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能:用核心价值观托起未来
定价:36.00元
作者:李松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16604717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没有核心价值观,一个人就没有“精气神”,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内容提要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是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辟概括,也是中华民族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本书运用古今中外大量的案例和政治家、学者们的论述,对这12个词进行逐一探讨,总结出了富强才能托起中国梦、民主是让人民监督、自由才能激发社会活力、官民不平等是“万恶之源”、用制度给弱者更多公平、用法治思维破解社会矛盾、诚信是可靠的力量等具有启发意义与实践价值的观点,有力地证明这样一个道理:没有核心价值观,一个人就没有“精气神”,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本书是一部党员干部、公务员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读本。
目录
开篇语 一个民族的“复兴之魂” /1
篇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软实力/7
如果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国,中国
就必须创造出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核心价值
观。
只有这样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才能构筑永续有效而又具深度的
民族文化认同感,从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才能形成持续而又
具强大感召力的文化软实力,从而赢得世界广泛的理解和尊重。
节 富强才能托起“中国梦” /9
1. “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铁律/10
2. 精英们的追寻和梦想/21
3. 民富则国强 /32
第二节 民主,让人民监督/43
1.“延安对”的民主希望/45
2. “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50
3. 为了民主的奋斗与牺牲/55
4.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62
5. 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68
第三节 做个不一样的文明大国/72
1. 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崛起/73
2. 文化自觉才能文明复苏/79
第四节 和谐凝聚的隐形力量/88
1. “万隆会议”的精神光芒/90
2.善于倾听“沉没的声音” /94
3. 人与自然和谐的距离/99
第二篇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融合剂” /109
当代中国社会,需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
观来适应时代要求、时代发展。这主要因为:中国人口众多,
需要核心价值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中国多元价值差
异共存,需要核心价值来规范、和主导;中国价值存在缺失和
偏离,需要核心价值来培育、强化和纠偏。
节 自由是一个相对的目标/111
1. 自由并非“品” /112
2. 自由才能激发社会活力/123
第二节 平等,彰显“执政为民”的理念/129
1. 法律不平等,危险的“社会陷阱”/130
2. 官民不平等成“万恶之源” /139
3. 反特权,任重而道远/145
第三节 以法律消除公正的“差价” /151
1. “拼爹”叫板社会公正/153
2. 让公正在每个人身边实现/155
3. 只有公正才有公信/161
4. 用制度给弱者更多公平/164
第四节 让法治成为维稳“安全阀” /167
1. 法治闪耀着理性光芒/169
2. 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172
3. 用法治思维破解社会矛盾/180
第三篇 核心价值观是个人“精气神” /185
当今,强调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克服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消极
因素,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做到以国家和集体利益
为重的主人翁态度,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
奉献精神,呼唤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才能构建相互尊
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生态。
节 爱国是每个人起码的道德/187
1. “文王一怒安天下” /188
2. 用生命写就爱国主义/191
3.“移民潮”与爱国的冷思考/193
第二节 敬业,功崇惟志,业广惟勤/199
1. 敬业诠释“蜡炬成灰泪始干” /200
2. 不会过时的时代精神/204
3. 敬业,成功者的秘诀/211
第三节 诚信是可靠的力量/216
1. 诚信始于生活细节之中/218
2. 诚信是个人职场的“试金石” /226
第四节 友善,打开别人心扉的钥匙/231
1. 友善折射人间大爱/232
2. 友善谱写和谐社会新乐章/236
尾篇 我们不能陶醉于虚幻之中/239
后记(代) 用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 /255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265__
作者介绍
李松,云南蒙自人,2001年进入新华社工作,先后为内参编辑、新华网北京频道总监,现为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尤以调查性深度报道见长。
在《瞭望》 《半月谈》 《人民日报》 《环球》等刊物发表作品数百篇,多数被《文摘报》 《作家文摘》 《报刊文摘》 《中国剪报》《联合早报》《国际时报》等海内外报刊杂志转载,多篇入选中央党校培训教材。其作品曾多次获“新华社新闻作品奖”,多篇产生过重大的社会影响。
已出版的社会调查类著作有:《中国隐性权力调查》(华夏出版社2011),《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中国社会病》(华夏出版社2013)。
文摘
序言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中对于“坚持”这一品质的探讨,它处理的方式极其细腻和人性化。很多强调集体力量的论述,容易落入一种空泛的、口号式的陈述,让人感觉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却将“大我”的实现,巧妙地锚定在了无数个“小我”的日常实践之上。作者并没有去回避个体在追求宏大目标过程中所必然遭遇的挫折、迷茫乃至自我怀疑。相反,他用一种非常理解的笔调,去描绘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日复一日坚持下去的普通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对“微观坚持”的尊重和肯定,使得整本书的思想体系具备了极强的“落地性”。它告诉我们,宏大的叙事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由无数次精确、微小、却又无比坚定的选择所堆砌而成的。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是一种压迫感,而是一种被温柔但坚定地赋能的感觉,仿佛被提醒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积累,才是通往任何远大目标的真正路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内在视角的重塑之旅。一开始,我可能带着一些既有的认知框架去审视其中的观点,带着审视甚至略微的怀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尤其是当作者开始构建他的论证体系时,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用从前那些既定的、碎片化的视角来框定这些论述了。它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定力”。许多日常生活中令人困惑的现象,或者当下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在作者的框架下,似乎找到了一个更稳定、更有韧性的解释基础。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就像是玩拼图时,你终于找到了那几块关键的、能够连接起整个画面的核心板块。它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运行方式的“工具箱”。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需要花上几分钟时间来消化刚才吸收的信息,因为那种认知上的微小震动,需要时间来平复和整合进我已有的世界观中,带来的不是震撼,而是一种缓慢而坚定的“校准”。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了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特质。它不像一些理论著作那样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相反,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于将那些宏大、抽象的概念,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具象化表达。比如,在探讨某种精神力量的传承时,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剖析上,而是立刻跳转到了某个具体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那种集体意志的凝聚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叙事上的切换非常流畅,时而如同一位老教授在娓娓道来,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时而又像一位富有激情的演说家,语句中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节奏感把握得极佳。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书桌前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用词的场景,那种对文字精准度的苛求,使得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它成功地做到了“深入浅出”,让复杂的思想体系变得可理解、可触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精美,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肌理感的纸张,触感非常扎实,让人联想到那种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力量。特别是主标题“中国能”,采用了烫金工艺,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泽,既有现代感又不失庄重。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来是用心设计的,字间距和行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一些历史文献或重要论述时,所采用的特殊字体和留白处理,使得那些核心观点能够像一个个锚点一样,稳稳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我觉得作者和出版社对这本书所承载的理念是极其尊重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需要细细品味的工艺品。初次翻阅时,光是欣赏它的视觉呈现,就已经给了我一种精神上的铺垫,仿佛在进入一个深邃的思想殿堂之前,需要先经过一个肃穆的序厅。这种视觉上的体验,为后续内容的深入阅读,奠定了一种期待感和敬畏心。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在无声地传达着一种“厚重”与“可靠”的信息。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的巧妙安排,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读者心理的深刻洞察力。全书并非采用简单的线性推进,而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相互呼应、层层递进的板块来实现内容的递进。前期的铺垫,着重于对基础概念的界定和历史背景的梳理,语气相对平稳、克制,为读者建立起一个坚实的地基。进入中段,情绪和论证的密度明显增加,开始触及一些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议题,这里的文字变得更加激昂,仿佛在进行一场思想上的马拉松。而到了后半部分,作者又回归到一种更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探讨,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既历经风雨,又充满希望”的成熟感。这种高低起伏的情绪曲线,有效地避免了中段阅读可能出现的疲劳感。它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知道何时该让铜管乐器奏出宏大的和弦,何时又该让弦乐组带来细腻的过渡,确保读者始终保持在一种被引导和激励的状态中,持续保有探索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