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音乐赵会生王旭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音乐考研正版教材9787206062568

图说中国音乐赵会生王旭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音乐考研正版教材978720606256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会生,王旭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音乐史
  • 音乐史
  • 音乐考研
  • 赵会生
  • 王旭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教材
  • 音乐理论
  • 音乐文化
  • 978720606256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062568
商品编码:29684844913
页数:208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图说中国音乐
丛书名:  图说中国文化
作者/主编:  赵会生 王旭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号:  9787206062568
出版年份:  2009年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208页
开本:  1/16
图书定价:  37.50元
实际重量:  595 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伴随着原始先民的祭祀膜拜、采集、耕种晡捞等活动.粗犷质朴的乐音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响起。由此,中国音乐揭开了五音汇聚、七彩缤纷的史页。在数千年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中国音乐始终绽放着自由的精神之花。迸发着真切的激情呐喊。并以其博大的胸襟吸纳、交流、融会、锤炼了各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精髓。谱写了一曲灿烂辉煌的中华乐章。 



前言 001.原始社会的大型乐舞《韶》002.古老的歌谣《弹歌》003.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经·关雎》004.一曲愤怒悲凉的歌《诗经·伐檀》005.讽刺时政追求理想的《诗经·硕鼠》006.楚国祭祀鬼神的音乐《九歌》007.《高山流水》觅知音008.刘邦击筑高唱《大风歌》009.汉武帝缠绵流丽《秋风辞》010.司马相如大胆示爱《凤求凰》011.用箜篌演奏的相和歌《公勿渡河》012.蔡文姬思乡悲奏《胡笳十八拍》013.阮籍放浪形骸谱《酒狂》014.嵇康千古绝响《广陵散》015.凌霜音韵《梅花三弄》016.以文字谱流传的琴曲《碣石调·幽兰》017.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018.“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019.盛唐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020.唐代乐舞《春莺啭》021.歌颂唐太宗的乐舞《秦王破阵乐》022.唐代教坊乐曲《王昭君》023.王维作歌赠友《阳关三叠》024.琴曲《离骚》言屈原之志025.诸城派琴曲《关山月》026.刘禹锡的曲子《竹枝词》027.苏东坡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028.姜白石自度曲《杏花天影》029.姜白石自度曲《扬州慢》030.姜白石仿古调谱琴歌《古怨》031.郭楚望的音乐山水画卷《潇湘水云》032.金代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033.思国忧民的词作《满江红》034.关汉卿的旷世悲剧《窦娥冤》035.郑光祖荡气回肠的《倩女幽魂》036.元代传奇作品《荆钗记》037.高则诚倡忠孝节义的南戏《琵琶记》038.张养浩散曲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039.琵琶曲《海青拿天鹅》040.梁辰鱼传奇《浣纱记》041.汤显祖的昆曲巨著《牡丹亭》042.洪异戏曲《长生殿》043.展现隐逸之情的琴曲《渔樵问答》044.《平沙落雁》借鸿鹊写逸士045.琴奏西曲《乌夜啼》046.明清小曲《板桥道情》047.江南丝竹《行街四合》048.琵琶传统大套《霸王卸甲》049.大套琵琶武曲《十面埋伏》050.京剧胡琴曲牌《夜深沉》051.抒情琵琶文曲《夕阳箫鼓》052.戏曲器乐曲牌《将军令》053.琵琶曲《阳春白雪》054.满族子弟书《龙图公案》055.字正腔圆的京韵大鼓《丑末寅初》056.苏州弹词开篇《杜十娘》057.风格淡雅的琵琶曲《月儿高》058.传遍大江南北的民歌《孟姜女》059.回荡在苍山洱海的民歌《小河流水》060.封建社会的时代悲歌《小白菜》061.福建南音散曲《满空飞》 


本书精选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古典音乐作品61首,力求通过对音乐的文化探析及详尽的赏析和评点,引导读者追溯千年文化之流,饱览我国民族精神音乐风光。61首音乐作品的赏评均独自成篇,从远古自明清,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排列顺序。从体裁上看,这些曲目包括了器乐曲、歌舞曲、诗乐、民歌、戏曲、说唱等多种音乐类别;从性质上讲,涵盖了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几种属性。 全书每一篇均以具体音乐作品的赏评为主,并简单介绍该作品所属音乐种类,兼顾同种类、同时代较为重要的作品、作家,也少量涉及该作品对的文化艺术的影响。
深入探索世界音乐的多元画卷:《全球音乐文化速览与赏析》 作者团队: 国际音乐人类学研究组 出版社: 环球文化视野出版社 ISBN: 978-7-5098-xxxx-x 图书页数: 约 620 页 装帧形式: 精装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音乐学习者、爱好者以及对世界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用以审视和理解人类文明史上蓬勃发展的多元音乐景观。不同于专注于特定地域或历史时期的音乐研究著作,《全球音乐文化速览与赏析》立足于宏大的跨文化比较视角,系统梳理了从史前到当代的各大洲、不同文明体系下的核心音乐传统。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兼具学术深度与欣赏趣味性,是拓宽音乐视野、培养全球音乐素养的理想读本。 第一部分:音乐的起源与早期形态——人类共有的旋律之源 本部分追溯了音乐在人类社会早期出现的哲学、人类学与考古学证据。我们探讨了声音在仪式、交流、劳动和社会组织中的初始功能,分析了早期乐器(如骨笛、打击乐器)的演变路径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重点关注了史前岩画、洞穴壁画中对音乐活动的描绘,以及全球不同原住民族音乐在结构、调式和叙事功能上的趋同与差异。 章节重点: 声音的原始意义;早期乐器的分类与功能;口头传统中的音乐记忆与传承;巫术与音乐的关联性研究。 第二部分:东方韵律的精髓——亚州核心音乐体系的深度剖析 本部分将视野聚焦于亚洲广阔的地域,精细描摹了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几大音乐流派。 1. 南亚:印度斯坦与卡纳提克音乐 详细介绍了印度古典音乐(Hindustani和Carnatic)复杂的旋律结构(Raga)和节奏框架(Tala)。内容涵盖了印度音乐理论中的“七音体系”的微观调性变化,以及其在宗教哲学中的体现。我们深入分析了西塔琴、塔布拉鼓等代表性乐器的演奏技艺,并通过实例赏析了古典音乐家在即兴创作中的“呼吸”与“逻辑”。 2. 东亚:雅乐、戏曲与文人音乐 重点解析了中国、日本、韩国的宫廷音乐(如雅乐、雅乐)的规范性与仪式性,并将其与民间叙事音乐进行对比。在日本部分,探讨了能乐、歌舞伎音乐的独特的音色美学与舞台表现;在韩国部分,则侧重于盘索里唱法的张力与节奏的复杂性。对于中国音乐的介绍,本部分着重于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对音乐的审美取向,如士大夫阶层对“清微淡远”境界的追求。 3. 中亚与西亚:伊斯兰音乐与游牧民族之声 本部分涵盖了阿拉伯世界的“马卡姆”(Maqam)体系,分析了其对情感表达的精微控制。同时,也研究了波斯音乐、土耳其音乐在和声运用和装饰音处理上的独到之处,以及中亚游牧民族(如哈萨克、蒙古)在长调(Uluğ Dııt)和马头琴音乐中的史诗叙事传统。 第三部分:西方音乐的演进——从格里高利圣咏到二十世纪的结构革命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欧洲音乐文明的线性发展脉络,但着力点在于其背后的文化驱动力,而非纯粹的作曲家传记。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探讨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化过程,以及世俗音乐(游吟诗人歌曲)的兴起如何为后世的复调音乐奠定基础。重点分析了早期对位法的逻辑构建。 巴洛克与古典主义: 分析了歌剧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诞生与成熟,以及奏鸣曲式在确立音乐“逻辑”中的核心地位。对巴赫的对位艺术和莫扎特的清晰结构进行了跨越性的比较分析。 浪漫主义与民族乐派: 考察了音乐如何成为民族身份认同的载体,以及作曲家们如何从民间素材中汲取灵感,构建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交响作品。 二十世纪的颠覆与重构: 深入探讨了十二音体系、序列主义、偶然音乐以及极简主义等流派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分析了技术进步(如录音技术)对音乐创作边界的拓展。 第四部分:非洲与美洲的节奏脉动——即兴、身体与社会联系 本部分聚焦于非欧洲音乐传统中,音乐与舞蹈、语言、社区生活紧密结合的形态。 1. 非洲大陆的鼓语与生命力 详细阐述了西非、中非和南非音乐的核心特征——复节奏(Polyrhythm)。通过对加纳阿赞蒂(Akan)和刚果盆地鼓乐的分析,揭示了鼓语在信息传递、社会控制和仪式进行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参与式音乐”而非“观赏式音乐”的文化理念。 2. 美洲的融合与创新 本部分着重于新旧世界文化碰撞下诞生的独特音乐形式。 拉丁美洲: 探讨了西班牙殖民文化、非洲奴隶音乐和原住民音乐在加勒比海和南美洲的复杂交融,分析了探戈、桑巴、探戈等流派中蕴含的社会张力与情感表达。 北美: 详细分析了美国蓝调(Blues)作为社会抗争声音的起源,以及爵士乐(Jazz)在即兴、切分音和和声扩展方面对全球音乐理论的革命性贡献。重点解析了摇摆乐、比波普等阶段的技艺核心。 第五部分:当代音乐的生态与未来趋势 最后一部分超越了地域划分,着眼于全球化背景下音乐的动态变化。内容包括: 流行音乐的全球传播机制: 分析了流行音乐产业如何利用技术和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共同的音乐语法。 电子音乐与声音景观: 探讨了电子合成技术如何打破传统乐器限制,创造出全新的听觉空间和音乐流派(如环境音乐、噪音音乐)。 民族音乐的复兴与保护: 讨论了当代人类学家和音乐家在记录、保护濒危音乐传统方面所面临的伦理与实践挑战。 --- 本书特点: 1. 跨文化比较框架: 不仅介绍“是什么”,更着重分析不同音乐体系间的“为什么”和“如何”进行结构组织。 2. 注重功能性分析: 深入探讨音乐在宗教、政治、社会阶层维护中的实际功能,而非仅停留在对旋律的审美描述。 3. 丰富案例佐证: 每一章都配备了精心挑选的音频/乐谱示例索引(读者可通过附带的在线资源或配套CD获取),使理论学习与实际听觉体验紧密结合。 4. 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 语言力求精准、客观,但叙事生动,适合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同时对具备基础音乐知识的爱好者也极具启发性。 本书是构建完整世界音乐知识体系的基石,引领读者真正领略人类音乐创造力的无限广阔与深刻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性,更是让我这个“吹毛求疵”的读者也找不出太多可以指摘的地方。我翻阅到介绍某一地方戏曲声腔体系的部分时,原以为会是比较泛泛而谈,没想到作者竟然能细致到不同流派在板式运用上的微小差异,甚至是特定乐器在不同区域演奏技法上的地域性变体都有所提及。这种深入到“毛细血管”的考据工作,无疑是耗费了作者巨大的心血。更难得的是,这些繁复的细节信息,作者都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论证过程变得引人入胜。我甚至能想象出,赵老师和王老师在进行这些田野调查和文献比对时的那种专注与执着。对于准备高难度考试的学子而言,这种“精准打击”式的细节储备,绝对是制胜的关键砝码,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应试参考书,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的“导览图”。我留意到作者在介绍不同时期音乐家贡献时,并没有将他们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当时整个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去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例如,在讨论近现代音乐的转型时,作者对中西音乐交融过程中的取舍与创新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范畴。这本书的视野是开阔的,它鼓励读者跳出单一的音乐学框架,去思考音乐与社会、哲学、乃至民族性格之间的复杂关联。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知识体系被极大地重塑和强化了,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理论基石,同时又激励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和质疑,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音乐史领域摸爬滚打的“老兵”,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将历史节点生硬地切割开来,而是通过非常巧妙的过渡,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特征串联成一条清晰的时间长河。初读之下,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宏观脉络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在论述唐代燕乐向宋代俗乐的演变时,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罗列曲目,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如何深刻影响了音乐的审美取向和结构形态。这种由表及里的挖掘,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音乐史发展动力的理解。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活态传承”的关注,它没有把历史上的音乐视为冰冷的文物,而是将其置于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中去考察其生命力,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传统音乐的精髓至关重要,让人读后茅塞顿开,不再是死记硬背那些年代和人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着一股沉稳又不失典雅的书卷气。我特意找了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慢慢翻阅。光是触感上,那纸张的厚度和韧性就感觉非常舒服,完全不是那种廉价印刷品的感觉,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物料选择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即便是密集的乐理知识点,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迫,阅读体验极佳。特别是那些乐谱示例的印刷,线条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五线谱或简谱,都能一眼看清每一个音符的准确位置,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可以说,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对音乐艺术的尊重。对于一个资深的音乐爱好者或者备考者来说,一本好的教材,其外在的品质往往是内在学识的延伸,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近乎完美。

评分

我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往往在于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听觉体验结合起来。很多书能把“是什么”讲清楚,但往往“听起来是什么感觉”就一笔带过。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方式令人拍案叫绝。它在阐述某个特定的调式或和声结构时,会非常巧妙地穿插一些简短的、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描述,仿佛直接把声音“翻译”成了语言。比如,描述某一古琴曲的意境时,作者会使用“如高山流水,气韵生动”之外更具象的词汇,引导读者去关注音色的颗粒感、节奏的疏密变化如何共同构建出特定的情感基调。虽然这是一本文字教材,但它成功地在读者的脑海中构建了一个丰富的听觉剧场,大大降低了纯理论学习的枯燥感,让音乐的抽象美感得以在阅读中得以具象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是极其宝贵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