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象棋入门与提高--象棋杀法运用
定价:29.8元
作者:刘锦祺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22193766
字数:18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杀法是下好象棋*重要的基础,无论是布局、中局、战术、残局都是为了*后的杀棋做铺垫,杀法是验证及实现这些环节处理是否正确的*直接的手段。而棋行千变万化,怎样才能掌握那么多的杀着呢?本书就告诉你怎样通过局势分析,无需死记硬背,以不变应万变,正确实现各种杀法。
内容提要
本书打破以往杀法书死记硬背定式套路的模式,从杀棋的思路及目标讲起,通过简单的、已知的杀法,逐步推导相似棋形的杀着。书中介绍了车类、炮类、马类、兵类各单兵种杀法以及各种双子类、三子类杀法,并给出适当的练习。力求使读者摆脱背谱的烦恼,轻松记忆各种杀法定式,并能根据棋局的需要灵活应用。
目录
作者介绍
刘锦祺,中国象棋一级裁判员,一级棋士,象棋教师,2012年辽宁省象棋锦标赛第二名。著有《**象棋特级大师对局精解》等著作
文摘
序言
这本围棋教材的封面设计得真是朴实无华,一眼就能看出它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工具书。我刚拆开塑封膜,那股油墨味儿还没完全散去,就迫不及待地翻了几页。从目录上看,它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似乎非常细致,什么“星位布局”、“天元开局”的定义都写得清清楚楚,简直就像是给一个完全不懂围棋的小白量身定做的导航图。我尤其欣赏它在棋盘图例上的处理,黑白子线条清晰,棋盘的方格划分得非常标准,不像有些盗版书那样印得模模糊糊,让人看着眼晕。光是看着那些工整的图例,就让人觉得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过,说实话,光看这些基础内容,我很难判断它在“提高”层面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实质性帮助,毕竟入门是第一步,但真正让人棋力精进的,还是那些精妙的官子和复杂的定式变化,希望后面的章节能有惊喜。它的装帧质量摸上去很有分量,纸张厚实,感觉能经得起我这种新手反复翻阅和在上面做笔记的折腾。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禁着点”和“提子规则”等基本概念时,采用了大量配图和口诀相结合的方式,这一点非常符合我这种偏向形象思维的读者的习惯。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学习这些规则时,总是容易混淆“打吃”和“被吃”的逻辑,而这本书通过几个非常典型的、几乎是教科书级别的残局模型,把“气”的概念解释得极其到位,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某些“提”的步骤是不可逆的。对于那些想把家里的孩子拉进围棋坑的家长来说,这简直是一份现成的教案。不过,我注意到,在某些涉及“劫争”的章节中,作者似乎过于依赖图示的推演,而对“劫材”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策略的描述略显单薄。在实战中,劫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对局双方对全局形势的把握,以及对潜在劫材的预判能力,如果能加入更多关于如何评估劫材价值的量化标准或经验总结,这本书的实战指导价值会大大提升。总体而言,作为一本基础入门读物,它无疑是称职的,但距离成为一本“案头常备”的提高手册,还差那么一点火候。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是冲着书名里的“提高”二字来的,毕竟我已经断断续续下了好几年棋,对“入门”级别的招法已经有了基本的概念,总想着能找到一些能让我棋力产生质变的秘籍。然而,翻阅前三分之一的内容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夯实基础,对于那些已经熟悉基本规则和一些常见布局的棋友来说,前期的内容可能略显冗余,甚至有点像是在重温旧梦。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中盘缠斗的深入分析,比如如何计算深入敌阵的效率,或者如何通过弃子取势来构建强大的外势结构。这本书的文字描述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没有使用太多花哨的修辞,完全是以一种教学、讲解的口吻进行,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棋理是有帮助的,但同时也牺牲了一点点阅读的趣味性。如果能增加一些实战棋谱的注解,哪怕是历史上的经典对局分析,可能会让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更好一些。目前的排版布局虽然工整,但对于需要频繁对照棋盘和文字描述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翻页,略微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在印刷上的用心,墨色非常黑亮,即便是那些非常细小的棋子标记,也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需要精确辨认棋子位置的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内容结构给我一种非常线性的感觉,它似乎严格按照“从易到难”的路径铺设知识点,从最简单的“活棋”形态开始,逐步过渡到“死活”的判断。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大大降低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例如,它在介绍“曲四”和“直三”的差异时,用了整整两个版面来对比分析,配上了几十个变化图,这种详尽的讲解方式,即便你第一次没看懂,反复看几次也一定能领悟。美中不足的是,它在“布局理论”部分的篇幅相对较短,很多现代围棋界推崇的“快棋”理念或对“小目”的新认识,在这本书里体现得并不明显。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现代职业棋手在开局阶段对速度和效率的追求,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稳健的、偏保守的传统开局思路,这对于追求效率的现代棋手来说,可能需要结合其他资料进行补充阅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便于携带和翻阅,尤其是它采用的铜版纸质感,使得在灯光下阅读时,棋盘上的细节不会产生刺眼的眩光,这对长时间学习围棋的人来说是个贴心的设计。关于“手筋”的讲解部分,我个人觉得是亮点之一,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那些看似巧妙却难以捉摸的着法,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逻辑步骤来呈现。比如,在介绍“点三三”的常见应对时,它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应对方式下,双方在边空和中腹的得失对比,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每一步棋的“重量”。然而,当我翻到关于“打入和治孤”的章节时,我发现这些高级技巧的介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如何做”的精髓——也就是关键的急所选择和弃子取地的时机把握——描述得不够深入。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本高质量的“知识点汇编”,而非一本能真正带你突破瓶颈的“实战宝典”。对于那些已经能勉强在业余棋手中取得一些成绩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提升空间相对有限,更适合那些刚刚掌握规则,渴望系统性学习围棋思维框架的读者群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