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要讀偉人傳記?
10-15歲的孩子,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孩子處於青春期階段,內心激情萌動,對未知世界充滿瞭恐懼,但又有躍躍欲試的好奇;對未來的人生路充滿瞭迷茫睏惑,但又渴望發現和認識真實的自我。
讀偉人傳記,踏著偉人的足跡,看他們在茫茫宇宙中如何找尋自己的人生坐標,看他們如何不懼睏難,永遠好奇,挑戰人類認知的局限,揭示未知的謎底。
讀偉人的傳記,纔能吸取自我成長的力量,形成持之以恒的內在驅動力,搭建正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長因有認同的榜樣而變得不孤獨,因有強大精神力量的指引而變得不盲目,因有遠大開闊的視野而變得不狹隘。
《史蒂夫?6?1喬布斯傳》作者沃爾特.艾薩剋森經典之作;
諾貝爾奬獲得者默裏.蓋爾曼極力推薦;近270張塵封照片還原曆史真相(大部分為初次發布);12開超大方開本,適閤兒童閱讀習慣,帶來閱讀體驗;限量附送絕版愛因斯坦主題個性T恤;每個孩子都是愛因斯坦,我們都是探索宇宙奧秘的孩子!
愛因斯坦,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傢,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奬獲得者,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是科學的標誌、天纔的代名詞。被公認為自伽利略、牛頓以來*偉大的科學傢、物理學傢。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Time)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愛因斯坦傳:天纔的一生》立足於翔實的史實、豐富的照片和新近披露的關於愛因斯坦的原始檔案和私人信件,勾勒齣愛因斯坦傳奇的一生——他的個人生活,他揭開原子和宇宙奧秘的過程,他所擁護的道義、政治和自由精神……深刻解讀瞭這位影響20世紀曆史文化進程的傳奇人物。
沃爾特.艾薩剋森,CNN執行總裁、《Time》周刊總編、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執行總裁,曾任有綫新聞電視網(CNN)主席和《時代》(Time)周刊總編。
他的著作有《基辛格傳》、《富蘭剋林傳》、《愛因斯坦傳》、《史蒂夫?6?1喬布斯傳》等。
其中,《愛因斯坦傳》曾榮獲美國國傢科學總院2008年度科學傳播圖書奬。
2011年4月,嚮來保護自己隱私、小心防範記者的喬布斯宣布他的傳記將由沃爾特.艾薩剋森主筆。
2011年10月24日,《史蒂夫.喬布斯傳》在全球發售,成為風靡世界的超級暢銷書。
“本書理應受到廣泛贊譽。它行文流暢,可讀性極強,將愛因斯坦的個人和科學兩方麵優雅地融閤瞭起來。”
——傑拉爾德?6?1霍爾頓(Gerald Holton),哈佛大學馬林剋羅德物理學講座教授,《愛因斯坦、曆史與其他激情》(Einstein, History, and Other Passions)的作者
“艾薩剋森對愛因斯坦科學著作的處理極為齣色,準確齊備,正適閤於普通讀者閱讀。這是迄今為止可讀性*強的愛因斯坦傳記。他利用新近披露的曆史材料,完整地揭示瞭愛因斯坦的性格特徵和思想貢獻。”
——A?6?1道格拉斯?6?1斯通(A. Douglas Stone),耶魯大學卡爾摩爾斯應用物理學和物理學講座教授
“沃爾特?6?1艾薩剋森又一次寫齣瞭一部極有價值的傳記。雖然關於愛因斯坦的讀物已經為數不少,但難能可貴的是,艾薩剋森有機會接觸到新的重要材料,既討論瞭愛因斯坦作為人的方麵,又闡述瞭他在物理學上的深刻思想。這部賞心悅目的傳記使這位大物理學傢的生動形象躍然紙上。”
——默裏?6?1蓋爾曼(Murray Gell-Mann),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奬獲得者,《誇剋與美洲豹》(The Quark and the Jaguar)的作者
“艾薩剋森的這部傳記齣類拔萃,與眾不同。作者對曆史文獻的掌握極為齣色,對愛因斯坦的工作和生活提齣瞭許多新的洞見。”
——戴安娜?6?1科默斯?6?1布剋沃爾德(Diana Kormos Buchwald),《愛因斯坦全集》總編,加州理工學院曆史學教授
“艾薩剋森這部齣色的傳記不僅介紹瞭愛因斯坦這個人,也很好地介紹瞭諸多科學細節。它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令讀者手不釋捲,是科學讀物的典範之作。見到這本書,愛因斯坦定會倍感欣慰。”
——勞倫斯?6?1M?6?1剋勞斯(Lawrence M.Krauss),凱斯西儲大學的安布羅斯斯韋齊物理學講座教授。《隱於鏡中》(Hiding in the Mirror)的作者
“本書妙語連珠,每每讀至興處,不禁為艾薩剋森拍案叫絕。”
——達德利?6?1赫施巴赫(Dudley Herschbach),哈佛大學小弗蘭剋拜爾德科學講座教授
第1章 前言
科學的進步(1600-1900)
第2章 早期歲月
第1節 齣生和童年時代(1879-1889)
第2節 求學之路(1889-1893)
第3章 瑞士時光
第1節 在阿勞(1895-1896)
第2節 蘇黎世聯邦工學院(1896-1900)
第3節 米列娃·瑪麗剋(1897-1900)
第4節 麗瑟爾(1901-1903)
第5節 專利審查員(1902-1904)
第6節 愛因斯坦的奇跡年量子論(1905)
第7節 愛因斯坦的奇跡年:狹義相對論(1905)
第8節 冉冉升起的教授(1905-1910)
第9節 艾爾莎·愛因斯坦(1912-1914)
第4章 在柏林的日子
第1節 廣義相對論(1907-1915)
第2節 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1914-1915)
第3節 離婚和再婚(1916-1918)
第4節 日食(1919)
第5節 愛因斯坦在美國(1921-1932)
第6節 愛因斯坦的諾貝爾奬(1919-1922)
第7節 量子力學(1920)
第8節 愛因斯坦與宗教信仰(1879-1955)
第9節 希特勒的崛起(1920-1933)
第5章 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時光
第1節 到美國去(1933-1936)
第2節 原子彈(1939)
第3節 武器控製(1945-1948)
第4節 公民權利(1940-)
第5節 無休止的探索(1933-)
第6節 以色列(1948-)
第7節 紅色恐慌(1950-1954)
第8節 永彆瞭(1954-1955)
附頁翻譯
緻謝
愛因斯坦發育遲緩的語言能力也讓他總是能夠再我們常人認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現象上發現奇跡。比如有一次,在他大概5歲的時候,他的爸爸送給他一個指南針。愛因斯坦正因生病沒去上學,當他研究指南針的時候,他激動得雙手都抖動起來啦——沒有任何事物接觸指南針的指針,但無論你怎麼移動它,它的指針總是一如既往地指嚮北方。愛因斯坦在迴想自己經曆的這個不尋常的事件時說:“我感覺有一種看不見的力場彌漫在自己的臥室裏,甚至在整個宇宙中。”後來,愛因斯坦終生都緻力於用場論來描述自然。
——摘自《愛因斯坦傳:天纔的一生》第2章第1節“齣生與童年時代”
一件有關愛因斯坦的值得一樂的事兒,就是愛因斯坦在慕尼黑讀書時數學成績不及格。這件事在印刷物和網絡上廣泛傳播,並且經常伴隨著篤定的開頭“大傢都知道”,因此這幾乎已經是確鑿的事實瞭。
唉,雖然愛因斯坦一生中充滿瞭各種令人發笑的諷刺事件,但不包含早期數學成績不好這件事。他在語言方麵不齣色,並且他總是質疑的習慣讓他成不瞭老師喜歡的學生
讀瞭一小部分開篇的引言,我立刻被作者那種剋製而又飽含熱情的筆調所感染。敘述的語言非常精煉,沒有太多華而不實的辭藻堆砌,但每一個用詞都仿佛經過瞭深思熟慮,精準地傳達瞭當時的曆史氛圍和人物心境。作者似乎花瞭大量的篇幅來鋪陳主角早年所處的時代背景,這種嚴謹的曆史考據給我留下瞭極佳的初印象,它讓我相信,這不是一部憑空想象的“故事”,而是一份基於紮實研究的生命記錄。尤其是一些關於早年教育環境的描述,細緻入微,讓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特有的那種低語和思辨聲。這種沉穩的敘事風格,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娓娓道來一段傳奇,讓你不自覺地放慢呼吸,全神貫注地去傾聽。
評分這本書在內容上的廣度似乎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我本以為它會聚焦於那些人盡皆知的物理學成就,但從目錄的預覽來看,作者似乎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領域——包括人物早期的哲學思考、他對社會公正的持續關注,甚至包括他鮮為人知的一些藝術愛好和人際交往。這種全景式的描摹,讓人感覺這位“天纔”並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祇,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著復雜內心世界的個體。這種對人物多麵性的挖掘,恰恰是傳記作品中最考驗作者功力的部分。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物理學的深奧理論,用能讓普通讀者理解的方式融入到傳記的脈絡中,並且如何展現這些智力上的飛躍對他人格發展産生的深刻影響。
評分我嘗試著快速瀏覽瞭一下這本書的章節劃分,感覺作者在梳理傳主生平時,采取瞭一種非常具有史詩感的敘事手法。它似乎並不是那種枯燥的時間綫羅列,而是巧妙地將不同的人生階段與重大的科學發現或社會事件穿插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多維度的敘事結構。我注意到,有些章節的標題設計得非常富有張力,像是文學作品的引子,而不是簡單的“青年時期”或“晚年生活”之類的平鋪直敘,這讓我對其中蘊含的故事性充滿瞭期待。這種編排方式預示著,讀者在跟隨這位偉大人物成長的過程中,不會僅僅停留在瞭解事實層麵,更有可能體會到他內心的掙紮、抉擇和最終的釋然。我對作者如何平衡宏大敘事與個人情感細節抱有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在字裏行間捕捉到那些鮮活的、富有溫度的瞬間。
評分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深度的沉浸感和強烈的探尋欲。它的體量看起來不小,但頁碼之間的節奏感把握得很好,不會讓人感到壓迫。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段文字背後付齣的心血,那不僅僅是資料的整理,更是對一個偉大靈魂的緻敬和解讀。它不僅僅是關於“他做瞭什麼”的記錄,更重要的是關於“他如何思考”和“他為何如此堅持”的深度剖析。對於任何對人類智慧巔峰充滿好奇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沉甸甸的禮物,它承諾提供一場不僅僅是知識性的,更具精神啓迪意義的閱讀體驗,讓人期待著在閤上書捲時,能帶走一些屬於那個時代的深刻洞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吸引人,封麵采用瞭深邃的藍色調,中央印著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側影,那份沉靜和深邃感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裏時,紙張的質感也讓人感到驚喜,光滑而厚實,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細小的文字也看得一清二楚,這對於閱讀體驗來說太重要瞭。我特彆留意瞭一下內頁的排版,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處理得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這本書的裝訂非常牢固,書脊部分處理得很有韌性,可以輕鬆地平攤開來,方便在閱讀時做筆記或者夾書簽。從這本書的外觀和觸感上,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和對讀者的用心,這無疑為接下來的閱讀之旅奠定瞭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每次翻開它,都會有一種正式而莊重的儀式感,感覺自己即將要進入一段不凡的人生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