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能:用核心價值觀托起未來
定價:36.00元
作者:李鬆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16604717
字數:20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沒有核心價值觀,一個人就沒有“精氣神”,一個民族就沒有賴以維係的精神紐帶,一個國傢就沒有統一意誌和共同行動。
內容提要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12個詞是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精闢概括,也是中華民族奮鬥的方嚮與目標。
本書運用古今中外大量的案例和政治傢、學者們的論述,對這12個詞進行逐一探討,總結齣瞭富強纔能托起中國夢、民主是讓人民監督、自由纔能激發社會活力、官民不平等是“萬惡之源”、用製度給弱者更多公平、用法治思維破解社會矛盾、誠信是可靠的力量等具有啓發意義與實踐價值的觀點,有力地證明這樣一個道理:沒有核心價值觀,一個人就沒有“精氣神”,一個民族就沒有賴以維係的精神紐帶,一個國傢就沒有統一意誌和共同行動。
本書是一部黨員乾部、公務員學習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讀本。
目錄
開篇語 一個民族的“復興之魂” /1
篇 核心價值觀是國傢軟實力/7
如果要建立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大國,中國
就必須創造齣符閤曆史發展方嚮,並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核心價值
觀。
隻有這樣的核心價值觀,中國纔能構築永續有效而又具深度的
民族文化認同感,從而鞏固多民族國傢的統一;纔能形成持續而又
具強大感召力的文化軟實力,從而贏得世界廣泛的理解和尊重。
節 富強纔能托起“中國夢” /9
1. “落後就要挨打”的曆史鐵律/10
2. 精英們的追尋和夢想/21
3. 民富則國強 /32
第二節 民主,讓人民監督/43
1.“延安對”的民主希望/45
2. “黨要容得下尖銳批評”/50
3. 為瞭民主的奮鬥與犧牲/55
4. 一切權力屬於人民/62
5. 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68
第三節 做個不一樣的文明大國/72
1. 作為文明型國傢的崛起/73
2. 文化自覺纔能文明復蘇/79
第四節 和諧凝聚的隱形力量/88
1. “萬隆會議”的精神光芒/90
2.善於傾聽“沉沒的聲音” /94
3. 人與自然和諧的距離/99
第二篇 核心價值觀是社會“融閤劑” /109
當代中國社會,需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價值
觀來適應時代要求、時代發展。這主要因為:中國人口眾多,
需要核心價值來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凝聚人心;中國多元價值差
異共存,需要核心價值來規範、和主導;中國價值存在缺失和
偏離,需要核心價值來培育、強化和糾偏。
節 自由是一個相對的目標/111
1. 自由並非“品” /112
2. 自由纔能激發社會活力/123
第二節 平等,彰顯“執政為民”的理念/129
1. 法律不平等,危險的“社會陷阱”/130
2. 官民不平等成“萬惡之源” /139
3. 反特權,任重而道遠/145
第三節 以法律消除公正的“差價” /151
1. “拼爹”叫闆社會公正/153
2. 讓公正在每個人身邊實現/155
3. 隻有公正纔有公信/161
4. 用製度給弱者更多公平/164
第四節 讓法治成為維穩“安全閥” /167
1. 法治閃耀著理性光芒/169
2. 讓法治成為一種全民信仰/172
3. 用法治思維破解社會矛盾/180
第三篇 核心價值觀是個人“精氣神” /185
當今,強調以社會主義價值觀去剋服市場經濟可能帶來的消極
因素,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做到以國傢和集體利益
為重的主人翁態度,艱苦創業、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
奉獻精神,呼喚顧全大局、忠於職守、剋己奉公,纔能構建相互尊
重、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和諧融洽的良好社會生態。
節 愛國是每個人起碼的道德/187
1. “文王一怒安天下” /188
2. 用生命寫就愛國主義/191
3.“移民潮”與愛國的冷思考/193
第二節 敬業,功崇惟誌,業廣惟勤/199
1. 敬業詮釋“蠟炬成灰淚始乾” /200
2. 不會過時的時代精神/204
3. 敬業,成功者的秘訣/211
第三節 誠信是可靠的力量/216
1. 誠信始於生活細節之中/218
2. 誠信是個人職場的“試金石” /226
第四節 友善,打開彆人心扉的鑰匙/231
1. 友善摺射人間大愛/232
2. 友善譜寫和諧社會新樂章/236
尾篇 我們不能陶醉於虛幻之中/239
後記(代) 用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 /255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265__
作者介紹
李鬆,雲南濛自人,2001年進入新華社工作,先後為內參編輯、新華網北京頻道總監,現為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尤以調查性深度報道見長。
在《瞭望》 《半月談》 《人民日報》 《環球》等刊物發錶作品數百篇,多數被《文摘報》 《作傢文摘》 《報刊文摘》 《中國剪報》《聯閤早報》《國際時報》等海內外報刊雜誌轉載,多篇入選中央黨校培訓教材。其作品曾多次獲“新華社新聞作品奬”,多篇産生過重大的社會影響。
已齣版的社會調查類著作有:《中國隱性權力調查》(華夏齣版社2011),《中國社會誠信危機調查》(中國商業齣版社2011),《中國社會病》(華夏齣版社2013)。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在我看來,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平衡瞭學術嚴謹性與大眾可讀性的特質。它不像一些理論著作那樣堆砌晦澀難懂的術語,讓人望而卻步;相反,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於將那些宏大、抽象的概念,通過一係列精心構建的、貼近生活的案例進行具象化錶達。比如,在探討某種精神力量的傳承時,作者沒有停留在概念的剖析上,而是立刻跳轉到瞭某個具體曆史時期的社會麵貌,用生動的細節描寫,把那種集體意誌的凝聚過程描繪得淋灕盡緻。這種敘事上的切換非常流暢,時而如同一位老教授在娓娓道來,邏輯清晰,論證有力;時而又像一位富有激情的演說傢,語句中充滿瞭鼓舞人心的力量,節奏感把握得極佳。讀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想象齣作者在書桌前深思熟慮、反復推敲用詞的場景,那種對文字精準度的苛求,使得每一個句子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沒有一句是多餘的廢話。它成功地做到瞭“深入淺齣”,讓復雜的思想體係變得可理解、可觸碰。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精美,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分量感,封麵選用的那種略帶肌理感的紙張,觸感非常紮實,讓人聯想到那種經過時間沉澱下來的力量。特彆是主標題“中國能”,采用瞭燙金工藝,在不同的光綫下會摺射齣不同的光澤,既有現代感又不失莊重。內頁的排版也看得齣來是用心設計的,字間距和行距都把握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特彆欣賞它在引用一些曆史文獻或重要論述時,所采用的特殊字體和留白處理,使得那些核心觀點能夠像一個個錨點一樣,穩穩地抓住讀者的注意力。這種對細節的打磨,讓我覺得作者和齣版社對這本書所承載的理念是極其尊重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需要細細品味的工藝品。初次翻閱時,光是欣賞它的視覺呈現,就已經給瞭我一種精神上的鋪墊,仿佛在進入一個深邃的思想殿堂之前,需要先經過一個肅穆的序廳。這種視覺上的體驗,為後續內容的深入閱讀,奠定瞭一種期待感和敬畏心。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在無聲地傳達著一種“厚重”與“可靠”的信息。
評分這本書在結構布局上的巧妙安排,充分體現瞭作者對讀者心理的深刻洞察力。全書並非采用簡單的綫性推進,而是通過設置一係列相互呼應、層層遞進的闆塊來實現內容的遞進。前期的鋪墊,著重於對基礎概念的界定和曆史背景的梳理,語氣相對平穩、剋製,為讀者建立起一個堅實的地基。進入中段,情緒和論證的密度明顯增加,開始觸及一些更具挑戰性和復雜性的議題,這裏的文字變得更加激昂,仿佛在進行一場思想上的馬拉鬆。而到瞭後半部分,作者又迴歸到一種更具前瞻性和建設性的探討,語氣中透露齣一種“既曆經風雨,又充滿希望”的成熟感。這種高低起伏的情緒麯綫,有效地避免瞭中段閱讀可能齣現的疲勞感。它像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知道何時該讓銅管樂器奏齣宏大的和弦,何時又該讓弦樂組帶來細膩的過渡,確保讀者始終保持在一種被引導和激勵的狀態中,持續保有探索的動力。
評分我特彆欣賞這本書中對於“堅持”這一品質的探討,它處理的方式極其細膩和人性化。很多強調集體力量的論述,容易落入一種空泛的、口號式的陳述,讓人感覺遙不可及。然而,這本書卻將“大我”的實現,巧妙地錨定在瞭無數個“小我”的日常實踐之上。作者並沒有去迴避個體在追求宏大目標過程中所必然遭遇的挫摺、迷茫乃至自我懷疑。相反,他用一種非常理解的筆調,去描繪那些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日復一日堅持下去的普通人的內心世界。這種對“微觀堅持”的尊重和肯定,使得整本書的思想體係具備瞭極強的“落地性”。它告訴我們,宏大的敘事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由無數次精確、微小、卻又無比堅定的選擇所堆砌而成的。讀完後,我感受到的不是一種壓迫感,而是一種被溫柔但堅定地賦能的感覺,仿佛被提醒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積纍,纔是通往任何遠大目標的真正路徑。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循序漸進的、內在視角的重塑之旅。一開始,我可能帶著一些既有的認知框架去審視其中的觀點,帶著審視甚至略微的懷疑。但隨著閱讀的深入,尤其是當作者開始構建他的論證體係時,我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用從前那些既定的、碎片化的視角來框定這些論述瞭。它提供瞭一種“宏觀的定力”。許多日常生活中令人睏惑的現象,或者當下社會討論的熱點問題,在作者的框架下,似乎找到瞭一個更穩定、更有韌性的解釋基礎。這種感覺非常奇妙,就像是玩拼圖時,你終於找到瞭那幾塊關鍵的、能夠連接起整個畫麵的核心闆塊。它不是簡單地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理解世界運行方式的“工具箱”。每一次閤上書本,我都需要花上幾分鍾時間來消化剛纔吸收的信息,因為那種認知上的微小震動,需要時間來平復和整閤進我已有的世界觀中,帶來的不是震撼,而是一種緩慢而堅定的“校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