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决战库尔斯克
定价:26.00元
作者: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1132166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13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库尔斯克爆发了一场会战。参战双方共投入了400多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飞机12000余架,创下了史上规模*的坦克会战和*规模单日空战的记录······成千上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汇集成钢铁巨流,展开了一场撼天动地的金属大撞击。发动机的轰鸣声和履带的流动声令人心惊胆战,、炸弹的爆炸和坦克的吼叫使大地流血······
内容提要
本书用纪实的笔法、以全景扫描的方式对库尔斯克会战进行了介绍。不仅展现了苏德战场及其库尔斯克会战的壮阔画卷,而且也提供了库尔斯克会战前后双方决策的细节;不仅汇集了大量散见于各国军事档案中的珍贵史料,而且也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秘闻。
目录
章 大战来临
斯大林格勒一役后,德军不仅损失惨重,而且丧失了在苏德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面临政治和军事双重压力的希特勒渴望一场胜利,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哈尔科夫战役形成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堡垒”计划正式出台。一时间,库尔斯克突出部上空战云开始集结……
No.1失败的两线作战/11
No.2“星”行动的失利/20
No.3“堡垒”作战计划/25
第二章 策划“堡垒”行动
“堡垒”计划制订以后,天气情况和德军高层内部的分歧,使计划的实施一拖再拖。希特勒深知“堡垒”作战计划的重要性,在失去突袭时机的情况下,他要求德军上下做好充分准备。于是,在下达“保卫帝国总动员令”的同时,希特勒甩出了手中的后几张——“豹”式、“虎”式坦克和“斐迪南”战车。在库尔斯克,希特勒投下了大的赌注……
No.1一再延期的进攻计划/32
No.2希特勒的两张/38
No.3希特勒的“总动员令”/43
第三章 苏军的非常谋略
在德军秘密备战“堡垒”计划之时,“战场救火员”朱可夫元帅奔赴库尔斯克突出部……在战争史上,军事实力占优势的部队主动进行防御的情况非常罕见,但以朱可夫为代表的苏联军事家们却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这一战法。同时,德军一再推迟“堡垒”作战计划更是让苏联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与此同时,斯大林的第95号命令使整个苏联的国家机器加大马力开动起来,围绕即将来临的战争,双方展开了军事经济生产竞赛……
No.1“战场救火员”朱可夫/52
No.2以退为进的作战计划/60
No.3斯大林有力的战前动员/63
第四章 抢夺制空权
为了“堡垒”计划,希特勒放弃了欣赏音乐的爱好,然而,战事的发展与他的身体状况一起恶化。与斯大林一样,希特勒意识到夺取空中优势是这场战争的关键,双方围绕战略制空权展开了一系列地争夺。然而,在空中较量中,希特勒又一次落了下风。不过,空中的激战并没有使双方放慢陆上大战的准备,味已经隐约可闻……
No.1希特勒寝食难安/70
No.2苏联空军的两次战役/77
No.3德军以牙还牙/84
第五章 德国人开动了
经过几个月的推迟,希特勒终于将美国独立日定为发动“堡垒”计划的日子。与希特勒的信心十足不同,其激昂的战前训导却让克卢格和曼施坦因产生了“将要带领德国士兵赴死”的感觉。果不其然,苏联先发制人的火力反准备让德军吃尽了苦头。更令人失望的是,损失了大量希特勒寄予厚望的坦克,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德军仍然不能突破苏军的防线,莫德尔第9集团军被勒住了缰绳……
No.1希特勒下定决心/90
No.2先下手为强/96
no.3德军的企图失败/102
第六章 德军之“花”
与北部战线相比,德军之“花”在南部钳形攻势过程中似乎所向披靡。装备了大量新式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党卫军坦克师——“帝国”师、“骷髅”师和“阿道夫·希特勒”师,艰难地突破了苏军的重重防线。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成为德军装甲兵这只天鹅临终前的美妙歌声。随着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决战的失败,德军苦心经营数月的“堡垒”进攻战役,破产了……
No.1难缠的对手/110
No.2形势逆转/118
No.3坦克大战/124
第七章 左右为难
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以及墨索里尼政权被推翻,迫使希特勒不得不重新考虑下一步的军事部署。希特勒错误地认为,“奄奄一息”的苏联无法在短时间内发动反击,在保持东线稳定的同时,他必须去支援那里已经左右摇摆的盟友。预备兵力告罄,希特勒不得不抽调与政治血缘为密切的3个党卫军装甲师……
No.1错误的结论/130
No.2继续发动攻势/135
No.3 墨索里尼下台/143
第八章 苏军发动反攻
7月12日,苏军发动了旨在夺取奥廖尔登陆场、摧毁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的“库图佐夫”反攻行动。在这次行动中,苏联投入了5个方面军。经过37天的激战,莫斯科鸣响了庆功的礼炮。奥廖尔登陆场被戈培尔比做是刺向苏联心脏的匕首,在苏军毁灭性的打击下,这把匕首被击落了……
No.1血战开始了/150
No.2周密的战前准备/156
No.3争夺奥廖尔/159
第九章 德军溃败
在“库图佐夫”战役打响的同时,朱可夫又在策划另一场大的反攻——“鲁缅采夫统帅”行动,可以预见,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登陆场上将发生空前激烈的战斗。尽管苏军兵力上占有优势,但狡猾的曼施坦因还是让苏联坦克部队吃尽了苦头。不过,哈尔科夫终还是被收复了,这也是自“巴巴罗萨”行动以来,该城市第4次也是后一次易手。当晚,莫斯科响起了庆祝的礼炮……
No.1“鲁缅采夫统帅”行动/166
No.2攻占别尔哥罗德/171
No.3解放哈尔科夫/179
作者介绍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我最近读完了《历史的十字路口:1944年欧洲战场转折点》,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是一位亲历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和战场上的生死抉择。尤其让我震撼的是对情报战的深入剖析,那些关于密码破译和间谍活动的描写,紧张得让人手心冒汗,完全不同于以往那种单纯侧重兵力对比和战术部署的传统军史著作。书中对不同国家决策层心态的刻画也相当到位,那种在巨大压力下,领导者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可能影响数百万人生死的决定的过程,读来让人深思。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复杂人性,他们的犹豫、他们的果敢,都显得那样真实可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军事行动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深刻剖析,读完后感觉对二战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的史诗感,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读完一本书会感到如此的“意犹未尽”,这本《黎明前的迷雾》绝对是近年来我读过的关于战争哲学的最佳著作之一。它跳脱了传统的“谁赢了谁输了”的叙事框架,而是将笔触深入到战略层面的“认知博弈”。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探讨指挥官们在信息不完整、目标模糊的状态下,如何构建自己的“战争模型”,以及模型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书中对“不确定性”在军事决策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那些关于概率思维和风险管理的分析,即使脱离了军事背景,对于理解现代商业决策也大有裨益。它的行文风格非常冷静、克制,带着一种后现代史学的批判精神,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面对历史的复杂性。如果你期待一本充满英雄主义赞歌的书,那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你渴望一场智力上的高强度对话,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我最近拜读了《失落的荣耀:XX年德军后勤体系研究》,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完全避开了正面交锋的描写,而是聚焦于战争的“幕后英雄”——后勤保障。起初我以为会很枯燥,毕竟是关于补给线、油料运输和铁路运力的学术性探讨,但作者的功力实在了得,他把冰冷的数字和图表,转化成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看不见的战斗”。书中详细分析了在极端地理条件下,如何维持一支百万大军的运作,那些关于铁路桥梁的抢修、关于燃料配给的决策失误如何一步步将前线推向崩溃边缘的论述,令人叹为观止。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最精妙的战术,也可能毁于一次简单的弹药短缺。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引用的资料非常扎实,但语言表达上却充满了逻辑的魅力,读完后我对战争的理解维度一下子拓宽了,明白战争的胜负往往在硝烟弥漫之前就已经决定了。
评分这本《钢铁洪流下的黎明》的书,我必须给它打个高分,但它的风格跟一般那种教科书式的历史书完全不一样。它更多地采用了一种近乎文学创作的手法来重构战役的场景。比如,书中对特定部队的行军路线、士兵的个人装备细节的描述,细致到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和硝烟混合的味道。我尤其喜欢它对“时间”这一维度的处理,作者非常擅长通过不同时间点上,同一片战场上不同角色的视角切换,来制造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张力。它没有宏大的总结,而是把焦点放在那些关键的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发生的事情上,这种“微观史”的处理方式,反而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偶然性。读起来不像是在学习历史,更像是在沉浸式体验一场已经被时间过滤后的记忆片段。对于那种追求纯粹的战役数据和火力对比的读者来说,或许会觉得不够“硬核”,但对于想从情感和氛围上把握那个时代脉搏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我刚刚合上《远征的代价:XX年战场上的士兵生活侧写》,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全方位的,因为它关注的不是将军的地图,而是最底层的战士。它通过大量的口述史资料和私人信件,构建了一个极其个人化和感性的历史画面。其中对于疾病、饥饿、以及漫长等待的描绘,让人感同身受,那种长期处于压力下的心理崩溃和生理极限的挣扎,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语言朴实无华,甚至有些粗粝,但这正是它力量的来源,因为它直接、未经粉饰地呈现了战争的日常。与那些强调光荣和牺牲的叙事相比,这本书更侧重于展示战争如何一点点磨蚀掉人的尊严和希望。它不是一本鼓舞人心的书,但它是一本让人清醒、懂得敬畏的“反战”之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服役”这个词的理解,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系列具体而沉重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