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象棋战术攻杀对局参考/象棋战术解析系列
:15.00元
售价:11.0元,便宜4.0元,折扣73
作者:傅宝胜
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33772505
字数:
页码:1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为了配合《象棋基本战术》《象棋战术组合功能解析》《象棋布局战术技巧》《象棋36计实战攻杀示范》的学习,《象棋战术攻杀对局参考/象棋战术解析系列》特选择几种典型局例,详细介绍各种战术的特征、要领,并尽量结合前面所列各种战术,详加解析,给读者以示范与参考,希望对读者了解象棋开、中、残局的战术组合在实战中灵活运用有所帮助。
象棋战术攻杀对局 参考
第1局 霍山陈森林(先负)寿县方春明
第2局 上海谢靖(先胜)广东许银川
第3局 上海赵玮(先和)北京张申宏
第4局 休宁汪文忠(先负)寿县傅宝胜
第5局 芜湖杨宗文(先负)寿县傅宝胜
第6局 安徽傅宝胜(先和)天津沈寿疆
第7局 太原王勇(先负)安徽郝敬勒
第8局 顺德何文显(先负)湖北柳大华
第9局 安徽梅娜(先胜)蚌埠钟涛
第10局 中国香港黄学谦(先胜)中国许银川
第11局 湖北洪智(先和)北京王天一
第12局 象棋世家(先胜)施许三奇
第13局 四川郑惟桐(先胜)内蒙古苗利明
第14局 湖北张婷婷(先负)火车头刚秋英
第15局 广东杨官磷(先负)四川陈新全
第16局 广东杨官磷(先负)西宁张增华
第17局 安徽赵寅(先胜)浙江金海英
第18局 江苏张国凤(先负)浙江陈青婷
第19局 北京傅光明(先负)青海胡一鹏
第20局 广州张冬文(先负)广州韩松龄
第21局 湖北李义庭(先胜)四川陈德元
第22局 江苏王斌(先胜)湖北汪洋
第23局 河北阎文清(先胜)湖北柳大华
第24局 广州杨官磷(先胜)香港陈志文
第25局 河北刘殿中(先负)广东杨官磷
第26局 北京高春(先负)河北李来群
第27局 河北刘殿中(先胜)吉林陶汉明
第28局 北京刘君(先负)江苏黄薇
第29局 湖北李望祥(先胜)重庆洪智
第30局 杭州刘子健(先胜)内蒙古王天一
第31局 新加坡吴宗翰(先胜)中国赵国荣
第32局 云南党国蕾(先胜)广东陈丽淳
第33局 寿县傅宝胜(先胜)阜阳王亚彬
第34局 河南姚洪新(先胜)北京张申宏
第35局 安徽高华(先胜)黑龙江张晓霞
参考文献
象棋战术攻杀对局 参考
第1局 霍山陈森林(先负)寿县方春明
第2局 上海谢靖(先胜)广东许银川
第3局 上海赵玮(先和)北京张申宏
第4局 休宁汪文忠(先负)寿县傅宝胜
第5局 芜湖杨宗文(先负)寿县傅宝胜
第6局 安徽傅宝胜(先和)天津沈寿疆
第7局 太原王勇(先负)安徽郝敬勒
第8局 顺德何文显(先负)湖北柳大华
第9局 安徽梅娜(先胜)蚌埠钟涛
第10局 中国香港黄学谦(先胜)中国许银川
第11局 湖北洪智(先和)北京王天一
第12局 象棋世家(先胜)施许三奇
第13局 四川郑惟桐(先胜)内蒙古苗利明
第14局 湖北张婷婷(先负)火车头刚秋英
第15局 广东杨官磷(先负)四川陈新全
第16局 广东杨官磷(先负)西宁张增华
第17局 安徽赵寅(先胜)浙江金海英
第18局 江苏张国凤(先负)浙江陈青婷
第19局 北京傅光明(先负)青海胡一鹏
第20局 广州张冬文(先负)广州韩松龄
第21局 湖北李义庭(先胜)四川陈德元
第22局 江苏王斌(先胜)湖北汪洋
第23局 河北阎文清(先胜)湖北柳大华
第24局 广州杨官磷(先胜)香港陈志文
第25局 河北刘殿中(先负)广东杨官磷
第26局 北京高春(先负)河北李来群
第27局 河北刘殿中(先胜)吉林陶汉明
第28局 北京刘君(先负)江苏黄薇
第29局 湖北李望祥(先胜)重庆洪智
第30局 杭州刘子健(先胜)内蒙古王天一
第31局 新加坡吴宗翰(先胜)中国赵国荣
第32局 云南党国蕾(先胜)广东陈丽淳
第33局 寿县傅宝胜(先胜)阜阳王亚彬
第34局 河南姚洪新(先胜)北京张申宏
第35局 安徽高华(先胜)黑龙江张晓霞
参考文献
这本棋谱集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不仅仅是因为它收录了大量精妙的实战对局,更在于其编排的独到匠心。我一直都在寻找那种能真正触及棋局深层逻辑的书籍,而不是仅仅罗列招法。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棋手在对弈后复盘时的细致剖析。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刻板说教,而是通过对每一步关键决策的深入挖掘,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要走这一步,背后的意图和潜在的变化是什么。比如,书中对一些看似平淡的局面中蕴含的先机抓取的分析,就极其到位,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棋盘之上,与高手一同推敲,每一次转换思考模式都伴随着棋力的提升。对于那些渴望从“会下棋”迈向“精通棋理”的棋手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看待和理解象棋战术的全新视角和思维框架。
评分坦白讲,我以前总觉得要提高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和高手对弈,通过实战教训来积累经验。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改变了看法。它提供了一种更高效、更系统化的学习路径。作者在解析时,总能将看似孤立的战例,串联起背后共同的战术思想和原则,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书中对“弃子取势”的几种常见应用场景的归纳总结,比我过去十年实战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加起来都更系统、更全面。它不仅展示了“如何做”,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套“如何思考”的底层架构。对于想要快速突破瓶颈、系统提升战术素养的棋友,这本书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了象棋战术的肌理,让学习者看得分明,练得扎实。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棋手,我最大的困扰一直是“眼力”不足,常常在复杂的战斗中迷失方向,不知道该进攻哪里,或者如何防守对方的主攻方向。这本书对不同进攻模式的分类和解析,简直就是我寻找已久的“导航图”。它没有把所有的“杀棋”混为一谈,而是细致区分了“速攻型”、“持久压制型”和“借刀杀人型”等多种战术流派的特点和实施要点。更重要的是,它在介绍战术的同时,总会配以大量的反例和陷阱预警,这对于实战经验相对薄弱的我来说,简直是保命符。我不再盲目追求华丽的组合,而是学会了如何根据自己的棋形特点,选择最稳定也最致命的攻击路径。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领悟,它教会我如何预判对手的思维走向,从而提前布下陷阱,让胜利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靠临场爆发的运气。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内容深度上远远超出了我阅读过的许多同类书籍。很多战术解析常常停留在表面,仅仅展示了A招克B招的套路,一旦对手稍微变着,就立刻抓瞎。然而,这本参考资料的作者似乎对每一种战术的可能性都进行了拉丝式的、近乎偏执的推演。我特别欣赏它对那些“动态平衡”局面的处理。在那些双方力量胶着、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的危局中,作者总能精准地指出哪个微小的优势点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这种细腻到令人发指的分析,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专注力,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全局观和计算的精确性。说实话,读完几局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往对某些经典残局的理解,发现自己过去遗漏了太多潜在的陷阱和反击的机会。这不只是一本“参考”,更像是一本“内功心法”,讲究的是内力深厚,而非花哨招式。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处理方式,也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在讨论到那些涉及到多子协同和复杂兑换的局面时,清晰的走线标记和必要的箭头指示,极大地减轻了阅读负担。很多战术书,图例密密麻麻,看起来像是一团乱麻,根本无法快速抓住核心矛盾。但这本则采用了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只在最关键的着法上进行强调,其余的背景铺垫则留给文字去阐述。这使得我能够更专注于对特定局面的逻辑推演,而不是被视觉干扰。我常常发现自己合上书本,拿着棋子在棋盘上复演这些关键段落,那种棋子在手中移动的感觉,配合书中的精辟文字,能让知识点牢牢地刻在肌肉记忆里。这种将视觉引导与深度分析完美结合的方式,实属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