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刘殿琛形意拳术抉微
定价:80.00元
作者:刘殿琛著,王银辉 校注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304892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将家传形意拳以系统的形式和盘托出。2.结合解剖学,创运动筋肉、六方用力等理论解说形意拳,中西合璧。
内容提要
本书系《武学名家典籍》系列之一。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总论有丹田、练气、运动筋肉说、六合、七疾论等;下卷分论有拳、剑、枪法,五行、十二形、进退连环等。本书作为民国时期的北京四中、清华大学的武术课本,直述形意拳核心原理与锻炼要领。对《形意拳术诀微》的点校出版,有助于形意拳习练者追根溯源,加深对拳术的理解,且具有武术研究价值和资料保留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刘殿琛,字文华。河北省深县人,清末形意拳宗师刘奇兰之子,。1913年应深县人张恩绶之荐,任北洋法政学校武术教员。民国初,先后在陆军武术技术教练所、清华学校等处任武术教员,并曾任天津中华武士会总教习。刘殿琛一生积极推广形意拳,倡导武术强国的思想,对民国初年京、津等地学校武术活动的开展,起过促进作用。校注者王银辉 ,师从王文彬学习山西形意拳,三十余年练习不辍。雅好文史,博览兵法、武术典籍,擅长以数学、力学、哲学解读武术,2014年出版《车式樊系形意拳》。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立刻就抓住了我。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页的边缘处理得非常考究,既有年代感又不失现代印刷的精良。光是翻阅这个过程,就仿佛完成了一次仪式,让人对里面的内容更加肃然起敬。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文字和图例之间的留白处理得非常舒服,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本来还担心这种传统武术题材的书籍会不会在视觉上比较枯燥,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美学品味,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地去触摸和品味。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无疑也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在图文结合的处理上,达到了令人赞叹的平衡。我发现,它使用的插图和示意图并非那种为了填充版面而制作的粗糙草图,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辅助理解工具。这些图例的视角选择非常巧妙,往往能从一个我们日常练习中难以察觉的角度,清晰地展示出身体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和受力方向。更重要的是,图注的文字和主文的论述是高度统一且相互印证的,它们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而是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我有时会先看图,建立一个空间概念,再回看文字,加深理解,这种双向验证的学习路径,极大地提高了对复杂动作细节的把握准确性,让人感觉非常踏实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内敛而又充满力量的,它没有使用那种浮夸的辞藻去渲染武术的神秘或高深,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复杂的技法和深奥的原理娓娓道来。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每一个字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透着一股子老武学家的那种“不言而喻”的境界。我尤其喜欢它在阐述“意”与“形”的转换时所采用的逻辑层次,它不像很多武术书籍那样停留在表面的招式模仿,而是深入到动作背后的哲学思考和身体力学的精妙结合。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心静,你不能急着寻找速成的法门,而是要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去感受那种由内而外、由松入紧的内在运行规律。这种内敛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激发出读者自身的探索欲,让人在字里行间去体悟那份未尽之意。
评分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来看,这本书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且逻辑严密的框架。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拳谱或者套路解析,而是系统性地梳理了这一门派的理论基础、功法要诀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书中对“劲力”的阐述尤其独到,它没有用模糊不清的比喻,而是试图用一种更贴近人体感受的方式去描绘那种“一触即发”的爆发力是如何通过正确的结构和放松达成的。我感觉,即便是对于那些已经习武多年的人来说,这本书也能提供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校正自己的训练方法。它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们平时训练中那些不经意间养成的坏习惯和偏差,引导我们回归到最纯粹、最根本的原则上去,这种系统性和纠偏性,在同类著作中是相当罕见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个人气质,读起来有一种穿越时空与前辈对话的感觉。它不像现代出版物那样追求完全的标准化和“安全”的用词,而是保留了大量具有特定武术语境或特定地域文化色彩的表达。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但也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或者愿意花时间去查阅和理解那些特定术语的深层含义。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咬文嚼字”的过程,因为它让我感受到,真正的传承往往是建立在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之上的。作者似乎并不试图迎合当下最快的学习节奏,而是坚持用最恰当、最符合其武学哲学的语言去记录,这对于追求本源的习练者来说,是最大的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