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层干部读本 | 作者 | 彭道伦 等 |
| 定价 | 46.00元 | 出版社 | 中史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824375 | 出版日期 | 2014-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彭道伦、王干江和倪春华主编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层干部读本》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时代背景、群众路线的基本涵义、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坚持群众路线面临的新形势新境遇、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自觉坚持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始终保持清廉的本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着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等方面,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深入阐释和解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层干部读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掌握中央《决定》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和能力。 |
| 作者简介 | |
| 彭道伦,男,中员,重庆市委党校涪陵分校,涪陵区委党校、涪陵行政学院、涪陵社会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院)长,教授。 |
| 目录 | |
| 章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时代背景和总体部署 一、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党的建设一项新举措 二、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保持纯洁性的有效途径 三、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 四、 明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 第二章 群众路线的基本涵义和内容 一、 群众路线的提出 二、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三、 群众路线的生成依据 第三章 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 一、 群众路线是毛思想活的灵魂 二、 邓理论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三、 以江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 四、 以胡为的党中央的群众观 五、 以为的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第四章 坚持群众路线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 一、 国际形势 二、 情况 三、 党情党风 四、 民心向背 第五章 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 一、 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 二、 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 破解对现实矛盾的迫切 四、 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 第六章 自觉坚持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 一、 群众路线仍然是新时期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二、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三、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第七章 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二、 检验执政活动的高标准 三、 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四、 实现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的有机统一 第八章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一、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二、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三、 坚决反对“四风” 四、 努力做到求真务实与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 第九章 始终保持清廉的本色 一、 警惕“四大考验”、“四种危险” 二、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三、 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 四、 始终保持清正廉洁 第十章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一、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二、 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现状及成因 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现实意义 四、 不断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第十一章 着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一、 提高组织群众工作能力 二、 提高宣传群众工作能力 三、 提高教育群众工作能力 四、 提高服务群众工作能力 第十二章 着力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一、 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 二、 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 调整和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 建立健全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 第十三章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二、 当前民生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三、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 第十四章 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败斗争的长效机制 一、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败斗争的重要意义 二、 中国党党风廉政建设和败斗争的历史进程 三、 中国党党风廉政建设和败斗争的成就和经验 四、 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和败斗争 第十五章 以制度机制建设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一、 高度重视群众工作中的制度机制建设问题 二、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制度机制体系 三、 提高制度机制的落实力和执行力 第十六章 加强和改进党对群众工作的领导 一、 建立党委领导下的群众工作总体格局 二、 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社会活动机制 三、 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机制 四、 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保障机制 附录一 中央关于在全党深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 一、 指导思想 二、 目标要求 三、 方法步骤 四、 组织领导 附录二 党的领导人论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 附录三 :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封面朴实无华的读物,初看之下,确实像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细细研读的理论工具书。我本来对这类材料的期望值不高,总觉得会充斥着太多空泛的口号和重复的教条,读起来难免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然而,真正翻开之后,我才发现它并非徒有其表,至少在组织材料和逻辑构建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比如,书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阐释,虽然用了不少官方的表述,但它试图通过一些看似平实的案例来加以佐证,虽然那些案例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有待商榷,但至少为理解那些抽象的政治术语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切入点。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如何倾听民声”的那几个章节,作者似乎想强调的不仅仅是“听见”,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转化”。当然,说实话,实践中的阻力远比书本上描述的要复杂得多,一纸文件下去,基层干部面对的是千头万绪的实际矛盾,如何将这些宏大的方针细化到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指南中,这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部分,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具体方法论指导,给我的感觉是“有心但力有未逮”,更像是一个纲领性的说明,而非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整体阅读体验,更像是上了一堂结构严谨但略显说教的党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厚度,让人在图书馆里一眼就能认出它,标准的官方读物范式。我带着一种审视的态度去阅读,希望能从中挖掘出一些能够提升工作效率的“内功心法”。书中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部分,反复强调了“放下架子”的重要性,这在理论上是无可指摘的。然而,一个长期在特定层级工作的人,其身份和行为模式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要彻底实现“放下”,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更需要机制的保障和实实在在的权责调整。这本书对这种心理惯性带来的阻力描写得过于轻描淡写了。我更感兴趣的是,当一个干部因为过于“深入群众”而触及到某些不该触及的利益藩篱时,该如何保护自己,同时又不违背其核心宗旨?这些“边界条件”下的应对策略,这本书几乎没有涉及。它提供的是一个完美的理想模型,但现实世界里,很少有人能完全活在理想模型中。因此,读完后,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道德上的鞭策,而非一套应对复杂情境的“工具箱”。它是一份优秀的愿景说明书,但距离一份高效的“操作手册”还有一段距离。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办公室的书架时,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非常“时代烙印”鲜明的出版物,厚重感十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某种严肃的使命。我试着从一个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的角度去审视这本书的编排,说实在话,有些内容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我们天天跟老百姓打交道,最头疼的是柴米油盐、邻里纠纷、历史遗留问题这些“硬骨头”,这些问题哪是一个理论框架能轻易解决的?书中列举的那些光辉事迹,固然是鼓舞人心的,但对于一个疲惫不堪、手头工作堆积如山的干部来说,它们更像是镜子里的影像,好看,但抓不住。我个人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救急良方”或者至少是“少走弯路”的经验总结。这本书更像是在描绘一个理想中的图景,一个通过思想净化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世界,这在复杂多变的现实面前,显得有些单薄。它似乎更侧重于“为什么要做”,而对于“具体怎么做才能不被骂”的实际操作层面,着墨不多,这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至少对我这种务实派来说,读完后更多的是一种“明白了道理,但不知如何下手”的困惑。
评分翻开此书,我感受到的首先是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封面设计、字体排版,乃至纸张的质感,都在无声地宣告着其内容的庄重性与权威性。我并非专业研究政治理论的学者,我更关注的是它如何帮助一个身处旋涡中心的基层管理者,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这本书在论述“公仆意识”时,用了大量的篇幅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文字组织得非常严密,几乎找不到可以挑剔的逻辑漏洞。但问题恰恰在于这种过于完美的逻辑结构,使得它脱离了日常工作的“油腻感”。基层工作充满了灰色地带、灰色人物和灰色抉择,你必须在各种相互冲突的指令和诉求中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这本书似乎提供的是一条笔直的、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而现实往往是泥泞不堪的小径。我期望读到更多关于如何在“面子”和“里子”之间周旋的智慧,如何在制度的刚性约束下保持人性的弹性。很遗憾,这本书给出的解决方案更多是“加强学习”和“提高认识”,这是一种从上至下的单向灌输,缺乏双向互动的实战演练或案例剖析,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正式、句式较长、修饰词丰富的那一类,对于习惯了简洁明了表达的现代人来说,阅读速度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反复回味才能确保没有漏掉关键信息点。我尝试将其内容与我日常接触到的那些“活生生”的民间诉求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认知鸿沟”。书本中对“群众的期盼”的概括显得过于宏大和抽象,比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确实是事实,但对于具体到一个村子的饮水安全问题,或者一个社区的养老床位短缺问题,这种宏大的叙事似乎无法直接提供即时的解决方案。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将宏大的方针拆解成一个个可以量化的、可考核的微小目标,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反馈回路,确保上级的意图不被扭曲,群众的真实声音能被准确无误地传达上去。这本书更多是站在一个高屋建瓴的角度进行战略部署,但在战术层面,尤其是如何处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失真”和“衰减”问题上,提供的指导性建议显得过于宽泛和理想化,让渴望获得立竿见影效果的读者会感到意犹未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