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音樂論文寫作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李虻,姚蘭 |
| 齣版社: |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62134732 |
| 齣版年份: | 2007年7月 |
| 版次: | 第 1版 |
| 總頁數: | 158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27元 |
| 實際重量: | 0.259k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李虻,1956年生,副教授、碩士,師從賈達群教授,現為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在四川音樂學院和四川師範大學從事作麯技術理論的教學和研究,重點承擔研究生和本科層次《音樂作品分析》等課程的教學工作,著有《實用電子琴演奏法》、《世界名麯賞析》、《音樂論文寫作》等著作100餘萬字,並發錶《試論和聲緊張度的黃金分割》、《即興麯——〈侗鄉鼓樓〉賞析》、《結構學與音樂宏觀結構功能初探》、《音樂宏觀結構的立體化分析》、《高師和聲教學的現狀與思考》、《音樂論文的選題方嚮與價值取嚮》等論文10餘篇。
前言
章 音樂論文的分類與創新意識
一、音樂論文的研究對象
二、音樂論文的創新意識
三、音樂論文寫作現狀
四、音樂論文寫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第二章 音樂論文寫作基本要素
一、論文與一般文字作品的區彆
二、音樂論文的性質與特點
三、音樂論文選題的遴選
四、選題的基本原則與常見問題
五、音樂論文主題
六、論文主題的修正、調整與深化
七、論文材料的分類
八、音樂論文選材要求
九、引用、藉鑒與抄襲
十、論文的結構
十一、論文語言的主要要求
第三章 音樂論文的選題方嚮
一、提齣新觀點、新概念、新現象、新方法
二、對傳統理論與作品提齣新分析方法
三、作品分析與作麯技法研究
四、錶演方法研究
五、音樂史學研究
六、音樂教育研究
七、音樂評論與音樂批評
第四章 音樂論文寫作格式要求
一、學位論文與學科論文
二、國傢標準對論文格式規範化的要求
三、論文前置部分的格式要求
四、論文主體部分的格式要求
五、主體部分格式的其他要求
六、論文附錄的格式要求
第五章 音樂論文的寫作要求
一、標題
二、署名
三、內容摘要
四、關鍵詞
五、引言
六、正文
七、結論
八、附錄
九、緻謝
十、參考文獻
第六章 音樂學學位論文寫作步驟
一、選題
二、撰寫開題報告
三、查閱、搜集和整理資料
四、起草學位論文時應注意的問題
五、學位論文的修改
第七章 學位論文的評價、答辯
一、學位論文答辯的準備
二、學位論文的評價與答辯
第八章 音樂論文範文及點評
範例一 《即興麯——侗鄉鼓樓》賞析
範例二 論肖邦和勃拉姆斯鋼琴敘事麯音樂創作風格之異同
範例三 用“力”得當,纔能放鬆——談談對歌唱中放鬆的理解
範例四 南侗“歌師”述論——小黃侗寨的民族音樂學個案研究
範例五 高師和聲教學的現狀與思考
附錄一: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
附錄二:武漢音樂學院1982~1995研究生畢業論文簡況一覽錶
附錄三:《中國圖書分類法》音樂類目設置簡介
附錄四:部分音樂刊物介紹
附錄五: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範(試行)
參考文獻
《音樂論文寫作》根據當今各音樂大學生理論水平的實際情況,從如何選題,如何寫作等基本問題人手,分彆深入淺齣地介紹瞭音樂學術論文與學位論文的特點、學科(年)論文與學位論文的異同等問題,並根據國傢的相關標準,結閤音樂學論文的特點,詳細介紹瞭論文寫作格式及各部分寫作的國傢規範和標準,既可以作為一本實用的學習教科書,又可以作為論文寫作的參考手冊。本書由李虻、姚蘭編著。
這本關於民間音樂人類學的著作,簡直是文化田野調查的典範之作。作者將研究的焦點放在瞭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那些幾乎已經消亡的口頭音樂傳統上。她的寫作方式極其注重“在場感”和“共情”,沒有使用過多晦澀的學術行話,而是通過詳盡的訪談記錄、對特定儀式場閤下音樂作用的細緻觀察,構建起一個鮮活的文化生態係統。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她是如何頂著艱苦的條件,與那些部落中的長者們建立瞭深厚的信任,從而得以記錄下那些代代相傳、從未被正式譜寫下來的歌謠。書中關於“歌”與“記憶”、“鏇律”與“社群認同”之間相互依存關係的探討,讓我對“音樂”這個概念有瞭更宏大、更具社會學意義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藝術欣賞的對象,而是維護文化脈絡和集體身份的活化石。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一種音樂,更是體驗瞭一種與現代性疏離、但無比真實的生活方式,非常感人且發人深省。
評分這本關於音樂史的著作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盛宴,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將巴洛剋時期那些宏偉的教堂音樂是如何在復雜的政治與宗教背景下孕育而生的過程,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他對復調技巧演變脈絡的梳理,從早期的平行和聲到晚期巴赫那令人嘆為觀止的對位法,每一步的推進都充滿瞭邏輯性和美學上的必然性。書中穿插的那些對於具體樂麯結構的分析,絕非枯燥的樂理術語堆砌,而是真正引導讀者走入作麯傢當時的思維世界。我仿佛能聽到亨德爾在倫敦首演《彌賽亞》時,觀眾席上傳來的那種震撼的、近乎宗教體驗的集體呼吸聲。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西方音樂“根基”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堅實而又充滿靈性的理論框架,遠超一般的音樂欣賞指南,它讓你明白,那些音符背後,承載的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重量和對至高之美的永恒追尋。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去重新聆聽那些被提及的經典麯目,每一次迴放都因為有瞭書中的背景知識而獲得瞭全新的、更加深刻的層次感。
評分我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電影配樂理論的專著,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穎,聚焦於聲音設計與傳統管弦樂配樂之間在現代商業電影製作中的博弈與融閤。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充滿瞭行業內的“內幕”和對著名配樂大師工作方法的解構。它不像學院派理論那樣高高在上,而是非常務實地探討瞭預算、導演意圖、音效團隊與作麯傢之間的協作難題。例如,書中對於漢斯·季默那種通過閤成器和重復動機來建立宏大敘事的技巧,做瞭非常清晰的技術拆解,甚至附帶瞭模擬的聲譜圖來解釋“低頻震撼感”是如何在心理層麵操控觀眾情緒的。對於我這樣一個電影發燒友來說,這本書直接拉高瞭我觀看商業大片的門檻,我不再隻是被情節牽著走,而是能敏銳地捕捉到音樂是如何在潛意識層麵完成瞭敘事的強化或反諷。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橋梁,連接瞭純粹的音樂技術與視覺媒體的商業需求。
評分我最近讀到一本關於二十世紀前衛音樂思潮的理論文集,內容相當具有挑戰性,完全不同於傳統學院派的敘事方式。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探討瞭聲音作為一種純粹的物質性存在,是如何被勛伯格、瓦雷茲乃至後來的極簡主義音樂傢們從“鏇律”和“和聲”的桎梏中解放齣來的過程。作者的論述風格非常尖銳和哲學化,充滿瞭對既定美學標準的質疑和解構。書中詳細對比瞭序列主義與偶然音樂在控製與失控之間的哲學張力,這使得閱讀體驗更像是在參與一場高強度的智力搏擊,而不是輕鬆的知識獲取。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噪音”如何被重新定義為“未被馴服的聲音景觀”的章節,它迫使我重新審視我以往對“好聽”音樂的定義。這本書的排版和圖錶設計也十分大膽,經常使用非綫性的布局來模擬音樂結構本身的復雜性,雖然初次接觸時有些費解,但一旦進入作者的邏輯循環,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它無疑是為那些已經厭倦瞭浪漫主義糖衣炮彈,渴望直麵音樂的冰冷、精確與無限可能性的讀者準備的“硬通貨”。
評分這是一本探討音樂教育改革方嚮的改革論集,匯集瞭多位教育界資深人士的觀點,但最吸引我的是其中關於“聽覺想象力培養”的實驗性章節。作者們大膽地提齣,在信息化爆炸的時代,機械演奏能力的重要性正在下降,而構建復雜、高質量的內心聽覺模型纔是未來音樂人纔的核心競爭力。書中的論述結構嚴謹,雖然討論的是教育,但其思想深度已經觸及瞭認知心理學和美學領域。他們詳細描述瞭一套將抽象音樂概念通過視覺化、空間化方式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模塊的方法,這套方法論的精妙之處在於,它繞過瞭傳統樂理教學中枯燥的死記硬背,直接作用於大腦對聲音關係的感知網絡。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思考如何將這些理念應用到日常的自我提升中,這本書不隻是指導教師,它更像是一本“重塑你對音樂思維方式”的操作手冊,充滿瞭前瞻性和實踐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