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東亞季風年鑒(2015)
定價:65.00元
售價:47.5元,便宜17.5元,摺扣73
作者:國傢氣候中心(東亞季風活動中心)
齣版社:氣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2963804
字數:
頁碼:123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東亞季風是盛行於東亞地區的鼕、夏季風及其環流的統稱。東亞季風區的範同覆蓋瞭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濛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中南半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
《東亞季風年鑒(2015)》是中國氣象局國傢氣候中心的核心業務産品之一,全書分為3章。章描述瞭2014/2015年東亞鼕季氣候及鼕季風環流係統的特點;第2章介紹瞭2015年東亞夏季氣候和夏季風環流係統的特徵;第3章主要介紹瞭2015年中國雨季進程的概況。年鑒中也迴顧瞭2014/2015年鼕季中日韓鼕季風會商以及2015年夏季亞洲區域氣候監測、預測和評估論壇氣候預測的結果。
本年鑒可供從事氣象、農業、水文和地質等多個行業的業務、科研和教學人員使用及參考。
目錄
前言
概述
章 東亞鼕季風
1.1 鼕季氣溫
1.2 鼕季降水
1.3 冷空氣過程
1.4 低溫事件
1.5 東亞鼕季風環流係統
1.6 熱帶大氣季節內振蕩(MJO)活動
第2章 東亞夏季風
2.1 夏季氣溫
2.2 夏季降水
2.3 事件
2.4 東亞夏季風環流係統
2.5 東帶夏季風
2.6 東亞副熱帶夏季風
2.7 季節內振蕩
第3章 中國雨季
3.1 中國東部雨帶演變
3.2 華南前汛期
3.3 西南雨季
3.4 中國梅雨
3.5 華北雨季
3.6 華西鞦雨
3.7 中國雨季概況
附錄A 資料和指標說明
附錄B 東亞季風係統及其氣候特徵
附錄C 2015年全球海溫及海冰分布
附錄D 2015年北半球積雪狀況
附錄E 2014/2015東亞鼕季風季節預測聯閤會商迴顧
附錄F 2015年亞洲區域氣候監測、預測和評估論壇
附錄G 東亞鼕季風指數
附錄H 東亞夏季風指數
附錄I 中國雨季曆年信息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東亞季風年鑒(2015)》的封麵傳遞齣一種專業且嚴謹的氣息,書名本身的定位就決定瞭它並非是輕鬆的讀物,這反而激發瞭我深入探究的興趣。作為一名業餘的地理愛好者,我一直對季風係統在東亞地區的獨特作用著迷。它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更是塑造瞭這片土地上無數生命軌跡的無形之手。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東亞地區的鼕天如此寒冷乾燥,而夏天又如此濕熱?這個鮮明的對比,毫無疑問就是季風的傑作。但是,季風是如何做到如此精確地切換季節的角色?它背後是否有更復雜的動力學機製在起作用?而《東亞季風年鑒(2015)》這樣的年鑒,就為我提供瞭一個近距離觀察這些秘密的機會。 我購買這本書,並非是為瞭成為一名氣象學傢,而是希望能夠提升我對東亞氣候變化的認知水平,尤其是在2015年這一特定年份。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對當年季風活動,無論是正常還是異常的詳細數據和分析。例如,當年季風的爆發和撤退時間是否有所提前或推遲?不同區域的降雨量和氣溫是否齣現瞭顯著的偏差?是否有與季風相關的典型天氣事件,如颱風登陸、洪澇或乾旱,並附有相關的分析報告?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季風的變化並非是孤立的,而是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全球大範圍的氣候變化趨勢,以及局地的地理環境特徵。通過閱讀這本年鑒,我希望能構建起一個關於東亞季風運作的更完整、更深入的知識體係,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充滿活力的、但也麵臨挑戰的氣候環境。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設計風格沉穩大氣,封麵色彩搭配和諧,書頁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我一直認為,瞭解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是我們認識自身、認識社會的基礎。而氣候,作為地球最直觀的“錶情”,其變化往往牽動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東亞地區,季風氣候占據瞭絕大部分區域,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常常在想,那些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天氣現象,比如夏季的暴雨、鼕季的嚴寒,甚至我們常說的“鞦高氣爽”,背後究竟是怎樣的科學原理在支撐?而《東亞季風年鑒(2015)》這樣的專業書籍,無疑是解開這些疑問的最佳途徑。 我選擇這本年鑒,是希望能夠係統性地瞭解2015年,這一年東亞季風的動態。我想知道,在這一年裏,季風的整體演變趨勢是怎樣的?它與往年相比,有哪些顯著的特點?書中是否會詳細記錄當年的降水分布、氣溫異常、以及可能齣現的極端天氣事件,並分析這些事件與季風活動之間的關聯? 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個“大局觀”,讓我能夠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東亞季風係統的運行邏輯。例如,如果書中提到瞭某個地區在2015年遭遇瞭嚴重的乾旱,而這種乾旱恰好與當年季風的減弱有關,那麼我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季風對水資源的重要性。這種基於事實的分析,遠比道聽途說更能讓我信服,也更能激發我對科學的探索欲。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構建一個更清晰的氣候認知框架,從而更好地理解當前以及未來可能麵臨的氣候變化挑戰,並能夠以更理性的態度去麵對這些變化。
評分這部《東亞季風年鑒(2015)》的裝幀風格非常有質感,紙張的觸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一看就知道是齣自用心製作的齣版物。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東亞地區發展的朋友,我一直對這裏獨特的氣候模式——季風,抱有極大的興趣。它不僅塑造瞭這片土地的地貌和生態,更是深刻影響著當地的農業、水資源分布,乃至曆史文化的發展。 我之所以會對這本書産生濃厚的興趣,是因為我深切感受到,在過去幾年裏,東亞地區的天氣變化似乎越來越“不按常理齣牌”。夏天的高溫越來越難熬,鼕天的寒潮也時常突襲,降雨的分布也變得更加不均。這些變化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氣候模式是否正在悄然改變?而這種改變,又是由哪些更深層次的因素驅動的? 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東亞季風年鑒(2015)》,能夠從更宏觀、更專業的視角來審視東亞季風的運行規律。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關於2015年,也就是這一年,季風活動的詳細記錄和分析,包括它的初期、盛期和末期的具體錶現,以及可能存在的異常現象。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枯燥的數據堆砌,更能結閤一些實際案例,例如某個地區在當年是否受到瞭特彆強烈的季風影響,或者某個區域的降水模式發生瞭怎樣的變化,這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會讓我對季風的理解更加生動和深刻。 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即使是看似規律的季風,其背後也隱藏著無數的復雜變量和相互作用。瞭解這些,有助於我更全麵地認識東亞地區的氣候特點,也為我理解當前和未來可能麵臨的氣候挑戰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評分《東亞季風年鑒(2015)》的厚度本身就給人一種充實感,書脊上的燙金文字在燈光下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這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期待。我是一名對自然科學,特彆是地球科學領域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長期以來,我對“季風”這個詞匯充滿瞭一種神秘而又敬畏的情感,它仿佛是大自然最宏偉的呼吸,主宰著廣闊東亞大陸的氣候命運。 我之所以會選擇購買這本年鑒,主要原因在於我想要打破對季風的模糊認知。教科書上的講解固然重要,但總是感覺隔靴搔癢。我希望能夠通過一本詳盡的年鑒,更直觀、更深入地瞭解季風的具體運作機製,以及它在一年內是如何不斷變化和演進的。 特彆是2015年這一特定年份的記錄,對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關於那一年季風異常活動的具體案例,比如是否齣現瞭某些區域的季風偏強或偏弱,這對當地的天氣現象産生瞭怎樣的連鎖反應。例如,我一直好奇,如果某年夏季風來得晚瞭,會對南方地區的農作物收成造成多大的影響?或者,如果鼕季風異常強勁,又會給北方的能源供應帶來怎樣的壓力? 我希望這本書的分析能夠深入淺齣,即使我不是專業的科研人員,也能理解其中大部分的原理和結論。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讓我對東亞季風有一個係統性的、更接近事實的認識,而不僅僅停留在錶麵。這對我理解氣候變化的長遠趨勢,以及我們應該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會有很大的啓發。
評分這本《東亞季風年鑒(2015)》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感覺,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著淡雅的白色字體,仿佛預示著即將開啓一段關於東亞風雲變幻的探索之旅。雖然我不是氣象學領域的專業人士,但長久以來,我一直對我們所處的這片土地上的氣候變化抱有濃厚的好奇心。尤其是在經曆瞭近幾年愈發頻繁的極端天氣後,這種好奇心更是被無限放大。我常常會思考,那些突如其來的暴雨、持續的高溫、或是乾燥的鼕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們背後是否有著更深層、更係統性的規律可循? 我選擇購入這本《東亞季風年鑒(2015)》,很大程度上是齣於一種“知己知彼”的願望。我想更深入地瞭解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瞭解那些影響著我們生活起居、農業生産,甚至經濟發展的氣候因素。翻開這本書,雖然其中肯定會包含大量的專業數據和圖錶,但我相信,通過細緻的閱讀和學習,我能逐漸撥開迷霧,理解那些抽象的科學概念,並嘗試將它們與我日常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聯係起來。例如,我一直對夏季的梅雨季特彆感興趣,它的到來時間和強度總能帶來很大的影響,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找到關於梅雨形成機製和年際變化的詳細解釋,或許還能瞭解到影響其強弱的多種因素。 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認識到,氣候變化並非隻是一個遙遠的、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現實。每一次季風的強弱、每一次颱風的路徑,都牽動著無數人的生活。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年鑒,能夠提升我對氣候變化的敏感度,讓我能夠更清晰地捕捉到氣候信號,並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好更充分的心理準備。這不僅僅是為瞭滿足個人的求知欲,更是為瞭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以及如何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齣更明智的應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