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照照这面镜子--岩松夏丹说伦敦奥运
定价:39.80元
作者: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11231130
字数:300000
页码: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303kg
编辑推荐
奥运已经过去,但是思考依然还在。
面对外界对叶诗文的质疑,我们可以从容吗?
面对羽毛球的消极比赛,拿起道德大棒狂扁运动员合适吗?
北京奥运51块拿过,我们的焦虑症已经缓解,并且接近治愈,但道德焦虑症是不是更加严重?
为什么我们对道德要求极高,而冲破道德底线的事又屡屡发生?
解决道德问题靠什么?靠口号,还是靠良善的规则与保障,让人做不成不好的事呢?
这份冲撞不仅对体育有利,更与中国未来的前行紧密相关,这或许是这届奥运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
内容提要
《照照这面镜子:岩松夏丹说伦敦奥运》是伦敦奥运期间由白岩松、欧阳夏丹主持的20期《奥运1 1》特别节目的内容合集,原汁原味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再现了《奥运1 1》栏目对伦敦奥运的精彩报道。
经过了北京奥运,我们已经可以更从容地面对奥运。但面对外界对叶诗文的质疑,我们可以从容吗?接下来,哪些质疑来自于不适应?哪些质疑又来自于偏见?而哪些质疑又来自于固有的傲慢?……
目录
作者介绍
《奥运1 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 1》为2012伦敦奥运开办的一档特别节目。自2012年7月25日开始,由欧阳夏丹在北京演播厅主持,白岩松于伦敦实地采访,共同解读、评论奥运,解密运动员背后的故事,为观众提供伦敦奥运更多视角,把每天的所感、所闻、所思传达给观众。
2008年,由白岩松、欧阳夏丹一起主持的《全景奥运》是北京奥运会期间收视和反响好的专题节目。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二人再度合作,全新的《奥运1 1》中的精彩点评受到网友热捧。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在气质,带着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冷静和疏离感,但这种疏离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审视者特有的清醒。作者似乎总站在一个微妙的距离之外,观察着周遭的一切,既是热情的参与者,又是冷静的记录者。她笔下的那些人物,即使是着墨不多的路人甲乙丙,也都有着自己复杂而难以言明的背景故事,作者没有给予明确的“结局”或“判断”,而是将解读的权力完全交还给了读者。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文本的意义空间。我感觉自己仿佛在阅读一本关于“观察”的教科书,它教导我们如何去真正地“看”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特别是她对时间流逝的描写,那种淡淡的、不可逆转的宿命感,让人在感到一丝惆怅的同时,又对当下拥有的每一刻产生了更强烈的珍惜之情。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可以让你立刻获得某种简单快乐的作品,它更像是一剂慢性的、需要时间才能显现药效的良药,它重塑你感知世界的方式。
评分我从中读到了一种罕见的坦诚,但这坦诚并非是那种毫无保留地倾泻私人情感,而是对自身局限性和困惑的坦然承认。作者从未试图扮演一个全知全能的“向导”角色,相反,她经常在文字中流露出迷茫、自我怀疑,甚至是小小的挫败感。正是这种“不完美”的展现,极大地拉近了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和真实。她笔下的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反差:宏伟的建筑与卑微的个体,永恒的艺术与转瞬即逝的潮流,高尚的理想与琐碎的日常。她将这些看似对立的元素并置,没有急于去调和它们,而是让它们在文本中互相碰撞、激发火花。这种处理方式,让整本书充满了辩证的张力和生命力。它不是提供答案的,而是提出更好问题的。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琐事和重大事件的视角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了,这或许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像夏日午后的一杯冰镇柠檬水,清爽又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酸涩回味。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没有那种宏大叙事下常见的冰冷与疏离感,反而像是一位老朋友在电话那头,语气亲昵地跟你分享她最近遇到的那些光怪陆离的街景和难以言喻的心情波动。尤其是她对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个街角咖啡馆里拉花的形状,或者博物馆里一盏灯光的角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被她用细腻的笔触描摹出来,立刻就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读着读着,我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座城市之中,能闻到空气中湿润的泥土味,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双层巴士的引擎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起那些纯粹的旅游指南要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里有什么”,更是告诉你“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什么”,这种个人化的标记,让原本熟悉的场景变得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她的文字节奏掌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平缓,让人安心;时而又像突如其来的阵雨,用密集的排比句和跳跃的思绪,猛烈地冲击着读者的感官,让人不得不停下来仔细揣摩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错综复杂的挂毯,每一个章节都是一根独立的丝线,但最终汇聚成了一幅令人目眩神迷的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的那种毫不刻意的跳跃能力。她可以前一刻还在冷静地剖析某个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下一刻就猝不及防地转入对某次偶遇的陌生人的一次短暂而深刻的交流的描写。这种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的内在逻辑,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把你带到哪里,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文学魅力所在。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能够用最精炼的词语,勾勒出最复杂的意境,不拖泥带水,却又余韵悠长。读完一个段落,常常需要合上书本,让那些文字在脑海中盘旋一阵,直到自己消化吸收了其中的情绪和信息,才能继续前行。这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游戏。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老派欧洲知识分子的严谨,但又没有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晦涩。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语都进行了精挑细选,句子结构往往非常工整,充满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便是阐述一个非常深奥的观点,也能被拆解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得如同数学证明。这种对结构美感的追求,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几乎没有卡顿之处。此外,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典故或者文化背景的注释,虽然详尽,但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们不是生硬地插入的,而是自然地融入到叙事的情境之中,像是为画面增添了精准的年代标记。我特别喜欢她对某些标志性事物的描绘,那种克制却又极具力量的笔触,让人联想到古典油画中对光影和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体现了一种对文字本身的敬畏之心,它告诉你,好的文字不应该是信息的快速载体,而应该是值得反复品味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