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竹笛艺术研究 |
| 丛书名: | 中国音乐学院科研与教学系列丛书 |
| 作者/主编: | 张维良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43110 |
| 出版年份: | 2011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420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95.00元 |
| 实际重量: | 72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竹笛艺术研究》编辑:竹笛是华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瑰宝,有着九千余年的历史,它是民族器乐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历代文人雅士为竹笛这件美妙的乐器留下了无数赞美的诗篇。此书首先将深人民间收集和整理从传统、民间至当代的笛曲,从风格、技法、演奏以及教学理论和历史文献等方面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研究。
初次接触这类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著作,我本以为会是一场与晦涩理论的艰苦搏斗,然而这本书的行文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采取了一种非常扎实且逻辑严密的结构,将复杂的乐理分析和演奏实践巧妙地融为一体,让技术层面的探讨显得有理有据,而非空泛的理论说教。特别是书中对于不同流派竹笛演奏风格的对比研究,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比如,对南派笛子那种细腻、婉转的“气声”处理,和北派笛子那种大气、辽阔的“花舌”技巧,作者不仅用文字细致描摹了听觉感受,还配上了大量的乐谱分析图示,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视觉辅助理解的读者来说,帮助太大了。我发现,很多我过去凭感觉去模仿的技巧,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科学的解释和规范的指引。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吹奏,更是如何“思考”音乐,如何从演奏者的身份跳出来,以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去审视竹笛艺术的内在规律。这种深度的剖析,绝对是市面上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经过时间沉淀的艺术史诗。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文化自信和全球视野。他不仅关注国内竹笛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还穿插对比了世界其他民族管乐器的演奏哲学,这种跨文化参照,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气鸣乐器”的理解边界。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于竹笛在不同民族民间音乐中角色的解读所打动。例如,它在山地歌舞中的粗犷表达,与在宫廷雅乐中的典雅含蓄,两种极端形象被统一在一个乐器上,这充分说明了竹笛艺术的包容性和生命力。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竹笛艺术的理论基石,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读者对这门古老艺术未来方向的深度思考。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性、终身性学习竹笛艺术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无法绕开的一座里程碑式的学术高峰,它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我必须点个赞。作为一个长期阅读艺术类书籍的读者,我深知好的视觉呈现对于学术内容的传达有多重要。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开阔大气,留白得当,使得大量的乐谱和图表得以清晰地呈现,完全没有出现那种内容拥挤、眼睛容易疲劳的问题。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引用文献和案例分析时,表现出了惊人的严谨性。每一个引用的乐曲片段、每一位被提及的演奏大师,都有详尽的出处考证,这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气韵”这个抽象概念的探讨部分,作者没有止步于空泛的赞美,而是试图从气息控制、腔体共鸣等物理层面去解析这种东方美学的核心,这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堪称典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极高的研究标准,每一处论证都滴水不漏,让人由衷佩服其治学态度。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韵味,就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拿到手里,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简直是阅读享受的标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开篇部分对于竹笛历史脉络梳理的细致入微,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罗列,而是像一位资深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音色特点、演奏技法演变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起来。读到关于唐宋时期文人雅士与笛子的关系那一段时,我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曲高和寡”却又充满诗意的时代。作者的文字功底极深,遣词造句考究又不失流畅性,即便是对初学者来说,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对于某些关键乐段的分析,比如某个特定指法的微小调整如何影响整体意境的营造,作者给出的解读非常独到,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说明,而是上升到了审美哲学的层面。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热爱、并愿意深入钻研竹笛艺术的同仁们准备的一份厚礼,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竹笛文化的“百科全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对“科研教学丛书”这类书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过于高冷,脱离了普通爱好者的实际需求。然而,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展现出极强的实践指导性。它并非只停留在理论的云端,而是非常注重如何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日常的练习方法。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现代录音技术对竹笛音色还原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数字音频环境下保持竹笛的“人性化”音色,这一点非常与时俱进,让我看到了传统乐器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敏锐地捕捉到演奏者在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瓶颈,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比如如何突破高音区的稳定性和低音区的穿透力。对我个人而言,书中关于竹笛“润腔”技巧的剖析,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随性的装饰音背后,其实蕴含着严谨的呼吸控制和指位配合。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获得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师在身边进行一对一的私教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