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与视唱训练教程》是将“节奏”与“视唱”作捆绑式训练的视唱教程,使用对象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准备报考各类音乐院校的考生、师范院校(或综合类大学)音乐专业以及音乐学院部分专业的在读学生。
刘畅,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师。曾任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红太阳音乐制作室”音乐制作人。曾创作一《上海之恋》《洋行里的中国小姐》《男人没烦恼》《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等十余部影视剧音乐。作品《我们的中国》《幸福年长》《真情永久》曾分别获得第二届、第七届亚洲音乐节原创作品“十大金曲奖”及上海市委宣传部“阳光·大地”优秀歌曲征评活动僦秀奖”、“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基金奖·特别奖”。作品《五声音阶旋律》等曾获2008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改编、创作、演唱大赛教师组优秀奖。曾在《人民音乐》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视唱练耳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教学中的阶段性》《视唱练耳教学中技术性训练和音乐性训练有机融合之我见》等。
前言
第一单元2/4、3/4、4/4拍基本节奏型训练及c大调、a小调、C宫系统各调视唱
第1课2/4、4/4拍基本节奏型训练及视唱
第2课3/4拍基本节奏型训练及视唱
第3课2/4、3/4、4/4拍基本节奏型(含休止符)训练及视唱
第二单元2/4、3/4、4/4拍中简单变化节奏型训练及视唱
第4课2/4、3/4、4/4拍中含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训练及视唱
第5课2/4、3/4、4/4拍中含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训练及视唱
第6课2/4、3/4、4/4拍中十六分音符节奏训练及视唱
第7课2/4、3/4、4/4拍中常用切分节奏训练及视唱
第三单元切分、附点变形、三连音节奏训练及G大调、e小调、G宫系统各调视唱
第8课2/4、3/4、4/4拍中切分、附点变形节奏训练及G大调视唱
第9课2/4、3/4、4/4拍中切分、附点变形、三连音节奏训练及e小调视唱
第10课G宫系统各调视唱
第11课3/8拍基本节奏型训练及视唱
第四单元常见拍号、节奏型训练及F大调、d小调、F宫系统各调视唱
第12课常见拍号、节奏型训练及F大调视唱
第13课常见拍号、节奏型训练及d小调视唱
第14课常见拍号、节奏型训练及F宫系统各调视唱
第五单元常见拍号中较复杂节奏型训练及D大调、b小调、D宫系统各调视唱
第15课常见拍号中较复杂节奏型训练及D大调视唱
第16课常见拍号中较复杂节奏型训练及b小调视唱
第17课常见拍号中较复杂节奏型训练及D宫系统各调视唱
第六单元常见拍号中较复杂节奏型训练及□大调、g小调、□宫系统各调视唱
第18课常见拍号中较复杂节奏型训练及□大调视唱
第19课常见拍号中较复杂节奏型训练及g小调视唱
第20课常见拍号中较复杂节奏型训练及□宫系统各调视唱
第七单元较复杂节奏型综合训练及含有变化音的视唱
第21课含简易变化音的无调号视唱
第22课含简易变化音的一升号调视唱
第23课含简易变化音的一降号调视唱
第24课含经过式变化音的两升号调视唱
第25课含经过式变化音的两降号调视唱
第八单元三升降各调视唱
第26课含各类变化音的A大调视唱
第27课含各类变化音的□调视唱
第28课含各类变化音的A宫系统各调视唱
第29课含各类变化音的□大调视唱
第30课含各类变化音的c小调视唱
第31课含各类变化音的□宫系统各调视唱
作为一名从事古典音乐演奏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演奏技巧与音乐诠释之间关系的指南,而《大师演奏的秘密》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聚焦于某一特定乐器的技术细节,而是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了“如何将技术服务于音乐表达”这一核心命题。作者大量引用了历史上的演奏名家(比如鲁宾斯坦、科尔托等)的访谈录和笔记,将那些看似玄妙的“艺术性”还原为可以分析和学习的元素。比如,关于乐句处理,书中详细剖析了不同时期(巴洛克、古典、浪漫)对呼吸感和连贯性的不同要求,并提供了具体的指法和触键模拟的文字描述,尽管是文字描述,但画面感极强。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关于“情感张力”的论述,作者将慢板乐章的处理比喻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无限的呼吸”,这种比喻立刻点亮了我对慢速演奏的理解,让我明白慢不是拖沓,而是一种精心控制的密度。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深度对话,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乐器在手,更要有深刻的哲学思考。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管弦乐配器法实践指南》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工具箱的专业升级”。我之前用过一些基础的配器入门教材,但它们往往只是简单罗列乐器音域和音色特点,缺乏实战指导。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本高级工程师的手册。作者对于每一种乐器家族的描写都细致入微,不仅仅是音域,更深入到了演奏法(如拨奏、泛音、弱音器的使用)对音色细微变化的影响。比如,在讨论弦乐部分时,它会用具体的例子展示四部和五部对位时,如何通过调整弓法和揉弦的程度来避免声部间的“泥泞”感,使层次分明。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空间感”的营造有独到的见解,它教导读者如何利用不同组乐器的远近和高低位置,在听众的脑海中构建一个三维的声音空间。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为一段钢琴曲进行配器尝试,效果立竿见影,原本平面化的音乐突然有了纵深感和立体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教你怎么“写”配器,而是教你怎么“思考”配器,让你真正掌握如何用整个管弦乐队这个庞大的调色盘,来挥洒出最精准的色彩。
评分这本《音乐理论基础》确实是为初学者量身打造的入门读物。它的结构清晰得令人赞叹,从最基础的音高、节奏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入到和弦、调式等稍复杂的知识点。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每一个新概念时,都会配上大量的图示和简短的口诀,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比如在解释三和弦的构成时,作者不仅用标准的五线谱符号展示了,还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这些音符串联起来,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而且,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材那样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书中穿插了大量的音乐实例分析,这些例子大多选取了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片段,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孤立地记忆规则,而是能真切地感受到理论在实际音乐创作中的应用。对于我这种刚刚接触音乐理论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的陪伴感非常强,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导师,总能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最精准、最易懂的解释。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乐谱的“阅读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以前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现在开始有意义了,这是最令人欣喜的收获。
评分我最近在钻研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音乐写作手法,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往往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学模型,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现代音乐语汇:从印象派到序列主义》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包容性和引导性。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首先从德彪西和拉威尔的色彩和声入手,温柔地将读者推离传统调性体系的舒适区,然后才逐步引入无调性、十二音体系以及后来的随机音乐等概念。作者在介绍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矩阵图,而是先用一种类似“密码破译”的游戏方式,讲解了“集合”和“变换”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原本高冷的序列主义变得可亲近了许多。此外,书中对各种现代作曲技法的音乐实例分析都非常到位,它会明确指出某段音乐是如何运用了特定的技法,以及这种技法带来的听觉效果,这种“是什么”和“听起来怎么样”的对应关系,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这些抽象的作曲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声音体验的。对于想要跨越现代音乐鸿沟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完美的桥梁。
评分《和声学精要解析》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它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学好和声需要天赋”的固有印象。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老练且富有洞察力,他没有拘泥于繁复的教科书式推导,而是直击和声进行的核心逻辑——功能性和色彩性。书中对转调的讲解部分尤为精彩,他把大小调之间的色彩转换处理得如同绘画中的光影变化,细腻而富有层次感。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不协和音的解决”,以往的教材总是给出一套僵硬的规则,而这本书则强调了“解决”背后的审美需求和历史演变,这让我在进行和声写作练习时,不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是开始思考每一个和弦选择背后的“意图”。书中还附带了大量的音频示例,这一点至关重要。听着那些精心编排的段落,你可以清晰地捕捉到理论规则是如何转化为听觉美感的,这种“听觉训练”和“理性分析”的双重加持,让我的音乐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感觉自己真正开始“听懂”音乐的骨架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