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的分析与创作 |
| 丛书名: | 作曲技术理论丛书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24966 |
| 出版年份: | 2003年9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286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148元 |
| 实际重量: | 1.4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目录
上册
序言
第*部分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与旋律
第*章绪论
第*节音乐的形成
第二节乐思陈述的层次
第三节旋律的音调基础和表现力
第二章旋律的节奏和节拍
第*节节奏与节拍的作用
第二节节奏的重要类型
第三章旋律的调式与调性
第*节大小调调式体系
第二节西欧特种调式
第三节我国民族的五声性调式
第四章旋律的音高-旋律线
第*节进行中的音程和方向
第二节旋律型
第三节高潮
第五章旋律运动的逻辑
第*节逻辑的含义与四阶段运动
第二节三阶段与二阶段的运动
第三节运动阶段的级差
第六章旋律中其他表现手法
第* 其他基本表现手法
第二节和声与织体
第二部分发展音乐的基本手法
第七章材料保持方面的手法
第*节原始陈述、重复和在线
第二节迭奏、变奏、模进
第三节宽放与紧收
第八章材料变动方面的手法
第*节溯型、演化(引申)和出新
第二节合头、合尾;换头、换尾和头尾合
第三节扩充、减缩与裁截
第四节叠入和补充
第九章多声陈述及其写作手法
第*节复调的对比与模仿
第二节间补与多层次陈述
第三节陈述写法类型
第十章整体的构思方面
第*节调性的变换
第二节乐曲的起伏与高低潮
第三节整体作用的综合发展
第三部分音乐陈述的结构
第十一章绪论
第*节音乐陈述的结构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节乐逗及陈述结构形态
第三节结构的类型及其区分原则
第十二章基础结构
第*节乐段
第二节乐段的扩展
第三节乐句、乐节和乐汇
第十三章衍生结构
第*节连句结构和散体结构
第二节模进结构和诗句结构
第三节自由结构、联合结构及结构的组合
第十四章陈述结构的分析
第四部分作品的曲式结构
第十五章绪论
第*节曲式与曲式功能
第二节规范化曲式结构体系及曲式结构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关于作品分析的方法
第十六章并列曲式
第*节一部曲式
第二节二部并列曲式
第三节三部及多部并列曲式
第十七章再现曲式
第*节再现部和再现二部曲式
第二节再现三部曲式
第三节再现四部与再现多部曲式
第十八章复合曲式
第*节复合再现三部曲式
第二节其他复合曲式
第十九章循环曲式
第*节绪论
第二节回归曲式
第三节回旋曲式
第二十章变奏曲式
第*节绪论
第二节固定基础变奏曲
第三节变体主题变奏曲
第四节变奏的民族特点及变奏套曲的组成
第五节实例分析及变奏曲式的应用
第二十一章奏鸣曲式
第*节绪论
第二节呈示部
第三节展开部
第四节再现部
第五节收尾部与前奏
第六节奏鸣曲的变体和应用与奏鸣曲式的历史演变
第二十二章回旋奏鸣曲式
第二十三章复调音乐曲式
第*节绪论
第二节赋格曲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赋格曲的整体结构
第四节二重和三重赋格
第五节其他复调音乐曲式
第二十四章套曲曲式
第*节绪论
第二节组曲
第三节奏鸣-交响套曲及其他套曲曲式
第四节声乐套曲
第二十五章边缘曲式
第*节绪论
第二节边缘曲式的形成
第三节中介性边缘曲式
第四节两原则结合的边缘曲式
第五节原则的三重结合与附生性结合
下册
第*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我购入此书时,主要目的是想系统梳理一下自己零散的作曲知识点,尤其是对传统曲式结构感到困惑已久。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为系统学习量身定做的。它遵循了从基础元素到复杂结构,再到风格化创作的递进逻辑,层次分明,逻辑链条清晰无比。最值得称赞的是其对“结构”的深度剖析。很多教材在讲解奏鸣曲式时,往往只停留在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概念罗列上,但本书却深入挖掘了这些结构内部的功能性,比如“主题的对比如何服务于戏剧性冲突”、“展开部如何通过调性游移来构建紧张感”等等。这种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度挖掘,极大地提升了我对音乐叙事能力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细节的处理也十分考究,比如在讲解对位时,不仅限于简单的两条声部,还扩展到了三声部乃至四声部间的动态平衡与线条独立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边看书边对照着乐谱进行分析,这种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让知识吸收得格外牢固。总而言之,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既有学术严谨性,又不失实用指导价值的作曲理论教材,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选择,它为你奠定的是一个坚实而开阔的音乐建筑基础。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冲着“杨儒怀”这个名字去的,毕竟在音乐教育界,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然而,实际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对于“分析”与“创作”之间辩证关系的强调。很多教材要么只停留在死板的分析,要么过于天马行空地谈创作,缺乏有效的桥梁。但本书却非常扎实地建立了这座桥梁,它教导我们如何从经典作品的骨架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创作“语汇”。例如,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分析,并非简单罗列特征,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作曲家的个人哲学,这种宏观视野非常宝贵。在谈到配器法时,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乐器性能列表,而是结合了具体的管弦乐队织体范例,让你能“听见”每种乐器在特定情境下的音色潜力与局限。我特别喜欢书中一些关于动机发展和结构展开的讨论,它们不仅提供了技巧,更传授了一种结构性的思维模式——如何将一个微小的音乐想法,通过有机的方式扩展成宏大的篇章。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难度设置非常友好,它能让你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稳步提升音乐理解力和实践能力。它更像是一位严谨而富有激情的导师,时刻在你耳边指点迷津,让你少走许多弯路。
评分我是一个古典乐迷,过去主要靠听觉和感觉来理解音乐,但一直渴望能用更专业的语言来描述和欣赏我所热爱的作品。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通往更高层次欣赏体验的钥匙。它没有把重点放在复杂到让人望而却步的数学公式上,而是聚焦于音乐的“听觉逻辑”。比如,对节奏的分析,它不仅是数拍子,而是讲解了不同节奏型如何产生张力与释放,如何引导听众的情绪起伏。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那些曾经听过无数遍的交响曲片段,突然间有了全新的“听觉焦点”。以前可能只是觉得某个地方“好听”,现在我能清晰地指出是哪种配器法、哪种和声色彩、哪种主题变形共同作用达成了这种效果。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而且,书中对作品的分析都是基于成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保证了理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对于想要提升自己音乐鉴赏水平的听众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亚于一部顶级的“听音指南”。它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理解、可消化的审美体验,让学习音乐分析变成一种享受而非负担。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质量一如既往的可靠,装帧精美,值得珍藏。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有一定创作经验的音乐人,我原本对理论教材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大多是“旧酒装新瓶”。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未将分析与创作割裂开来,而是用一种非常现代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经典。例如,书中对印象派和二十世纪音乐和声语言的介绍,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十二音体系或全音阶,而是结合了具体的音乐实例,探讨了这些新语汇是如何打破传统功能和声的束缚,开拓新的听觉空间。我特别欣赏杨儒怀先生的笔触,它既有老一辈教育家的深厚功底和严谨态度,又不失对新思潮的包容与探讨。书中对于“音乐的语境”的讨论尤其深刻,它提醒我们,任何创作技巧的运用都必须服务于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技术本身是中立的。这对于我这种容易陷入技术堆砌的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及时的警醒。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有目的地去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它更像是一部思想启迪录,引导我们去思考音乐创作的本质和未来方向,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的乐趣。
评分这本《音乐的分析与创作》简直是音乐学习者的福音,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在理论学习和实际创作之间感到迷茫的人来说。作者杨儒怀的讲解深入浅出,完全没有传统教材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初次翻开时,我原本以为会面对一堆晦涩难懂的乐理术语,没想到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概念融入到生动的实例分析中。比如,在讲解和声进行时,他会引用贝多芬或莫扎特的某一段乐句,然后一步步拆解,让你清晰地看到和声是如何构建起音乐情感的。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场音乐“侦探”游戏,引导读者去探究旋律和节奏背后的逻辑与美感。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创作思维”的培养,它不仅仅告诉你“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书中提供的练习题设计得非常巧妙,既有基础的模仿,也有开放性的拓展,极大地激发了我尝试自己编配和创作的欲望。读完对位法的那一章,我感觉自己对巴赫的赋曲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环环相扣的结构美,以前只是“听”到,现在是“看”懂了,这对我后来的作品尝试产生了立竿见影的积极影响。这本书的排版和纸张质量也令人满意,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出品果然值得信赖。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审美启迪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强烈推荐给所有想真正理解和驾驭音乐创作的同仁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