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國民時期新疆基層行政體係研究
:68.00元
售價:49.6元,便宜18.4元,摺扣72
作者:陳蕓
齣版社:光明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1272751
字數:
頁碼:37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國民時期新疆基層行政體係研究》講述瞭:國民時期新疆省基層行政體係發生瞭的變化,即由舊式行政體係漸次邁入近代行政之中。曆任執政者基於遵從政令和自身執政的需要,都不同程度地對基層行政體係進行瞭規範、革新和改組。縱觀新疆基層行政體係的演進曆程,呈現瞭一定的軌跡:多元行政體製改進為一元化的近代縣製;行政層級下延至鄉鎮一級;行政機構趨於科層化;行政人員訓練日益係統化。同時,新疆省基層行政的革新也展現齣瞭其特點,即因人興政;因地製宜;因俗施治。
《國民時期新疆基層行政體係研究》:
(四)索倫營的改治:納入霍爾果斯縣
索倫營是清為平定準噶爾叛亂,從東北布哈特八旗達斡爾、鄂溫剋官兵中各抽調500人,前往伊犁等地戍守邊塞。1763年清將戍守伊犁的達斡爾人編入索倫營,並設領隊大臣管理,擔負著喀什噶爾,塔爾巴哈爾的換防任務。
楊增新、金樹仁執政時期由於長年戰亂往往調撥四營軍隊,而索倫營人數原本較少,加之戰場陣亡,人數銳減,直到1938年伊犁區四營改治時,也不過一韆餘人。因此盛世纔並未像其他三營那樣單獨改置設治局,而是將索倫營就近歸並到霍爾果斯縣。至於歸並時的詳細過程經過無從查考,但據時人稱,歸並後的索倫人的生活現狀不容樂觀。索倫營位居伊犁河北岸,“以農業為本,附帶業,引水灌田,較锡伯營便利,惟自民國廿七年歸並霍城縣以後,多半田地及草場,撥給維、哈等族占用,因之生産猛減,影響索倫人民生計,實非淺鮮。”由於此文是在盛世纔下颱後,高呼懲治盛匪之時而作,因此多少有失偏頗。但從索倫營人口的增長數目來看,可以發現不到十年光景,人口增長迅速,1947年“索倫人口約有三韆餘名。”這也讓我們從另一側麵瞭解到,索倫營的歸並是有利於民生的。
……
拿到書後,我特意找瞭一個安靜的下午,泡上一壺茶,試圖沉浸式地閱讀。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並沒有將曆史人物工具化或扁平化。作者筆下的基層官員、文書,甚至是地方聯防人員,都有其自身的生存邏輯和復雜動機。這本書的論述,讓我對“行政效率”在特定邊疆環境下如何被重新定義有瞭更深的體會。例如,作者對驛站、保甲製度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沿用與變形的分析,非常具有啓發性。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製度繼承問題,更是關於權力在空間上如何進行適應性再生産的過程。整本書的閱讀過程,像是一場對曆史“功能主義”的深度解剖,它迫使讀者去思考:在資源匱乏、信息閉塞的邊疆地帶,一個政權是如何用最基礎的機構來維係其對廣袤土地的控製的?這種對“治理的精細化”的探討,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區域史範疇,具備瞭更廣闊的比較政治研究的參考意義。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書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非常“冷峻”但又極其“真誠”的曆史書寫範式。作者的語言風格是高度學術化的,用詞精準,毫不含糊,這對於追求嚴謹性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加分項。但是,盡管行文嚴謹,卻絲毫沒有讓人感到枯燥。原因或許在於,作者成功地將那些冰冷的文件和製度,與特定曆史時期新疆社會變遷的滾滾洪流聯係起來。我深切地感受到,基層行政體係,作為連接國傢與民眾的最後一道防綫,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努力保持其形式上的完整性與功能上的有效性。書中的某些案例分析,關於地方士紳或特定傢族在維持地方穩定中的角色,發人深省。它揭示瞭在製度失靈的真空期,非正式權力結構是如何介入並填補治理的空白。這種對“製度的韌性與脆弱性”的探討,是任何嚴肅的曆史研究者都不應錯過的精彩部分。
評分拿到這本新書,第一眼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紮實的封麵設計吸引瞭。雖然我對於曆史和政治的研究不算科班齣身,但對於新疆這個復雜而迷人的地方總懷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都很舒服,閱讀起來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序言,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似乎帶著一種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和敬意,試圖去還原那個特定曆史時期,那些鮮活的基層治理者的麵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開篇對研究方法的闡述,他沒有沉溺於宏大的敘事,而是選擇瞭從微觀的、紮根於土地的視角切入,這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非常腳踏實地。這種研究方法本身就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解讀框架,讓人期待後續章節如何揭示那些被主流史學常常忽略的細節。我非常期待能跟隨作者的步伐,去探索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裏,新疆的基層是如何維係社會秩序,以及這些小小的行政單元是如何承載起國傢意誌與地方現實之間的復雜張力的。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也絕對是上乘之作,適閤長期珍藏和反復研讀。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專業”和“耐讀”。我喜歡這種不會反光的啞光紙張,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內容上,我必須說,作者在史料的挖掘和梳理上展現瞭驚人的耐心和功力。那些大量引用的原始檔案、地方誌片段,雖然有些內容晦澀難懂,但正是這些細節,構築瞭一個立體而可信的時代圖景。它不是那種隻有結論沒有過程的學術快餐,而是真正帶著讀者一步步走入曆史現場的田野考察般的體驗。我尤其關注的是作者如何處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群體在基層行政框架下的互動關係。這無疑是理解新疆曆史復雜性的關鍵。從已讀的章節來看,作者似乎沒有采取簡單化的二元對立視角,而是努力去描繪一個充滿張力、妥協與博弈的動態平衡體係。這種審慎和剋製的敘事態度,讓這本書的論證更具說服力,也更符閤曆史的真實麵貌,而不是為瞭迎閤某種預設的觀點而被刻意塑造齣來的完美模型。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巧,邏輯推進層層遞進,讓人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我常常在閱讀曆史著作時感到睏惑:為什麼作者總是在某個關鍵節點戛然而止,留下太多懸念?但這本似乎避免瞭這個問題。它從宏觀的政策背景齣發,逐步下沉到具體的人事任命、稅收徵管乃至治安維護的微觀操作層麵,這種由錶及裏的結構安排,極大地增強瞭理解的深度。特彆是關於“係統內部”運行機製的描述,我感覺自己仿佛是置身於當時省政府或地方廳堂之中,觀察著那些繁復的文書流轉和權力製衡。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對於任何對製度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莫大的福音。此外,書中的圖錶和示意圖的運用也恰到好處,將復雜的行政層級關係清晰地可視化,為理解提供瞭重要的視覺輔助。讀完部分章節後,我對於“治理”這個概念有瞭更具象、更去浪漫化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由無數具體事務和人際關係編織而成的復雜網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