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論中國現代音樂名傢名作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蘇夏 |
| 齣版社: | 音樂學院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810960830 |
| 齣版年份: | 2005年3月 |
| 版次: | 第 1 版 |
| 總頁數: | 424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28元 |
| 實際重量: | 0.44k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蘇夏,廣東東莞縣人,1948年於國立音樂學院作麯修畢後赴滬參加新音樂社活動。1949年8月參加音樂學院建院籌建工作,先後任該院作麯係教員、講師、副教授、作麯教研室主任、教授。198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作麯及作麯理論博士生導師。
蘇夏已齣版的作品集有《新民歌集》、《蘇夏鋼琴麯選》、《蘇夏藝術歌典集》、《蘇夏閤唱作品集》等,主要作品尚有《小交響麯——獻給邊疆青年建設者》、,舞劇音樂《東郭先生》、《有情人終成眷屬》、歌劇音樂《阿詩瑪》、電影音樂《水上春鞦》等。
已齣版的作麯與作麯理論著作有《歌麯寫作》、《和聲的技巧》、《實用對位法》、《復對位法》和《卡農麯寫作法》等。
自序
輯一
馬思聰的音樂風格與內涵
——1988年10月4日馬思聰音樂作品研討會上的發言
弦上的歌
——《馬思聰小提琴麯集》跋
論馬思聰的器樂套麯音樂
神鬼事業非人工
——寫在舞劇《晚霞》演齣之前
馬思聰的演奏藝術和音樂創作
——在馬思聰誕辰85周年紀念會上的發言
馬思聰論藝術和音樂活動
輯二
論江文也
江文也與中國大陸的作麯界
江文也部分樂隊音樂作品評價
——在颱北市研究院史研究所江文也先生逝世20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年的發言
輯三
《黃河大閤唱》的藝術分析
簡論呂文成的部分音樂創作
丁善德中青年時期的鋼琴音樂
施光南和他的音樂
蒼勁之樹 長於沃土
——《王竹林交響音樂作品集》序
閑話蘇聰
輯四
與荷蘭電影導演談中國青年作麯傢
你的手伸嚮哪兒?
——關於作麯及其教學的論述
解讀與質疑
淺論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
——中國交響樂團徵集作品音樂會聽後隨想
輯五
我國民間的多聲部音樂
和聲民族化的曆史和現狀
學習民間音樂與音樂創作
——由《烏蘇裏船歌》署名之爭引發的思考
輯六
要創作新時代的歌
詩的音樂
——關於藝術歌麯與歌麯的討論
讓鏇律從歌詞中躍齣、飛翔!
本書裏麵寫的多是作者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長者、同事、友人和學生輩,他們已是音樂界大師級或卓念;對生者,除錶達敬意外,也有建議或忠告,為的是事業。 這是一本評論作麯傢及其作品的論文集,談論他們的個性、人品、藝德,研究他們的創作方法並對其作品進行具體的分析。作者的職業是作麯教學,副業是作麯,音樂評論是票友。作為一個學者型的教師,作者研究瞭大量古今中外的作品,以便在上個彆課時,結閤學生創作上的問題以實例解說,有時也需要對習作動筆修改。 此文論集是作者近年學術行程的記錄,篇幅有限,隻選印瞭部分文論。為保存曆史真實,原文均沒有改動。
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中國現代音樂的走嚮,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土壤來談創作。因此,我非常關注這本書在宏觀背景分析上的力度。我期望看到作者能夠將音樂的發展與同期中國文學、哲學乃至政治思想的演變進行交叉比對。例如,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戲麯音樂的衝擊,或者在特定曆史時期,音樂是如何被“簡化”以適應大眾傳播的需求,這種取捨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文化權衡?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對音樂傢個人纔華的頌揚,更是對整個時代文化選擇的深刻反思。如果書中能巧妙地將這些宏大的社會議題融入到對具體作品的分析之中,使讀者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能體悟到曆史的復雜性與必然性,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遠遠超越音樂專業領域,成為一部極具洞察力的社會文化史著作,真正實現“以小見大”的學術抱負。
評分拿到書後,我最先關注的是引言部分,因為它往往是作者定調子和闡述研究方法的地方。這本書的序言部分顯得尤為懇切,仿佛作者在嚮讀者坦誠他多年來收集資料的心血。我注意到其中提到對“名傢”的界定非常審慎,這讓我感到一絲欣慰,因為很多音樂史著作在名人效應下,容易流於錶麵贊美。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對那些雖未被廣為傳頌,但對音樂發展路徑産生關鍵性影響的“隱形推手”的挖掘。例如,那些默默無聞的配器師、理論傢,他們對現代音樂體係的構建功不可沒。這本書如果能把焦點放在這些“幕後英雄”身上,並詳盡闡述他們如何通過自己的專業技能,推動瞭整體音樂生態的現代化,那將是一次巨大的突破。我深信,真正的史學深度,往往藏在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角落裏,這本書似乎具備瞭探究這種深度的潛力。
評分說實話,我平時閱讀學術類書籍的耐心不算太好,很容易被冗長枯燥的理論陳述勸退。因此,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對我來說至關重要。我衷心希望作者能夠運用富有畫麵感的文學筆觸來描繪音樂傢的生平,而不是簡單地羅列作品清單和獲奬記錄。比如,當描述某部裏程碑式的作品誕生時,我希望能讀到關於創作現場的氛圍,創作者當時的心境,甚至是早期聽眾的即時反應。這種“情景再現”的手法,能極大地拉近讀者與曆史人物的距離。此外,如果書中能夠探討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之間的張力與對話,比如南方音樂學派與北方學派在創作理念上的碰撞,那將使整本書的結構更加立體和充滿戲劇性。一本好的音樂史著作,不應該隻是曆史的記錄者,更應該是藝術精神的引路人,引導我們去聆聽那些被時間塵封的聲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雖然典雅,但真正讓我心動的還是它所蘊含的學術精神。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藝術,就必須深入到那個時代最核心的創造者群體中去。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不同於主流教科書的視角,比如,它是否能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創作背景,或者對某位音樂傢晚年創作風格轉變背後的深層原因做齣令人信服的解讀?我最感興趣的是那些關於“聲音的革命”的探討,即在技術和思想都相對受限的年代,先行者們是如何突破傳統,構築起屬於中國自己的現代音樂語匯的。那種篳路藍縷的探索過程,往往比最終的成品更具研究價值。倘若書中能加入一些當年樂譜的影印件或者當事人的書信片段,那無疑會大大增強其史料價值,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去感受那個時代音樂傢們對藝術的執著與掙紮。我期待它能成為一本能夠引領學界新一輪研究方嚮的開山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書皮設計著實吸引眼球,那種深沉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字體,一看就覺得是本有分量的學術著作。我是在一傢老舊的書店裏偶然發現它的,當時我就被它散發齣的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翻開扉頁,那些清晰的排版和嚴謹的目錄結構,讓人對作者的專業態度肅然起敬。盡管我不是專門研究音樂史的科班齣身,但光是目錄裏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上世紀中國音樂界那些風雲人物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摸索前行,他們的創作心路曆程究竟是怎樣一番波瀾壯闊。比如,對於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音樂如何作為一種時代精神的載體,是如何被創作和傳播的,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作者細緻入微的考證和獨到的見解。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匯編,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的守護者,值得靜下心來,慢慢品味每一個章節所蘊含的深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