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王方莘:峨眉搏击术 | 作者 | 王方莘 |
| 定价 | 27.00元 | 出版社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00946564 | 出版日期 | 2014-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王方莘、万汉奎、吴朝成编著的《峨眉搏击术》从八大方面训练柔与刚,即平圆刚柔术、立圆刚柔术、折叠刚柔术、多变刚柔术、肘膝刚柔术、腿法刚柔术、摔法刚柔术、拿法刚柔术8个方面训练“柔与刚”。《峨眉搏击术》从刚与柔人手,把武术实战中的踢、打、摔、拿训练得淋漓尽致。《大椿堂拳谱秘要》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本着“强化根基,以功为本”的原则,本文还从10方面介绍峨眉武术的功理功法,归纳为4大类,即筋骨功、养生功、硬功、轻功。读者可根据自身的素质状况,有选择地练习。《峨眉搏击术》是训练峨眉武术“刚与柔”对练(实战)的一本好教材,适合武术馆校、大院校、部队及相关单位培训学员使用,可提高学员的实战水平和整体素质,同时也是教练员的参考资料。《峨眉搏击术》中“刚与柔”的八大方面,可以选择练习,也可系统练习,对练套路简单实用,也适合武术爱好者对练表演。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峨眉武术概述 节 峨眉武术简介 第二节 峨眉武术的风格与流传 第三节 峨眉武术功法 一、峨眉武术功法归类 1.筋骨功 2.内养功(峨眉水柔功法) 3.硬功 4.轻功 二、峨眉武术的功法原理 1.调节阴阳 2.功艺结合 3.因人而异 4.内外兼修 5.练为实用 6.扬长避短 7.循序渐进 8.恒勤为主 9.张弛相兼 10.神形兼备 第二章 峨眉武术基本技术 第三章 峨眉搏击术套路与实战 节 平圆刚柔术 一、套路 1.柔性练习 2.刚性练习 二、实战 1.柔性实战 2.刚性实战 第二节 立圆刚柔术 一、套路 1.柔性练习 2.刚性练习 二、实战 1.柔性实战 2.刚性实战 第三节 折叠刚柔术 一、套路 1.柔性练习 2.刚性练习 二、实战 1.柔性实战 2.刚性实战 第四节 多变刚柔术 一、套路 1.柔性练习 2.刚性练习 二、实战 1.柔性实战 2.刚性实战 第五节 肘、膝刚柔术 一、套路 1.柔性练习 2.刚性练习 二、实战 1.柔性实战 2.刚性实战 第六节 腿法刚柔术 一、套路 1.柔性练习 2.刚性练习 二、实战 1.进攻型踹腿 2.防守型踹腿 3.进攻型鞭腿 4.防守型鞭腿 5.防腿反击法 6.绝杀穿心腿 第七节 摔法刚柔术 一、套路 1.柔性练习 2.刚性练习 二、实战 1.柔性实战 2.刚性实战 第八节 拿法刚柔术 一、套路 1.柔性练习 2.刚性练习 二、刚性实战 1.擒拿十八法 2.进身施拿六法 3.破拿技六法 后记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所蕴含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武人精神。在描述峨眉武术的艰苦训练日常时,作者的笔触虽然克制,但那种描述的艰辛和对毅力的要求,依然能穿透纸面直达人心。它不仅仅是教人如何打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习武者的心性。书中提及,真正的武术修行,是日复一日的枯燥重复,是对自身弱点的诚实面对,以及在遭遇瓶颈时如何调整心态,重新出发。这种强调内在修养远胜于外在招式的理念,在这个追求快速回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明白,武术的境界,最终拼的不是谁的招式更花哨,而是谁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武术教材,不如说是一部关于自律、坚持与精神升华的“心法”宝典,对于任何希望在生活中磨砺心性的人来说,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具体招式时的逻辑推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作者似乎深知初学者在面对复杂套路时容易产生的困惑,因此他采取了一种极其清晰的“分解——重组——实战应用”的教学结构。每一个基础手型和步法的讲解,都配有极其精准的侧面和俯视角的插图,图注的文字简洁有力,直击要害。更绝妙的是,在讲解完一组连贯动作后,作者总会插入一个“变化与破绽分析”的小节。比如,在解析“白鹤亮翅”这个动作时,他不仅教你如何做,还详细分析了在实战中敌人最有可能如何应对,以及你应当如何利用这个动作的余势进行反制或转换。这种前瞻性的教学思维,极大地提升了训练的实战效率,避免了许多习练者“光练套路、不练实战”的误区。读完一个章节,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记住了动作,更是理解了动作背后的“意图”。
评分这本武术秘籍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纸张的质地摸上去粗粝而扎实,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招式图谱,也能分辨出每一个关节的细微转折。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低调而内敛的威严感,让人肃然起敬。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行距和字号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学者面对满页的文字和图解也不会感到压迫。尤其是对于那些强调“气沉丹田”和“寸劲爆发”的文字描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字体粗细来强调关键的发力点,这种细微的视觉引导,在阅读过程中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的效率。它不仅仅是一本传授武艺的书籍,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陈列在书架上也令人赏心悦目,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对传统美学的朝圣。整体的装帧风格,透露出对峨眉武术精髓的最高敬意,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找个空地,尝试书中记载的每一个架势与步法。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书中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所震撼。它并非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充斥着夸张口号和模糊概念的“速成宝典”,而是展现出一种近乎于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细致。作者对于峨眉武术的源流考证,简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武术史。他没有停留在对拳谱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哲学思想是如何渗透并塑造了峨眉派独特的技击理念——那种强调以柔克刚、内外兼修的独特路径。书中穿插的几段关于道家养生与武术哲学的论述,读起来韵味悠长,让人在学习招式之余,对“技近乎道”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这种由表及里、由术入道的阐释方式,使得整本书的层次感极为丰富,即便是对武术理论感兴趣的非习练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思想启发。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记录,而非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其历史价值和理论深度远超我的预期。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那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武术大师的教诲,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并固化了那种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武术精髓。书中对于“劲力”的描述尤为精妙,它摒弃了那些空泛的形容词,而是通过描述身体骨骼、肌肉群的协调发力路径来阐述。有一段文字描述如何通过腰胯带动鞭梢劲的传递,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比喻人体的结构如同精密的机械联动装置,哪个环节松懈,全局都会受影响。这种用现代科学概念去诠释传统武术经验的方法,对于我这种受过现代教育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理解桥梁。它让那些原本被视为“玄学”的部分,变得可以被分析、被训练、被量化。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套路,不如说是一场关于人体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深度探索,让人对自身的身体潜能产生全新的认识和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