受了。初次翻阅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它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不得不说,内页纸张的质感非常棒,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反光的纸张,而是略带哑光效果的米白色纸张,这对长时间阅读非常友好,眼睛不容易疲劳。字体的选择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清晰、适中,段落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面对大段的理论阐述,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拥挤和压迫。书脊的粘合也相当结实,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装订的,完全不用担心它会轻易散架。这种对实体书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校对。单从这本书的外在来看,它无疑达到了专业书籍应有的水准,甚至可以说超越了一般的教科书标准,给人一种物有所值的愉悦感,让人忍不住想捧在手里细细摩挲,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知识分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在保持专业书籍应有的精准度的同时,又融入了一种近乎诗歌的韵律感和古典的叙事腔调。阅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乏味感,反而像是在聆听一位经验老到的宗师在灯下娓娓道来。特别是在描述那些需要心境配合的训练方法时,作者的笔触变得尤为细腻和富有哲理。他用到了许多富有画面感的比喻,比如将身体的放松比作“春风拂柳,不着痕迹”,将意念的集中比作“磐石入水,波纹自散”。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使得原本抽象的内功心法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想象。我发现,仅仅是阅读这些描述性的段落,我的呼吸节奏和精神状态似乎都会不自觉地跟着文字的节奏调整。它成功地将技术训练提升到了心性修养的层面,让人明白武术的更高境界,往往在于对自身内在世界的探索与掌控,而不是单纯的外部技巧的比拼。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偏好实践操作的人,所以阅读任何技击类的书籍时,我都会重点关注图示的清晰度和动作分解的精确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但又保持了一种克制的美感。它使用的图片并非那种为了炫技而摆出的夸张造型,而是非常写实、注重力线和重心转移的瞬间捕捉。例如,在描述一个基础步法变化时,它不是用一张静态图草草了事,而是连续展示了从预备姿态到完成发力,中间关键的三个重心过渡点,并且每一张图的下方都有详细的文字注释,精确到“膝盖弯曲角度应小于45度”、“腰胯必须松沉至脚跟”这样的细节。更出色的是,作者似乎深谙人体运动学的原理,他不仅告诉你“怎么做”,更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比如某个动作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杠杆原理,如何保护关节避免受伤。这种兼顾了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图文配合,极大地降低了自学时的理解难度和试错成本,真正做到了图解的典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