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书铭著,二水居士校注 著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太极功
  • 武术
  • 传统文化
  • 养生
  • 中医
  • 历史
  • 哲学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功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81691
商品编码:2968042193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定价:68.00元

作者:宋书铭著,二水居士校注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04816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吴图南藏本○附录陈耀庭藏本

内容提要


《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又称《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考》,据传为宋远桥所手记。民国初年始宣于世,各家多有抄存留世。本版选用吴图南藏的“清初本”为扫描本,加以点校并作详细注释。

目录


原版影印 / 001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封面) / 047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远桥绪记(附三十七式名目) / 047八字歌/ 058三十七心会论/ 059三十七周身大用论/ 061十六关要论/ 062功用歌/ 064俞家先天拳源流/ 065十三势名目并论说/ 084十三势行功心法/ 091十三势歌/ 094打手歌/ 097程灵洗小九天源流/ 099小九天法式/ 103观经悟会法/ 105用功五/ 107四性归原歌/ 108宋仲殊后天法目源流/ 109后天法目/ 112此书十不传/ 116此书有四忌/ 118用功三小忌/ 118

作者介绍


江澜,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创立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等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在《武魂》《太极》《精武》《武术家》等杂志刊登十数篇文章,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探究》等著作。

文摘






序言



《中华武术的智慧:探寻太极之根》 在中国广袤的文化版图中,武术始终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太极拳,更是其中的瑰宝。它并非仅是强身健体的运动,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与东方智慧。本书,《中华武术的智慧:探寻太极之根》,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寻根之旅,深入探究太极拳那悠久而丰富的历史脉络,领略其在中华文明长河中演化发展的独特魅力。 太极拳,这一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拳种,其起源与发展,犹如一条蜿蜒的长河,流经千年的时光,滋养了无数代武术爱好者。它不仅是一种技击之术,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本书将从历史的纵深处出发,拨开层层迷雾,力求呈现太极拳真实而完整的面貌。 第一章:太极之源——探寻历史的足迹 许多关于太极拳起源的传说与记载,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既引人遐想,又充满神秘。本章将梳理历史上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多种说法,例如广为人知的张三丰创拳说,以及其他可能的存在。我们将深入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传说故事,并结合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力图剥离传说,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起源图景。 古代哲学思想的孕育: 太极拳并非凭空出现,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中。本章将探讨《易经》中的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以及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太极拳的理论构建与动作设计。这些哲学思想为太极拳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超越了单纯的肢体运动,升华成为一种精神的修炼。 早期武术的演变: 在太极拳形成之前,中国武术已历经漫长的发展。本章将回顾中国古代拳法的发展历程,分析各种拳种的特点,并探讨太极拳是如何吸取、融合了早期武术的精华,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的。我们将考察一些可能与太极拳有渊源的古老拳法,分析其动作特点与理论内涵,为理解太极拳的“变”与“不变”提供视角。 文献溯源与考证: 追溯太极拳的文献起源是本书的核心任务之一。本章将对现存的早期太极拳相关文献进行细致的梳理与考证,例如有关陈家沟拳谱、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文献的形成时间、作者、内容以及它们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的地位,并审视其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出现的变异与衍化。 第二章:支派流传——枝繁叶茂的武术之树 太极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以单一的形式传承,而是逐渐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支派。这些支派的出现,既是地域文化、传承人个人风格、以及技击实践的必然结果,也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技巧。本章将对几大主要的太极拳支派进行深入的介绍与分析。 陈氏太极拳: 作为公认的太极拳源头之一,陈氏太极拳以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独特风格,以及丰富多样的套路而闻名。本章将深入剖析陈氏太极拳(包括老架、新架等)的动作特点、劲力运用、发力方式,以及其在内外功、推手、散手等方面的训练体系。我们将探讨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如陈王廷、陈长兴、陈发科等,以及他们对陈氏太极拳发展的贡献。 杨氏太极拳: 由杨露禅创立的杨氏太极拳,以其舒缓流畅、圆活绵密、姿势开展的特点,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本章将详细介绍杨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身法步法、呼吸吐纳,以及其在养生与技击方面的独特价值。我们将追溯杨露禅、杨班侯、杨澄甫等几代宗师的传承,解析杨氏太极拳的演变轨迹。 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以其精巧紧凑、沉稳严密、身法注重“引进落空”的特点而著称。本章将深入探讨武氏太极拳独特的步法、身法、以及其对“听劲”、“化劲”的精妙运用。我们将重点介绍武禹襄、李亦畬等先贤的传承与贡献,以及武氏太极拳在技击实战中的独特优势。 孙氏太极拳: 孙禄堂先生在融合了形意拳、八卦掌等技艺的基础上,创编了孙氏太极拳。本章将分析孙氏太极拳的特点,如其身法灵活、步法轻巧、动作连贯,以及其独特的发力方式和内家拳的精髓。我们将探讨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思想,及其对孙氏太极拳的创新与发展。 其他流派的探索: 除了上述四大主流支派,中国武术的土壤还孕育了许多其他形式的太极拳,例如赵堡太极、忽灵太极等。本章将对这些较少为人所知的流派进行简要的介绍,探讨它们的特点、传承与地域特色,以展现太极拳枝繁叶茂的丰富性。 第三章:理论精蕴——哲学与技击的融合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其精妙的动作,更在于其背后深邃的理论体系。本章将深入剖析太极拳的核心理论,揭示其哲学思想与技击实践的内在联系。 阴阳相济与刚柔并用: 太极拳最核心的理论之一便是阴阳学说。本章将从动作的开合、蓄发、虚实等方面,解析阴阳如何在太极拳的招式与劲力中得到体现。我们将探讨太极拳如何做到刚柔相济,既有刚猛的爆发力,又不失绵软的粘随之力。 虚实转换与引进落空: “虚实”是太极拳运动中至关重要的概念,它决定了步法、身法的灵活性与稳固性。“引进落空”更是太极拳技击精髓的体现,即如何借力打力,以柔化对方的进攻,并将其引入虚处,从而达到制敌的目的。本章将结合动作示范与理论阐述,深入讲解这些关键的技击原则。 内气运行与劲力生成: “内气”与“劲力”是太极拳练习中常常提及的概念。本章将尝试从生理学、运动学的角度,结合传统理论,对内气在太极拳中的作用以及劲力的生成过程进行探讨。我们将分析周身一家、节节贯穿等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意念、呼吸与肢体动作的配合,生成强大的内劲。 “用意不用力”的奥秘: “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练习中常常被强调的口诀,但其内涵却常被误解。本章将深入解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探讨意念在太极拳练习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意念的调动,实现高效而柔和的运动。 第四章:技击之道——太极拳的实战价值 尽管太极拳常被视为养生拳种,但其作为一种武术,其技击价值不容忽视。本章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太极拳在实战中的运用。 推手与散手: 推手是太极拳重要的练习方式,它通过两人之间的肢体接触,培养听劲、化劲、发劲的能力。本章将详细介绍推手的规则、技巧,以及不同支派推手的特点。同时,也将探讨太极拳在散手(自由搏击)中的应用,分析其在现代搏击擂台上的潜力和局限性。 以柔克刚的智慧: 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太极拳如何能够以柔克刚?本章将通过对具体技击场景的分析,展示太极拳如何利用对方的力量、速度,通过巧妙的步法、身法、以及借力卸力,最终制服对手。 现代技击的启示: 随着现代搏击运动的发展,许多太极拳的原理与技法,如重心控制、平衡破坏、借力打力等,都为其他搏击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本章将分析太极拳的某些理念对现代格斗运动的启示作用。 第五章:太极的传承与发展——当今与未来 在现代社会,太极拳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章将关注太极拳的当下,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传承的困境与应对: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武术的传承都面临着断层、商业化等问题。本章将探讨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介绍一些积极的传承方式,如武术学校、国内外交流、互联网传播等。 太极拳的健身与养生价值: 除了技击,太极拳在健身与养生方面的价值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本章将从运动医学、生理学角度,阐述太极拳对心血管健康、关节活动、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太极文化的国际传播: 如今,太极拳已经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本章将探讨太极拳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分析其受欢迎的原因,以及它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面向未来的探索: 太极拳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其未来发展充满了无限可能。本章将探讨如何在高科技辅助下,更深入地研究太极拳的奥秘;如何将太极拳的哲学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以及如何让太极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结语: 《中华武术的智慧:探寻太极之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太极拳认知视角。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拳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它蕴含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着东方哲学的光芒,值得我们去发掘、去传承、去弘扬。这趟寻根之旅,是历史的穿越,是理论的解构,更是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次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我过去以为太极拳就那么几种,杨家、陈家等等,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太极拳的演变如此复杂和多元。作者非常细致地考察了太极拳的各个源流,从最开始的模糊起源,到后来的各个支派如何独立发展,以及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影响。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深入地分析这些支派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在技法、理论上的差异和共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历史文献的解读,让我感觉作者是在一层层地剥开历史的迷雾,向我们展示太极拳真实的发展轨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太极拳,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流派或练习方法。它让我明白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正是源于它漫长而丰富的历史积淀。

评分

我是一位有着多年太极拳练习经验的习练者,一直以来,总觉得对太极拳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有些模糊。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作者在书中对于太极拳源流的探讨,不仅涉及到了具体的拳法动作,更深入挖掘了其哲学思想、养生理念以及武术技击的原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流派的剖析,比如对于陈家沟、杨家、武当等几个主要流派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技法的论述,条理清晰,引人入胜。通过阅读,我才意识到,原来同一个太极拳,在不同的传承和演变中,竟然会形成如此多样的风格和侧重点。作者对于这些差异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乏微观的细节,让我在感叹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练习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本知识的普及读物,更在于它能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以及对自身修行之路的进一步探索。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武术历史颇感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曾涉猎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阅读体验。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考证太极拳源流和各支派的历史演变时,展现了扎实的史料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照搬前人的观点,而是通过细致的文献比对和逻辑推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详实的论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支派在拳理、套路、功法上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这对于理解太极拳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风格的形成原因非常有帮助。书中不仅有理论的深度,还有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生动描绘,仿佛将读者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武术时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视角来审视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太极拳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充满了好奇,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浅显,要么就是一些难以理解的古籍,让人望而却步。偶然间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就立刻被它吸引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所折服。书里对太极拳的各个源流进行了梳理,就像一条清晰的脉络,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特别是关于不同支派的形成和发展,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流派拳法特点的对比分析,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武术家在娓娓道来,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实践的生动。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它不是那种看了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门功夫,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招式和套路的学习上,更需要去了解它的根源和发展。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作者在书中对太极拳的源流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梳理,从最早的萌芽到各个支派的形成,再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演变,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各个支派代表人物的介绍,以及他们是如何将各自的理解融入到太极拳的传承中的。这让我觉得,太极拳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创新的过程。书中的论述非常有条理,语言也比较易懂,即使是对于太极拳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它让我看到了太极拳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人们对太极拳的理解和实践。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宝贵的知识和启示,让我对太极拳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