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群体凝聚力:结构及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关系 | 作者 | 牛志培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19837 | 出版日期 | 2016-05-01 |
| 字数 | 页码 | 104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群体凝聚力:结构及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关系》以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群体环境问卷》、《运动成就动机量表》、《运动队人际沟通问卷》、《中国运动员应激应对量表》、《教练员领导方式量表》、《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等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利用这些工具对运动成就动机、人际沟通、应激应对、教练员领导方式和训练比赛满意感与群体凝聚力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显示,足球运动员凝聚力的因素是运动员与球队的关系、外界激励因子、球队内部特征因子、教练员素质因子和人际关系因子;男运动员集中解决问题应对明显高于女运动员;男女运动员,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和人际沟通可显*预测群体凝聚力。 |
| 作者简介 | |
| 牛志培,男,1976年7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博士,讲师。199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就职于哈尔滨第十七中学校。2003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9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足球教研室玫读博士学位,师从张廷安教授,主攻足球运动员的团队凝聚力研究,2012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 |
| 目录 | |
|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2 文献综述 2.1 凝聚力的概念 2.2 团队的概念及理论 2.3 应激应对的相关研究 2.4 人际沟通的相关研究 2.5 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2.6 教练员领导行为与凝聚力的相关研究 2.7 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2.8 凝聚力中介作用的相关研究 3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资料法 3.1.2 问卷调查法 3.1.3 专家访谈法 3.1.4 数理统计法 3.1.5 个案分析法 3.1.6 归纳法与分析法 3.2 研究对象 4 讨论与分析 4.1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群体凝聚力研究 4.1.1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群体凝聚力因素分析 4.1.2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应激应对研究 4.1.3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人际沟通研究 4.1.4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成就动机研究 4.1.5 我国青少年足球队教练员领导方式研究 4.1.6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研究 4.2 凝聚力与应激应对、领导方式、成就动机、人际沟通及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关系 4.2.1 描述性统计结果 4.2.2 凝聚力对应激应对、领导方式、成就动机、人际沟通与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回归分析 4.3 凝聚力对应激应对、领导方式、成就动机、人际沟通与训练比赛满意感的中介作用结构模型 4.3.1 男运动员凝聚力对应激应对、领导方式、成就动机、人际沟通与训I练比赛满意感的中介作用结构模型 4.3.2 女运动员凝聚力对应激应对、领导方式、成就动机、人际沟通与训l练比赛满意感的中介作用结构模型 4.3.3 应激应对、领导方式、成就动机和人际沟通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4.3.4 群体凝聚力对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影响 4.3.5 群体凝聚力对应激应对、领导方式、成就动机和人际沟通与训练比赛满意感的中介作用 4.3.6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青少年”这个特定群体的敏感度和敬意。他们不仅仅是尚未成熟的成人运动员,他们在群体中寻找认同、建立友谊、试探边界,这些成长的阵痛都被细致地纳入了凝聚力模型的考量范围。书中关于“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分析,避免了将青少年视为纯粹的工具性个体,而是承认了他们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例如,书中对于“归属感缺失”如何通过负面行为表现出来,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比赛节奏和奖励机制来重建积极联结的探讨,非常细腻且贴近现实。这种关注个体体验与整体结构之间张力的写作手法,使得整本书既有高度的理论深度,又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群体凝聚力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在每一次训练、每一场比赛中,细微地满足每一个成员的心理需求,并在共同的挑战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里透着一股老派的、扎实的学术功底,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流畅,这得益于作者对于复杂概念的清晰阐释能力。我感觉作者在构建理论模型时,并没有为了追求新颖而牺牲可操作性。关于“群体凝聚力”的各个维度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动态平衡的讨论,尤其精彩。它不是静态地告诉你“A导致B”,而是展示了一个不断演化的系统。例如,当一支队伍在低谷期时,原本松散的结构如何被外部压力重塑,或者反而加速瓦解。书中对“满意感”作为调节变量的角色分析,更是提升了整个研究的层次。它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观点:单纯的高压和严格管理不一定能带来长久的凝聚力,只有当运动员在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进步的真实愉悦时,那种由内而外的联结才会真正牢固。这对于任何希望打造“铁军”的团队管理者来说,都是一剂清醒剂。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著,而是充满了对真实世界中青少年足球现象的敏锐洞察。我特别喜欢它探讨“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部分,这个切入点非常巧妙。很多研究只关注结果,但这本书却把目光投向了过程中的主观体验。一个运动员对训练环境、战术安排乃至队友态度的满意度,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投入的程度和最终的凝聚效果,这一点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似乎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但这些数据被巧妙地融入到流畅的叙述中,读起来一点也不累,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体育心理学家娓娓道来。那种对细节的把控,例如队员间非正式社交网络对正式战术执行力的影响,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细致和深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青少年体育的价值,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集体中建立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基层体育发展的观察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及时的“工具箱”。它没有停留在对成功的经验复制,而是深入挖掘了成功的内在机制。特别是关于如何量化和评估不同训练阶段凝聚力的变化这一点,书中提供的框架和工具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角色清晰度”对凝聚力的影响章节印象深刻。在青少年队伍中,角色不明确是常态,但这恰恰是导致内部摩擦和满意度下降的温床。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帮助教练识别潜在的角色冲突,并通过结构性的训练设计来化解。它不仅仅是一本研究报告,更像是一本指导手册,它的价值在于能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训练策略。阅读后,我感觉自己对“团队建设”的理解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是简单的团建活动,而是系统的、有目的性的结构优化。
评分这本关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群体凝聚力的书,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训练场和更衣室,仿佛能亲耳听到教练的训话和队员们的欢声笑语。作者似乎非常深入地研究了这群年轻运动员的心态和互动模式,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理论。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结构”的探讨,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解剖一个精密的仪器,把凝聚力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观察和理解的部分。书中对不同类型球队凝聚力差异的分析,真是让人茅塞顿开。比如,有些队伍看似配合默契,但在关键时刻却容易散架,这本书就揭示了这种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可能是沟通方式的差异,也可能是在压力下角色认同的模糊。对于教练或者关注青少年体育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且实用,它不只是教你如何“做”凝聚力,更让你明白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这种理解上的提升,远比一些空洞的口号要有效得多。我能想象,如果能将书中的洞察运用到实际的训练和比赛组织中,对提升队伍的整体战斗力绝对是大有裨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