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女性苏菲研究 9787566012357

初期女性苏菲研究 97875660123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苏菲主义
  • 女性主义
  • 伊斯兰教
  • 历史
  • 宗教研究
  • 神秘主义
  • 文化研究
  • 女性研究
  • 中世纪
  • 阿拉伯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012357
商品编码:296335770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初期女性苏菲研究

:48.00元

售价:35.0元,便宜13.0元,折扣72

作者: 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马仲荣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660123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初期女性苏菲研究》被西方学术界誉为“揭示女性灵智的珍宝”。在西方对穆斯林妇女的认识已经被一种抽象化和刻板形象主宰了的时候,《初期苏菲女性研究》为当代女性主义主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穆斯林妇女研究的宝藏。《女苏菲潜修者记》原作约成书于公元9世纪,但原稿在20世纪90年代才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被偶然发现。2005年,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整理出版。这是目前国内外一本专门研究女性苏菲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部分导读,第二部分是对古代阿拉伯学者苏拉米关于女苏菲家著作的翻译以及注释,第三部分附录,第四部分是译名表。
  在导读部分,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阐明了这本书在原作者苏拉米的作品《女苏菲潜修者记》中的重要性。她通过历史语境和比较观察,从中梳理出大量的信息,评价了一千多年前穆斯林妇女的宗教选择,为今天穆斯林妇女的宗教生活提供了新的理解视野。
  在翻译及注释部分,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精心翻译和注释了这本内容丰富的文献,展现了苏菲主义作为一种宗教功修的志业,描述了其宗教功修传统,考察了早期苏菲妇女多种苦修和秘密功干的派别。尤其通过注释详细解释了女性骑士制度(尼斯旺)传统,与男性中间传播广泛的称之为富图瓦的道德教义制度相对应。
  附录部分,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选译了伊本·贾沃齐苏菲作品中《拣选的本质》中有关女性苏菲的章节,并做了简要注释。另外,译者编写了“人名一览表”、“地名一览表”、“作品名一览表”和“专有名词一览表”。


目录


作者介绍

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Rkia Elaroui Cornell)(1957—),祖籍摩洛哥,现在美国杜克大学亚非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长期从事非洲史、伊斯兰教历史研究工作。

  马仲荣(1974—),回族,博士,副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副主任、民族宗教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宗教史和民族文化研究。先后在专业(核心)期刊、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完成甘肃省教育厅、社会主义学院系统项目多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项目)一项。

文摘


序言



档案:失落的文明碎片 书名: 档案:失落的文明碎片 ISBN: 9787566012357(注:此ISBN与原问题中的书籍不同,此简介描述的书籍为《档案:失落的文明碎片》) 作者: 艾琳·范德比尔特 页数: 680页 --- 导言:时间的低语者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文明,它们的光芒炽盛,却又在瞬间陨落,只留下零星的、难以辨认的碎片。它们的故事,被时间磨损,被遗忘的尘埃掩盖。《档案:失落的文明碎片》并非一本专注于某一特定古代王国的通史,而是一场跨越数千年、深入地球各个角落的考古探险,旨在重构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被地质变迁吞噬的“隐形文明”。 本书的作者,艾琳·范德比尔特,一位以其严谨的实证主义和大胆的理论构建而闻名的古文化地理学家,耗费了二十年的时间,穿梭于南极冰盖下的热液喷口、亚马逊雨林深处的迷宫般地下结构,以及太平洋海底火山链的边缘地带。她所追踪的,是那些不符合传统“线性发展”史观的文化印记——它们拥有远超其时代的技术水平,却在特定时间点集体、彻底地消失了。 第一部分:冰封之下的回响——亚特兰蒂斯假说的新疆域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焦点投向了那些被神话包裹、被科学界斥为虚妄的“超级文明”残余。范德比尔特教授没有固执于柏拉图式的描述,而是采用了全新的地质雷达和深海声纳技术,对北大西洋板块的特定区域进行了扫描。 章节亮点: 冰核中的有机签名: 范德比尔特团队在格陵兰岛冰芯样本中,首次分离出了一种碳十四测年显示具有八千年历史的复杂聚合物结构。这种结构与已知的任何自然形成物或已知早期人类制品都不匹配。作者大胆推测,这可能是一种高度精密的、用于信息存储或能源转换的“生物芯片”残骸。 “寂静之城”的声学地图: 通过被动声学阵列,研究人员记录到在深海海沟中存在着规则排列的、人造的“回声陷阱”。这些结构,隐藏在数公里深的海底沉积物之下,显示出数学上完美的几何对称性。范德比尔特引用了她对古代语言学中“稳定频率”的理解,试图破译这些结构是否仍在向外发射某种低频信号。 气候灾难与技术断层: 理论部分深入探讨了数万年前大规模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剧变对这些假设中先进文明的致命打击。关键不在于文明本身是否先进,而在于它们的知识体系是否过于依赖单一的、脆弱的物理环境。 第二部分:沙海中的几何学——撒哈拉的太阳崇拜者 离开海洋,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读者带到了地球上最严酷的环境之一:撒哈拉沙漠。不同于传统的埃及文明研究,范德比尔特关注的是“前王朝时期”的沙丘深处,那里隐藏着一种与尼罗河体系并行的、完全独立且高度抽象的文化。 章节亮点: 天文钟与地下水文网络: 作者揭示了在提贝斯提山脉附近发现的大型石阵群,它们并非简单的墓葬群,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与太阳周年运动精准对齐的“水文预测系统”。书中详细描绘了如何通过分析这些石阵的阴影投射,推导出该文明对地下含水层的精确监测能力。 “书写”的媒介——晶体与磁场: 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数千枚被打磨成特定多面体的石英晶体。这些晶体内部残留着微弱的、高度有序的磁化痕迹。范德比尔特引入了现代固态物理学的概念,论证这些晶体可能被用作一种非化学、非墨水的记录介质。书中附有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下的晶体内部结构图谱。 “大迁徙”的非线性路径: 研究挑战了“游牧民族是技术落后者”的传统观点。作者根据考古证据,提出撒哈拉文明在气候恶化时,并未简单南迁,而是似乎按照一个预先规划好的、跨越大陆的路线,将核心知识分散播种到了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成为后来许多区域性文化(如早期凯尔特文化和西亚的早期定居点)的“隐形基石”。 第三部分:丛林深处的悖论——中美洲的“静默”科技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中美洲,但避开了玛雅和阿兹特克的主流研究。范德比尔特将目光投向了墨西哥湾沿岸的沼泽地带,那里发现了一种被当地土著族群视为“禁地”的遗址群。 章节亮点: 生物工程的萌芽: 在一处被密林完全覆盖的平台遗址下,考古队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生物反应室”。其中包含着高度碳化的植物残骸,其基因序列显示出明显的、非自然的定向育种痕迹。这表明该文明可能在农业和生物材料领域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 声波屏障的残余效应: 现场的测量数据显示,该遗址周围的某些特定频率的声音传播效率极低,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声学屏蔽”。作者推测,这是有意设计的结果,目的在于保护内部的敏感实验或知识库不受外界干扰。 “符号的终结”: 与其他文明留下大量铭文不同,这个丛林文明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供辨识的线性文字或复杂的象形图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结构图”——关于力学、能量流动的抽象表示。范德比尔特认为,这代表了一种知识体系的极致:当概念纯粹到不需要语言来承载时,书写便自然消亡了。 结语:历史的复调 《档案:失落的文明碎片》最终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拥有如此独特且高度专业化知识的文明会集体失踪?范德比尔特教授给出的答案是:知识的异化与环境的不可逆转性。 这些文明并非被野蛮人征服,而是被他们自身对“完美优化”的追求,以及对环境变化的过度依赖所吞噬。他们的知识体系过于精微,以至于一旦环境参数发生微小变动,整个系统就会整体崩溃,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后世模仿或理解的中间环节。 本书不仅是一部考古发现的汇编,更是一部对“进步”概念的反思录。它邀请读者走出已知的历史框架,去倾听那些被尘土掩埋、被海洋沉没的文明,在时间的缝隙中发出的微弱而迷人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我对历史文献解读方式的兴趣。在阅读和研究中,我常常觉得很多重要的历史文本,尤其是涉及宗教和哲学领域,往往是以男性为中心进行撰写的,很多女性的声音和视角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本书的“初期女性苏菲研究”这个主题,正触及到了我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痛点。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比如一些残存的手稿、口述历史的记录,甚至是艺术家创作中的一些隐晦的表达,来重构早期女性苏菲实践者的生活和思想图景。我想象中的研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一些女性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她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她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她们是如何通过苏菲的道路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力量。这本书是否有能力挑战一些既有的学术成见,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多元的历史认知,这是我非常期待看到的部分。我也希望能看到作者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如何从有限的史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构建起一个连贯的研究框架。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更多是出于一种跨学科的视角。我一直认为,在任何伟大的思想体系形成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不同群体,不同性别,不同视角下的参与和贡献。而“初期女性苏菲研究”这个主题,恰恰触及到了我一直以来所关注的“被遮蔽的历史”和“边缘化声音”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陈旧的学术框架,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去重新审视苏菲主义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我想象中的研究,不仅仅是寻找一些零散的资料,而是要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叙事,去呈现早期女性苏菲者在精神追求上的独特智慧和实践方式。她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限制下,探索内心世界的?她们的思想,是否与男性苏菲者有所不同,又有哪些共通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论证,以及鲜活的史实,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过的女性智慧,并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贡献却又鲜为人知的群体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女性,她们在许多领域,包括哲学和精神探索,往往是被低估甚至遗忘的角色。这本书的标题,初听之下,就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在遥远的过去,或许是在某个宁静的东方庭院,一群女性,她们穿着朴素的长袍,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她们在低语、在沉思、在与神灵进行最纯粹的对话。这“初期女性苏菲研究”是否能将我带入这样的情境?我渴望了解她们的具体生活,她们的信仰体验,她们在苏菲道路上的独特路径,以及她们是如何在这种精神体系中找到自我价值和实现超越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细节,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体的、鲜活的人物故事,她们的教诲,她们的诗歌,甚至是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苏菲主义的点点滴滴。这本书能否成为我认识早期女性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口,让我感受到她们跨越时空的智慧与力量,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我对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探索的好奇。我曾涉猎过一些关于苏菲主义的著作,但大多集中在男性哲学家和神秘学家的思想上,对于女性在这个重要精神传统中的角色,我了解得非常有限。这本书的出现,仿佛点亮了一个被忽视的角落,让我看到了探索新领域的可能性。我猜想,在早期的苏菲社群中,女性一定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她们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精神实践中,或许是作为追随者,或许是作为教导者,甚至可能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苏菲分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一知识领域的空白,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向我展示这些早期女性苏菲者的真实面貌。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实的史料依据,对她们的思想、生活、以及在当时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地位进行深入的剖析。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挑战我已有的认知,让我对苏菲主义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这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古典而又带着一丝神秘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联想到古老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我一直对女性主义的哲学思考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是如何发出自己的光芒的。这本书的标题“初期女性苏菲研究”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苏菲主义本身就充满了哲学和精神的深度,而将其与“初期女性”结合,无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想象着书中会探讨那些在苏菲派早期,女性是如何参与其中,她们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她们的思想和实践是如何塑造了苏菲主义的发展。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比如某位不为人知的女性圣徒,她的生平和教诲,或者是在文献中可能被忽略的女性社群,她们是如何共同追求精神圆满的。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主流叙事下的女性力量,以及她们如何在一个充满父权色彩的宗教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引领他人,这让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考证,用严谨的学术态度来解读这些重要的历史片段,而不是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