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海派时尚
定价:380.00元
作者:海派时尚流行趋势研究中心
出版社:东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669120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主题概念
社会背景
经济背景
文化背景
科技背景
设计背景
色彩趋势
文化艺术
男装
女装
职业服
旗袍
鞋履
箱包
首饰
帽子
面料
手工艺
印花图形
辅料
图形
陈列
线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沉浸式的上海城市文化漫步。它不仅仅是在谈论衣服,它是在谈论这座城市如何用布料和剪裁,来记录自己的呼吸和情绪。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表现出的一种近乎“怀旧”却又保持“批判性”的平衡姿态。它既歌颂了海派时尚曾经的辉煌和精妙,也没有回避在快速全球化进程中,这种本土风格所面临的身份焦虑和同质化风险。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时尚语境中的转化策略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这些建议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扎实的市场数据和历史案例推导出来的可行路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真正具有“深度”的时尚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思考,但回报给读者的,是对一种复杂文化现象更立体、更精微的理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流行”背后的文化重量。
评分这本《满58包邮 海派时尚 9787566912015 海派时尚流行趋势研究中心 东华大学出版》的封面设计,乍一看还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标题里“满58包邮”这种促销口号式的用语,放在严肃的学术出版物封面上,实在有点让人会心一笑。不过,抛开这个略显“接地气”的标题,这本书的内里,作为一本研究海派时尚的专著,其价值显然不容小觑。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其厚度所震撼,这绝对是一本下了大功夫的成果。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上海这些年哪些服装款式火了,哪些色彩成了主流,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海派”风格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时代脉络。比如,它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旗袍的改良与演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作为轻工业和时尚策源地所扮演的角色,都有非常详尽的图文佐证。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大的社会变迁,细化到具体的面料选择、剪裁技艺上,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精致布料散发出的独特气味。特别是关于当代上海时装周与国际接轨的章节,分析得鞭辟入里,毫不含糊地指出了我们在吸收外来元素时,如何努力保持“上海腔调”的微妙平衡,这对于理解中国当代设计语境下的“时尚”二字,提供了极佳的理论支撑。
评分坦白说,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侧重于图片展示和流行预测的“大片集锦”,毕竟“时尚研究”这个词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然而,这本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它似乎融合了社会学、历史学乃至城市地理学的视角来审视时尚现象。书中关于上海里弄文化与服装穿着习惯之间相互塑造关系的分析,简直令人耳目一新。它提出,特定的居住空间形态,如何无形中限制或催生了某些特定的服装廓形和穿着礼仪,这比单纯分析设计师的灵感来源要深刻得多。此外,书中对于“海派时尚”中“时间性”的探讨也十分精妙。它不是把上海时尚看作一个静止的符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不断流动的、与城市更新同步的动态过程。每当我以为自己要被拗口的学术术语困住时,作者总能通过一个生动的历史轶事或者一张罕见的档案照片将我拉回现实。这本书对于想深入了解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我是一名平面设计师,主要负责品牌视觉系统构建,因此我对书中关于色彩理论和材质肌理的分析尤其关注。这本书对海派风格中特有的“雅致的颓废感”是如何通过特定色谱(比如莫兰迪色系在上海的早期应用)和面料的垂坠感来体现的,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化学式剖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对东华大学周边学术氛围影响的描述,这种“大学城”效应如何滋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时尚人才,并最终反哺到整个产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知识循环,这一点在其他时尚研究中很少被提及。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值得称赞,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叙事,而是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展开,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随时切入,进行深度阅读。这种模块化的结构,大大提高了资料的检索效率,非常适合需要快速提取特定信息的研究者使用。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推荐这本书的,他们提到这本书对于理解“地域性”与“全球化”在时尚语境下的张力非常有启发性。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扎实,带着一股子学院派特有的严谨,但又不像某些纯理论著作那样枯燥晦涩。它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视觉资料,使得抽象的趋势研究变得生动起来。比如,书中对“马路时装”这一概念的探讨,追溯了上海市民阶层如何将西方传入的元素,通过日常穿着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那种由下而上的时尚推力,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欣赏它对“海派”二字进行解构的努力,它不满足于停留在“东西交融”的表层描述,而是深挖了这种融合背后的商业逻辑、社会心理乃至气候环境因素。读完这一部分,你再看上海街头的行人,目光都会不自觉地带着一种审视历史的趣味。对于非设计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足够,但其叙事节奏又足够流畅,不会让人感到阅读压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