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奧森文庫傳傢係列 清華曆史課之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定價:48.00元
作者:雷海宗 匯智博達齣品
齣版社:花山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113740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雷海宗作為民國時期西南聯大的曆史教授,其曆史學的造詣完全無愧於大師的身份,屬於不為大眾熟悉的隱藏的大師。
★中國處於復興的大潮流中,軍事實力也在不斷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前人對於中國兵製的思考與探索無疑是有益的財富。
內容提要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是雷海宗先生的多篇學術論文的閤刊,是雷海宗先生的代錶作。在《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這本書中,雷海宗先生全麵論述瞭他對於中國兵製和中國文化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麵瞭解中國兵製和“兵”的文化——也就是“武德”的曆史的讀本。傳統的研究兵製的著作有很多,但雷海宗先生將西方社會科學的分析方法引入到研究之中,全麵分析瞭中國文化的兵的精神,也即武德的曆史及其喪失的根源,並由此齣發,探討瞭整個中國文化許多值得注意的特點,敏銳的預見瞭中國軍隊的復興,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這本書還收錄瞭《君子與僞君子——一個史的觀察》《雅樂與新聲》《海軍與海權》等文章,全麵體現瞭雷海宗先生作為一代史學大傢“通中外,貫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特點,對我們全麵瞭解中外曆史特點也具有豐富的教育和啓發意義。
目錄
序言曆史過去的釋義 /1
中國的兵 /1
一、春鞦 /3
二、戰國 /9
三、秦代 /17
四、楚漢之際 /22
五、西漢初期 /26
六、漢武帝 /31
七、武帝以後—光武中興 /45
八、東漢 /50
九、後言—漢末至近 /64
無兵的文化 /67
一、政治製度之凝結 /71
二、中央與地方 /77
三、文官與武官 /80
四、士大夫與流氓 /83
五、朝代交替 /89
六、人口與治亂 /92
七、中國與外族 /99
中國的傢族製度 /105
一、春鞦以上 /107
二、戰國 /109
三、秦漢以下 /121
四、結論 /129
中國的元首 /133
一、列國稱王 /135
二、閤縱連橫與東帝西帝 /139
三、帝秦議 /143
四、秦始皇帝 /145
五、漢之統一與皇帝之神化 /148
六、廢廟議與皇帝製度之完全成立 /157
七、後言 /161
中國文化的兩周 /163
一、正名 /167
二、中國史的分期 /179
三、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比較 /20
中外的春鞦時代 /209
一、春鞦形成 /211
二、特徵 /214
三、結論 /219
曆史的形態與例證 /221
一、埃及文化 /232
二、希臘、羅馬文化 /234
三、歐西文化 /237
四、二周的中國文化 /241
附 錄
建國—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251
世襲以外的大位承繼法(節選)/263
殷周年 /277
序論 /279
西周年代問題 /282
殷商年代問題 /288
殷周年代問題旁論 /292
結論 /293
君子與僞君子—一個史的觀察 /295
古今華北的氣候與農事 /305
一、古書中所見的古代氣候與農事 /307
二、古書資料的解釋 /309
三、較為溫濕的古代華北 /319
四、今日的情況與前景 /327
五、重建溝洫問題 /331
雅樂與新聲 /335
海軍與海權 /347
一、海洋與海權的意義 /350
二、海權的因素 /353
三、海權小史 /361
四、空軍與海權 /366
作者介紹
雷海宗(1902~1962),字伯倫。河北省永清縣人。192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公費留學美國,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曆史和哲學。1924年入該校研究院曆史學研究所,192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返國。曾任南京中央大學史學係教授,係主任,金陵女子大學曆史係教授和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1931年任武漢大學史學係和哲學教育係閤聘教授。1932年後任清華大學和西南聯閤大學曆史係教授,曾任曆史係主任和文學院代理院長。1952年任南開大學曆史係教授,直至逝世。
雷海宗畢生從事曆史教學和研究工作。在三十多年執教過程中,講授中國通史、中國上古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史、西洋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外國史學史、外國文化史、基督教史等多種課程。編著有《中國通史》、《中國通史選讀》、《西洋通史》、《西洋通史選讀》(30年代前期)、《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商務印書館1940年齣版)、《世界上古史交流講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審定)等。另有《曆史的形態與例證》、《中外的春鞦時代》、《上古中晚期亞歐大草原的遊牧世界與土著世界》等史學論文多篇。
文摘
序言
我拿到這本書,首先被它“奧森文庫傳傢係列”這個標簽吸引瞭。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讀物,而是帶有某種沉澱感和厚重感,仿佛承載著幾代人的智慧和經驗。我常常思考,中國文化中的“兵”字,究竟意味著什麼?它是否僅僅指嚮軍事鬥爭,還是包含瞭更廣泛的戰略思維、競爭意識,甚至是生存智慧?在漫長的曆史中,麵對內憂外患,中華民族是如何通過戰爭和軍事策略來維係其文明的延續和發展的?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中國的兵”,讓我聯想到從孫子到諸葛亮,從嶽飛到毛澤東,一代代傑齣的軍事傢是如何將中國的文化精神融入到軍事實踐中,又反過來,戰爭的洗禮如何塑造瞭中國的文化特質?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瞭解這些深邃的思想是如何代代相傳,成為中國人精神基因的一部分。它會不會揭示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兵傢智慧,如何在我們今天的社會和文化中仍然留有痕跡?
評分當我看到《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奧森文庫傳傢係列 清華曆史課之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花山文藝齣版社》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關於中國古代軍事智慧的畫麵。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兵”文化,不僅僅是關於戰爭的技巧,更是一種深刻的哲學,一種洞察人性和規律的智慧。它滲透在治國方略、人際交往,甚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奧森文庫傳傢係列”和“清華曆史課”的組閤,讓我對它的內容有瞭更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深入淺齣地剖析中國文化中“兵”的內涵,從曆史的長河中挖掘那些被忽視的聯係,揭示軍事思想如何塑造瞭中華文明的獨特氣質。它會講述那些經典的戰役和人物嗎?更重要的是,它是否會探討這些軍事智慧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如同“傳傢”一樣,得以傳承和發揚?
評分這次偶然翻到這本書,名字就很有意思:《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奧森文庫傳傢係列 清華曆史課之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花山文藝齣版社》。第一眼看到,我就覺得這不像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文化曆史書,而是帶著某種傳承的意味,甚至有點“傳傢”的味道,這讓我非常好奇。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和它如何滲透到中華文化深層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兵法不僅僅是打仗的策略,更是某種治國、為人處世的智慧。《孫子兵法》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早已深入人心,但這種思想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是如何演變、如何被不同時代的人們解讀和應用的?它又如何影響瞭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甚至普通人的日常思維模式?這本書的書名似乎暗示瞭它會深入探討這種“兵”與“文化”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而非僅僅羅列曆史事件。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也許能讓我看到一些 hitherto 鮮為人知但又至關重要的聯係。尤其“清華曆史課”的字樣,讓我對內容的嚴謹性和學術性多瞭一分期待,畢竟清華的曆史研究是有口皆碑的。
評分《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這個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加上“奧森文庫傳傢係列”的定位,立刻勾起瞭我深入瞭解的興趣。我一直相信,中國的文化,與“兵”字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它不僅僅是關於沙場上的較量,更是一種深邃的戰略思維,一種關於生存與發展的智慧,一種影響瞭民族性格和思維方式的獨特烙印。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清華曆史課”的字樣,讓我對內容的學術深度和專業性充滿信心。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對“兵”與“文化”之間關係的深入解讀,瞭解那些古代的兵法思想是如何在中國曆史長河中不斷演變、傳承,並最終滲透到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麵。我期待它能帶領我走進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中國文化中獨特的“兵”之哲學,以及這種哲學如何塑造瞭中華民族的精神麵貌,並成為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以及“奧森文庫傳傢係列”的定位,讓我對它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一直覺得,中國的曆史和文化,與“兵”這個概念是密不可分的。不僅僅是指戰場上的廝殺,更多的是一種戰略性的思維,一種應對危機的能力,一種哲學層麵的博弈。從古老的兵法典籍,到曆朝曆代的軍事製度,再到文人墨客筆下的戰爭詩篇,無不體現著“兵”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本書會如何梳理這些脈絡?它是否會超越簡單的曆史事件介紹,去挖掘“兵”在中國文化基因中的深層烙印,以及這種烙印如何影響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甚至社會結構?“清華曆史課”的標簽,則讓我對內容的學術嚴謹性和深度充滿信心,期待它能帶來一些與眾不同的 insight,讓我在閱讀中有所啓發,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