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视听语言(第二版) | 作者 | 陆绍阳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244357 | 出版日期 | 2014-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2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视听语言(第二版)》是一部论述电影基础知识和构成元素、分析电影艺术技巧的比较全面的大专院校电影教材,是大众传播专业学生、电影爱好者的良好读物,也是一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便于应用和操作的创作指南。 《视听语言(第二版)》从电影的基本元素入手,结合中外电影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光、色彩、构图等视觉构成要素的艺术特性,进而深入讨论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镜头组接、节奏、声音等视听语言各个重要环节的表现力及相互关系,体现了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系统分析和总体把握。 |
| 作者简介 | |
|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电影艺术杂志评委。 |
| 目录 | |
| 绪 论 电影创作流程 一、 前期筹备阶段 二、 实拍阶段:让门敞开着 三、 后期制作阶段 章 影像 一、 影像的美学特征 二、 影像的基本功能 三、 人是视觉元素的中心 第二章 场景 一、 如何选择场景 二、 内景拍摄需注意的问题 三、 外景拍摄需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 光的运用 一、 光线是塑造形象的基本手段 二、 光的强度和光的方向 三、 用光观念 四、 光的处理方法 第四章 色彩的运用 一、 把色彩设计纳入到总体造型设计之中 二、 用色彩帮助导演体现创作意图 三、 用色彩感染观众的情绪 四、 处理好色彩间的和谐关系 第五章 构图 一、 景框 二、 构图 三、 一般构图规律 第六章 镜头处理 一、 景别与画框 二、 角度与构图 三、 焦距与构图 四、 摄影机的运动方式 第七章 场面调度 一、 什么是场面调度 二、 场面调度的依据 三、 场面调度的具体形式 四、 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 五、 场面调度的特例 第八章 镜头组接 一、 镜头组接的依据 二、 创造独特的时间流 三、 不同场面的镜头组接 第九章 蒙太奇 一、 蒙太奇思维:一种结构影片的方法 二、 蒙太奇思想:一种承载思想的工具 三、 蒙太奇手法:一种增强效果的手段 第十章 长镜头 一、 长镜头的功能 二、 拍摄长镜头要解决的问题 第十一章 节奏 一、 什么是节奏 二、 创造美的节奏 三、 失败的节奏 第十二章 声音 一、 声音的表现力 二、 用音响创造视听效果 三、 音乐的作用 附录1 《死亡诗社》的视觉表达 一、 什么是一部好作品的视听语言构成? 二、 为什么要以《死亡诗社》为研究样本? 三、 《死亡诗社》的内容 四、 《死亡诗社》镜头处理上的特点 五、 前后镜头处理上的变化 附录2 《东京物语》的视觉表达 一、 小津安二郎其人 二、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 三、 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 四、 小津安二郎电影的视听语言特点 附录3 《寻枪》的声音分析 一、 山里的乡音 二、 悠然的摇荡 三、 简约的主观 附录4 参考书目 附录5 《视听语言》分析的电影篇目 后记 第二版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视听语言(第二版)》列入博雅系列教材。本书畅销6年而不衰。 |
| 文摘 | |
| 序言 | |
评价四 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视听语言(第二版)》简直是一次及时雨。我一直对影视制作很感兴趣,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论和技术,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导师,循序渐进地为我梳理了视听语言的脉络。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例如“景别”的不同含义和运用,“镜头运动”如何影响观众的感知,以及“蒙太奇”在叙事中的多种可能性。书中用了很多非常清晰的图示和表格,帮助我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并结合具体的影片片段进行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视听元素是如何被实际运用到创作中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镜头组接”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不同镜头之间的切换并非随意,而是有着严格的逻辑和情感考量,能够有效地引导观众的情绪和理解。这本书并没有试图把我变成一个专业的电影导演,而是让我理解了电影语言的构成,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语言去更有效地表达和沟通。这对于我未来无论是进行影视欣赏、学习还是尝试创作,都将是极其宝贵的指导。
评分评价一 这本《视听语言(第二版)》简直就是我苦苦寻觅的宝藏!作为一名影视爱好者,我一直对电影画面和声音是如何构建情感、传递信息的奥秘充满好奇。过去,我常常在观影时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却无法准确地捕捉和分析其背后的原理。而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一步步为我揭开了视听艺术的神秘面纱。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像是通往理解电影深层魅力的桥梁。从最初的光影运用、色彩搭配,到镜头调度、蒙太奇剪辑,再到音效设计、配乐选择,书中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阐述。作者善于将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并辅以大量经典影片的案例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电影制作现场,亲眼见证这些视听元素是如何被巧妙组合,最终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叙事节奏的探讨,书中对于如何通过视听手段来控制观众的情绪起伏,营造紧张、舒缓、悬疑等不同氛围的讲解,让我对电影的叙事手法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再看电影时,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主动地去审视、去品味,去解析那些让我心动的瞬间,甚至开始尝试自己去构思一些视听表达。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将其作为我未来学习和创作的重要参考书籍。
评分评价五 《视听语言(第二版)》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洞察力”的提升。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观众,观影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放松和娱乐。而现在,我感觉自己像获得了一双“透视眼”,能够穿透表面的故事,看到隐藏在视听语言背后的精妙设计。书中对于“色彩心理学”和“光影的戏剧性”的论述,让我对电影画面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开始意识到,画面中的每一个色彩,每一束光线,都可能被赋予特定的含义,用来暗示人物的情绪、烘托场景的氛围,甚至是预示故事的走向。例如,书中提到,暖色调常常代表着温暖、希望和积极的情感,而冷色调则可能暗示着疏离、压抑和危险。这种对视听元素背后深层含义的解读,让我对电影的艺术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分析电影,更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视听信息,例如广告、宣传片等,是如何通过视听语言来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的。这绝对是一本能够拓展视野,提升思维能力的书籍。
评分评价三 《视听语言(第二版)》是一本能够真正“启迪”思考的书。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对视听语言的细致梳理和深刻剖析,让你自己去领悟“为何如此”。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声音的叙事功能”的论述。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声音似乎只是画面的附属品,是用来填补空白或者营造氛围的。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大量的实例证明了,声音本身就可以成为强大的叙事工具。无论是环境音的真实再现,还是特定音效的象征意义,亦或是音乐的情感引导,都能够独立地传递信息,甚至推动情节发展。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仅仅通过一段突兀的敲击声,就足以营造出极度的不安和悬念,让观众在未知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种对听觉元素的重视,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在观影时,往往过于关注画面,而忽略了声音所能带来的丰富体验。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更加全面地感知电影,从听觉和视觉两个维度去构建对影片的理解。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感知电影的另一扇门,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去欣赏和分析视听艺术的魅力。
评分评价二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视听语言(第二版)》,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又是一本陈旧的教科书,充斥着过时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电影世界对话的智力游戏。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电影画面和声音,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每天接触到的视听信息,背后都蕴含着如此精密的计算和考量。书中对“画面构图”的解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讲解了黄金分割、三分法等基础原则,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不同的叙事情境下,通过对焦距、景深、运动轨迹的精准运用,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强化人物的情感表达,甚至暗示故事的走向。这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彻底改变了对“观看”这件事的认知。我开始留意镜头运动的意义,思考每一帧画面的色彩为何如此选择,甚至是背景音乐在烘托气氛时所起到的微妙作用。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深度观看”,不再被表面的情节所迷惑,而是能够洞察到隐藏在视听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它激发了我对电影创作的浓厚兴趣,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原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