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欣赏学导论 |
| 作者/主编: | 柳良 |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41132223 |
| 出版年份: | 2011年8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01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25.00元 |
| 实际重量: | 300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没有人会怀疑音乐欣赏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然而,究竟什么是音乐欣赏?它的历史是怎样的?它开启人类心灵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它需要哪些条件来营造引人入胜的欣赏氛围?它对当下国民素质的提高又有什么重要意义。《音乐欣赏学导论》从“音乐欣赏学”这一新的学科概念出发,试图对音乐欣赏活动做化的梳理,以提升对人类音乐聆听与鉴赏行为的深度认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后续的“自我检测”和“拓展阅读”部分做得极其敷衍。每一次章节结束后的提问,要么是机械性的知识点复述,要么干脆就是空洞的鼓励性语句,完全无法激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真正的导论性书籍,应该能引导读者走出书本,去主动聆听、去主动批判性地思考。例如,它可以提供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音乐片段,引导读者辩论某个作品的优劣,或者推荐一些可以交叉阅读的哲学或社会学著作来辅助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现在的内容,读完之后仿佛被关进了一个象牙塔,知识点学会了,但对真实音乐世界的探索欲却被消磨殆尽了。这本书的价值,似乎止步于“让你通过考试”,而非“让你爱上音乐”。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范围实在是太窄了,给我一种强烈的“地域偏见”感。虽然我们理解教材需要有侧重,但作为一部“导论”,它在涉及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曲目时显得相对全面,但一旦涉及到其他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态,描述就变得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很多重要的、对现代音乐思潮产生深远影响的非主流流派或少数族裔音乐传统,几乎被完全忽略了。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在全球化的今天,拓宽视野,提供一个更加多元、更具包容性的音乐景观图。学习音乐欣赏的意义,不单单是认识巴赫和莫扎特,更重要的是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普适性和多样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感觉像是一个停留在上世纪中叶的音乐视野里。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方式,怎么说呢,有一种非常“学院派”的僵硬感。作者似乎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理论体系中,对于如何引导一个从未接触过音乐欣赏的门外汉,显得力不从心。大量的术语堆砌,缺乏生动的案例来佐证观点。比如,在谈到某种和声进行时,作者用了长篇大论的文字去剖析其结构意义,却完全没有配上清晰的音频链接或推荐曲目,这使得我们只能在脑海中“想象”这些声音是如何运作的。对于初学者而言,音乐欣赏学习的是“听觉感受”和“知识理解”的双向互动,而这本书似乎只注重了后者,而且后者还写得过于晦涩。我希望作者能多借鉴一些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用更亲和、更有画面感的语言去描绘那些抽象的音乐概念,让学习过程变得像是一场愉快的探索,而不是一场艰涩的考试准备。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油墨印得深浅不一,有时候甚至能透过纸张看到下一页的内容,这阅读体验实在令人抓狂。我不得不说,作为一本介绍基础理论的教材,装帧质量低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封面设计也毫无新意,那种老旧的、仿佛上个世纪印刷厂的审美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更别提纸张的质感了,粗糙得像是直接从回收站里捞出来的再生纸,翻页的时候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页角撕坏。我特别期待能有一套精装版本,至少能让人在书架上拿得出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一次拿起来都像是在处理一件易碎品。希望能有出版社意识到,内容再好,外在的呈现也是学习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细节的漠视,真的会劝退很多想认真学习的读者。我手里这本书,光是看着就觉得心累。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试图理解其中关于“音乐形式分析”的那几个章节,但每次读完都感觉自己像是在解一道无头无尾的数学题。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乐理基础,直接跳跃到了高度抽象的分析框架,中间的过渡衔接非常突兀。举个例子,对奏鸣曲式结构的讲解,几乎是将定义生硬地罗列出来,没有提供哪怕一句关于“为什么作曲家要这样设计”的深层思考,或者说,没有探讨这些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演变的。阅读体验中缺少了一种“历史的呼吸感”。一本好的导论,应该能让读者感受到音乐是如何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而自我革新的,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静止不变的分析模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的残缺草稿,而非一本引人入胜的导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