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属植物毒理学

栎属植物毒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志诚,尉亚辉,李引乾 著
图书标签:
  • 栎属植物
  • 毒理学
  • 植物毒性
  • 植物化学
  • 环境毒理学
  • 生物化学
  • 药理学
  • 植物学
  • 毒物
  • 生态毒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诗书雅韵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9630
商品编码:2968016106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栎属植物毒理学

定价:58.00元

作者:史志诚,尉亚辉,李引乾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16296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史志诚、尉亚辉、李引乾编*的《栎属植物毒理 学》系统阐述了山毛榉科栎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有 毒种及其分布与生境特点;栎属植物的有毒成分;栎 属植物中毒造成的经济损失;栎属植物毒理学研究简 史;栎属植物中毒的发病规律;栎丹宁的中毒机理, “栎丹宁生物活化假设”的提出及其证实与再证实, “水解丹宁生物活化理论”的实践应用;栎丹宁的比 较毒理学;栎丹宁中毒的解毒促排技术;牛、羊、鹿 、马等动物的栎属植物中毒及其防控技术;*后介绍 了栎属植物的利用与脱毒技术;栎丹宁和植物丹宁的 应用与安全评价。书后附有栎属重要有毒植物、栎属 植物毒理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近50多幅彩色 图片。

目录


作者介绍


史志诚,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41年,陕西榆林人。1981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同年在东北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八届和第九届副理事长(1992—2001)、中国农学会第八届副理事长(1997—2002)、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2005—2008)、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1995—2010),是中国**的在农学、畜牧兽医学和毒理学三个***学会任副理事长职务的学者。现任中国毒理学会荣誉理事长,陕西省毒理学会终身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国际毒素学会(IST)会员,西北大学生态毒理研究所所长,陕西省应急管理专家,陕西省反恐怖专家咨询组成员。主要从事生态毒理学、食品安全与管理、毒性灾害、毒理科学发展史与毒物管理史研究。 曾长期从事农牧业生产管理、农业产业经济研究、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曾任陕西省农业厅厅长、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常委会委员兼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兼农业专家组组长。 *有《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植物毒素学》《动物毒物学》《生态毒理学概论》《毒物吉安市》《陕西农业五十年》和《畜产经济概论》等多部*作。曾先后获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进步与“丰收计划”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1993年其*作《植物毒素学》获得国际哲数象基金会***作奖。2009年荣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授予的“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2013年获第九届国际有毒植物大会“终身成就奖”(The ISOPPLifetime Achieveinent Awards)。2013年获中国毒理学会“贡献奖”。 曾出访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泰国、新加坡、日本、德国、法国、荷兰、丹麦、比利时、意大利、匈牙利、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学习考察。1991年在新加坡参加第十届世界毒素大会。他的事迹入编《1992年中国人物年鉴》《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及《世界名人录》等辞书。 史志诚,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41年,陕西榆林人。1981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同年在东北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八届和第九届副理事长(1992—2001)、中国农学会第八届副理事长(1997—2002)、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2005—2008)、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1995—2010),是中国**的在农学、畜牧兽医学和毒理学三个***学会任副理事长职务的学者。现任中国毒理学会荣誉理事长,陕西省毒理学会终身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国际毒素学会(IST)会员,西北大学生态毒理研究所所长,陕西省应急管理专家,陕西省反恐怖专家咨询组成员。主要从事生态毒理学、食品安全与管理、毒性灾害、毒理科学发展史与毒物管理史研究。 曾长期从事农牧业生产管理、农业产业经济研究、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曾任陕西省农业厅厅长、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常委会委员兼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兼农业专家组组长。 *有《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植物毒素学》《动物毒物学》《生态毒理学概论》《毒物吉安市》《陕西农业五十年》和《畜产经济概论》等多部*作。曾先后获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进步与“丰收计划”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1993年其*作《植物毒素学》获得国际哲数象基金会***作奖。2009年荣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授予的“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2013年获第九届国际有毒植物大会“终身成就奖”(The ISOPPLifetime Achieveinent Awards)。2013年获中国毒理学会“贡献奖”。 曾出访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泰国、新加坡、日本、德国、法国、荷兰、丹麦、比利时、意大利、匈牙利、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学习考察。1991年在新加坡参加第十届世界毒素大会。他的事迹入编《1992年中国人物年鉴》《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及《世界名人录》等辞书。

文摘






序言



《橡树的低语:森林的毒与药》 在广袤的森林深处,古老而沉默的橡树以其巍峨的身姿,守护着无数生命的秘密。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为鸟兽提供庇护,为土壤注入活力,它们的果实曾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粮。然而,在这份厚重的馈赠之下,橡树的枝叶、树皮乃至果实中,也潜藏着不为人知的力量——一种能够影响生命健康的复杂化学物质。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论文集,而是一次深入橡树世界,探寻其“毒”与“药”双重属性的旅程。我们并非旨在罗列橡树体内每一种化学成分的精确数据,也不是要对橡树的毒性进行片面渲染,而是希望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严谨的考证,揭示橡树与周边环境,尤其是与动物和人类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橡树,拉丁学名 Quercus,属于壳斗科,是一个庞大而多样的属,遍布北半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从北美洲挺拔的红橡到欧洲古老的英国橡,再到亚洲山林的蒙古栎,每一种橡树都承载着独特的地理印记和演化历史。它们在各自的栖息地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其内部的化学防御机制,也随着生存环境的差异而演变,造就了它们独特的“个性”。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橡树体内那些能够对生物体产生生理影响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往往是植物为了抵御捕食者、病原体以及其他环境胁迫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单宁(tannins)无疑是橡树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它们是一类复杂的酚类化合物,以其收敛性而闻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抑制消化酶的活性,对食草动物造成消化不良。这就像是橡树为自己披上了一层天然的“盔甲”,阻止那些试图吞噬它的生灵。 然而,对橡树的简单“毒性”解读,往往忽略了其另一面。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许多动物已经发展出了适应橡树化合物的机制。例如,一些啮齿类动物,如松鼠和橡子啄木鸟,能够通过储存和发酵橡子来降低单宁的毒性,或者选择单宁含量较低的橡子种类。它们的生存,在某种程度上,也依赖于橡树提供的食物资源。甚至,有研究表明,适量的单宁化合物,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对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积极影响,起到一定的抗菌或抗炎作用。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植物化学成分的分子结构,但绝非止步于此。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些成分如何与生物体的生理系统发生相互作用。例如,单宁对消化道的上皮细胞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与蛋白质结合,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我们还将探讨橡树中的其他活性成分,如酚酸类化合物、黄酮类以及一些潜在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它们各自可能具有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甚至在特定剂量下可能表现出的毒副作用。 对于人类而言,橡树与我们的联系更是源远流长。在食物匮乏的时代,橡子曾是许多民族重要的食物来源。然而,直接食用未经处理的橡子,常常会导致中毒反应,轻则腹泻、呕吐,重则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这是因为橡子中高含量的单宁会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并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因此,古代先民们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如浸泡、水煮、烘烤等,以去除或降低单宁的含量,使橡子成为可食用的食物。本书将考证这些古老的加工技术,分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尝试还原那些失落的味蕾记忆。 除了作为食物,橡树的某些部位在传统医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橡树皮,由于其丰富的单宁含量,在民间被用于治疗腹泻、痢疾以及皮肤创伤。其收敛和收缩作用,能够帮助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我们并非要推广这些未经严格科学验证的民间疗法,而是希望通过历史文献和民族植物学的视角,呈现橡树在人类健康史中的另一种维度。我们将探讨这些传统应用背后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在现代科学视角下,如何更客观地看待这些植物的药用潜力。 然而,任何对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都不能忽视剂量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一种成分在低剂量下可能对生物体有益,甚至产生治疗作用,但在高剂量下则可能表现出显著的毒性。同时,不同个体对同一种化学物质的反应也可能存在巨大差异,这取决于其遗传背景、生理状态以及接触环境等多种因素。因此,本书在探讨橡树化合物的影响时,将始终贯穿“适度”和“个体化”的原则,避免一概而论的判断。 本书的写作,并非是出于对橡树的“妖魔化”或“神化”。我们承认橡树体内存在能够对生物体产生负面影响的化合物,我们也同样看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橡树的这些“毒性”成分,在适当地加工和应用下,也曾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做出过贡献。橡树的“毒”与“药”,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在复杂多变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环境互动中,动态地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我们将从橡树的分类学出发,简要介绍橡树属下主要的物种及其地理分布,为读者建立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随后,我们将深入剖析橡树体内主要的化学成分,重点聚焦单宁类化合物,详细阐述其化学结构、来源以及在植物体内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动物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的知识,探讨这些化合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包括其对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其他生理功能可能产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 本书也将涉足民族植物学和历史文献的研究,考证人类历史上与橡树相关的食物应用、传统医药以及民间习俗。通过对古籍、地方志以及民族志资料的梳理,我们试图描绘出人类与橡树之间,在物质和文化层面的深层联系。这包括对橡子加工技术演变的考察,以及对橡树在不同文化中象征意义的探讨。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橡树在现代农业和环境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例如,在森林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对橡树化学成分的了解,能够为我们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同时,随着人们对天然产物研究的深入,我们也将审视橡树的活性成分在医药、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并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警。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橡树这一古老而重要的植物群落。它并非一本关于“橡树有多少种毒素”的工具书,也不是一本关于“橡树如何致人于死地”的恐怖故事集。相反,它是一次关于生命相互作用的深刻探究,一次关于植物化学复杂性的细致解读,一次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历史回顾。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身边自然环境的更多好奇和关注。下一位走在橡树林中,您或许会带着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那些形态各异的树叶,去品味那些散落在地上的橡子,去感受那股源自古老生命的力量——那股既能滋养生命,也潜藏着未知挑战的,橡树的低语。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其深入的跨学科研究,以及其对生命现象的客观而全面的呈现。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让那些对自然科学、历史文化以及生命奥秘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收获。它是一次关于橡树世界的探索,也是一次关于我们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栎属植物毒理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业余植物爱好者,我对许多植物都充满了好奇,但对于某些可能潜藏危险的物种,我总是心存一丝敬畏。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既想深入了解又怕触碰禁忌的心理。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橡树属植物的方方面面,从它们悠久的进化史,到不同种类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再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橡树种子(橡子)的介绍所吸引,原来它们不仅是许多野生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在人类历史上也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甚至经过处理后可以食用。书中还探讨了橡树不同部位,比如叶子、树皮、果实,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可能存在的用途,包括医药、染料等。虽然本书的核心是“毒理学”,但作者并没有将重点局限于“毒性”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物学、生态学和人类学背景下进行探讨,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不失趣味性。对于我这样希望全面了解一种植物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让我能够在认识其潜在风险的同时,也发现它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人类与植物之间长久以来的互动关系一直深感兴趣。《栎属植物毒理学》这本书,虽然以“毒理学”为名,却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橡树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我了解到,在许多古老文明中,橡树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重要的木材来源,也是某些宗教仪式和传说中的重要元素。书中关于橡树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不同部位被用作食物、药物甚至染料的记载,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在利用和规避自然风险方面的演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橡子在饥荒时期作为救命粮的描述所打动,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是看似“有毒”的植物,在极端环境下,也可能成为人类生存的关键。本书的叙事方式,将科学的毒理学分析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阅读过程既充实又引人入胜。它让我意识到,对植物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好”与“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与人类文明相互塑造的过程。

评分

坦白说,我拿起《栎属植物毒理学》这本书,最初的动机其实是出于一种“猎奇”的心态。我总觉得,既然有“毒理学”三个字,那里面肯定充满了各种骇人听闻的案例和危险的警告。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毒”,更是关于“生”。作者用非常翔实的文献资料和严谨的科学分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关于橡树属植物的完整图景。我了解到,橡树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其化学成分也会有所差异,这直接影响了其潜在的毒性表现。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动物对橡树某些成分的耐受性差异,以及一些在传统医学中将橡树某些部位作为药材的案例,当然,也伴随着对这些应用的科学评估。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橡树在特定环境压力下的化学物质的产生机制,这让我联想到,也许在某些情况下,那些所谓的“毒性”实际上是植物为了自我保护而进化出的生存策略。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植物化学和生态适应性之间复杂联系的认识大门。

评分

作为一名在乡村长大的孩子,我对橡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它的雄伟身姿和秋日金黄总是让我心生赞叹。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听过一些关于橡树籽“有毒”的传说,每到秋天,父母总会叮嘱孩子们不要随意采摘和食用。这本书《栎属植物毒理学》的出现,无疑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橡树列为“有毒植物”,而是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详细分析了橡树不同种类、不同部位所含有的特定化合物,并解释了这些化合物在特定剂量下可能对人体或动物产生的生理反应。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不能吃”,更是解释了“为什么不能吃”,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问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橡子中单宁酸含量的讨论,这让我明白了为何在许多地方,人们会将橡子经过浸泡、水煮等方式来去除其苦涩和潜在的毒性,以便食用。这种深入剖析的视角,让我对自然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即便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植物,也蕴含着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学习的奥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评分

我是一名园艺师,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其中也包括一些常见的橡树品种。对于我来说,了解植物的特性,尤其是潜在的风险,是保障自身和客户安全的基础。《栎属植物毒理学》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我惊喜地发现,它不仅仅罗列了橡树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评估和识别方法。书中关于橡树不同种类的形态特征描述,结合其潜在的毒性信息,能够帮助我在实际工作中更准确地判断和处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接触性皮炎和消化道反应的详细阐述,这些信息对于我如何向客户解释植物的护理注意事项,以及在发生意外时如何进行初步处理,都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橡树的生长环境和季节性变化的关联分析,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栽培和管理橡树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毒”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责任”和“知识”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