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下)》为现代作曲技法丛书之一。
彭志敏,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东方交响乐团团长。 彭志敏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人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季刊编委,《音乐研究》季刊编委。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常委。民进武汉市副主委。 彭志敏教授长年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和研究,特别致力于20世纪新音乐、新音乐创作及其方法论研究。已出版《音乐分析基础教程》等著作6部(含合著),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所创作的探索性新音乐作品《山民印象》、《风景系列》、《八山旋读》等,已进入同行的研究视野。
绪论
章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关于调性的“模糊、游移、隐退、淡化”和“自由无调性
[本章要点]
节 与勋伯格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
第二节 关于勋伯格的钢琴独奏曲
第三节 关于《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说明性分析
[本章小结]关于“自由无调性”和“全部十二音
[练习]
附1.1: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
第二章 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关于“十二音现象”和“十二音体系”
[本章要点]
节 从“自由无调性”到“古典十二音”的一般情况
第二节 概念与方法
第三节 作品分析
[本章小结]十二音及其序列之歌
[练习]
第三章 亨德米特的复调钢琴曲集《调性游戏》——关于“泛音音阶”与“音序调性”
[本章要点]
节 与亨德米特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
第二节 亨德米特的调性新观念——“音序
第三节 《调性游戏》的一般情况和简要分析
第四节 《调性游戏》的几个特点
[本章小结]亨德米特的泛音音阶和音序调性及其音乐验证
[练习]
第四章 梅西安《二十次朝觐耶稣》第六乐章——关于主题结构的“象征性”与音高发展的“角色化”
[本章要点]
节 与梅西安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
第二节 梅西安新音乐创作中的宗教题材和数字象征
第三节 《二十次朝觐耶稣》的一般情况
第四节 《二十次朝觐耶稣》第六乐章分析
[本章小结]关于梅西安的宗教音乐会作品及其象征性主题设计与角色化发展
[练习]
第五章 考威尔探索发明时期的钢琴独奏作品——关于“音丛和弦”与“拨弦钢琴”
第六章 约翰·凯奇的预配钢琴作品——关于“音高结构”、“节奏结构”和“预配钢琴”
第七章 乔治·克拉姆的《大宇宙》卷——关于“扩声钢琴”和“演奏作曲法”
第八章 布列兹的《结构号》——关于“整体序列主义”及其预制与程序
第九章 里盖蒂的《钢琴练习曲》卷首——关于“新里盖蒂主义”及其“复合律动”与“时间新观念”
第十章 哈特克的钢琴套曲系列《向后现代致敬》——关于音乐“风格、语言和方法”的“综合、融合与整合”
第十一章 依萨伊《a小调无伴奏独奏小提琴奏鸣曲》Op.27 No.2——关于“世纪末情结”和“末日经主题”
第十二章 克然涅克《无伴奏獗大提琴组曲》Op.84乐章——关于“单一序列形式变奏”和“动机音型法”
第十三章 瓦雷兹的无伴奏长笛独奏《密度21.5》关于音高核心及其“空间发散”与组织逻辑
第十四章 贝里奥的双簧管独奏Sequenza VII——关于“单一媒体写作”和“音域音列控制”
第十五章 斯托克豪森的单簧管独奏《友谊》——关于“音型的音区变奏”与“新标准音乐”
第十六章 贝尔格的两首《闭上我的双眼》——关于“德奥艺术歌曲”和“元始序列歌曲”
第十七章 斯特拉文斯基《一个士兵的故事》——关于“新戏剧音乐”、“新室内音乐”和“新音乐风格”
第十八章 巴托克的《第三弦乐四重奏》——关于“秘密的标题性内容”和“隐秘的标题性音乐”
第十九章 萧斯塔科维奇的《第八弦乐四重奏》等——关于“音名动机”、“象征主题”或“特性集合”
第二十章 克拉姆的《四个月亮之夜》乐章——关于新室内乐中的人声和打击乐器以及音色的分离与单声室内乐
第二十一章 罗忠镕的《琴韵》——关于“材料拼贴”、“中国风格”和“十二音的五声化”
第二十二章 斯特拉文斯基Movements第四乐章——关于音高序列的“自然循环”与“移位循环”
第二十三章 潘达雷斯基《广岛殉难者的挽歌》——关于弦乐新音响
第二十四章 威伯恩的《帕萨卡里亚》Op.1——关于20世纪新音乐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第二十五章 勋伯格的《色彩》Op.16 NO.3——关于“音色旋律”和“微音高运动”
第二十六章 勋伯格的《乐队变奏曲》Op.3——关于十二音序列音乐的配器、织体和音色处理原则
第二十七章 威伯恩的《小交响曲》Op.21——关于“浓缩的音高”、“独奏的合奏”与“流动的音色”
第二十八章 贝尔格的歌剧《露露·间奏曲》——关于“序列派生”、“镜像对称”与“形式的内容依据”
第二十九章 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关于“自由十二音”及其对风格和表现的适应性
第三十章 贝里奥《交响曲》第二乐章《啊!金》——关于新人声、新唱法以及语言、语义和语音的关系
主要参考著作
音乐史上的二十世纪,是一个大破大立、探索创新的世纪,也是一个离经叛道、五彩纷呈的世纪。其中,代表着二十世纪各时期音乐发展前沿的先锋队,也就是被泛称作“现代派”(the Modemism)或“先锋派”(the AVant Garde)的作曲家们,以及他们所创作的现代音乐(the Modemmusc)或新音乐(New mll—sic)作品,还有他们所发明的和新音乐创作密切相关的新兴作曲技术,更是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遗痕,给人们提出了众多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回眸既往,正像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二十世纪的新音乐家们大都在“为创新而疯狂地奋斗”;其间,“新的流派和新的运动以惊人的速度(大约每五年一次的周期)涌现出来”;种种听所未听的音响、见所未见的谱式、用所未用的方法、有所未有的现象和行为、闻所未闻的理论或口号等,在百年上下竞相沓来,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主义、纷繁复杂的体系、个性迥然的技术、离奇古怪的事件和创举等,在音乐生活中争奇斗艳,各领风骚。上述种种,一方面在无形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拓展着音乐的内涵和外延空间;另一方面,它们的超前式发展或跨越式挺进,又使新音乐与其受众间的距离在不断加大,使人们感到的问题愈来愈多,进而成为人们和它们相互贴近的客观障碍(乃至对立)。因此,对二十世纪的新音乐有所解释,且这种解释是技术的而不是描述的,是的而不是孤立的,是透视的而不是浅表的,是可供教学的而不是一般阅读的,就像我们在百年之前对待所引入的西方传统作曲技术那样,便成了继往开来的当务之急,也成了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主要动因之一。
20世纪的新音乐作品及其分析,是一件复杂而的事情。对于20世纪新音乐及其作品的认识,对相应分析方法的掌握,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唾手而得;所涉及的问题和所要涉及的方面,也决不限于上述诸点。需要和任务都摆在人们的面前,困难和鸿沟也都不可避免。要跨越它们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并实事求是地参与新音乐作品分析的实践过程。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采用了比较简约的黑白灰配色,配上一些抽象的线条元素,初看之下颇有些现代艺术作品的味道。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光滑细腻,内页的印刷清晰度很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乐谱图示,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长时间盯着乐谱学习的人来说,绝对是个加分项。侧面看,书脊的装订也很牢固,感觉可以经受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毕竟这种专业教程,肯定是要经常拿出来对照学习的。不过,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在封面上增加一些关于“新音乐”这个主题更具冲击力的视觉元素,也许能更好地吸引那些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让它在众多教材中显得更加引人注目一些。整体来说,从物理层面上讲,这是一本非常用心的出版物,看得出出版社在硬件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让人有种物有所值的初步印象。
评分作为一本“教程”,它的配套资源和学习辅助设计也体现了其专业性。我注意到书中有不少地方留出了空白或标注了“请参考附盘/网络资源”,这暗示了它对多媒体学习的支持。对于新音乐这种高度依赖听觉经验的领域来说,光看谱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听、多比对。如果后续的音频资源能够与书中的分析点精准对应,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得到指数级的提升。此外,章节末尾的“思考题”和“拓展阅读建议”也设计得恰到好处,它们并非简单的知识复述,而是引导性的开放问题,旨在激发读者自己去探索和质疑已有的分析框架,这对于培养独立的研究能力至关重要,它鼓励的不是机械模仿,而是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编排得相当有逻辑性,它不像一些传统的音乐理论书籍那样堆砌概念,而是似乎试图构建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递进学习路径。我注意到它似乎把分析的重点放在了二十世纪中后期乃至当代的一些重要的作曲技法和作品范例上,这对于我们理解战后音乐思潮的演变脉络至关重要。每一章节的标题都非常直白,直接点明了将要探讨的核心技术点,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快速定位知识点的学习者来说,效率极高。这种清晰的框架感,极大地降低了“新音乐”这种看似高深莫测的领域给初学者带来的畏难情绪。它仿佛在说:“别怕,我们一步一步来拆解这些复杂的结构。”这种引导式的编排,让学习的每一步都显得扎实而有目标,而不是让人在浩如烟海的理论中迷失方向。
评分翻开内文,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学术严谨性与教学实践的平衡。作者在阐述每一个分析方法时,不仅仅是抛出一个理论模型,而是紧接着会引用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片段进行演示和解析。这种“理论先行,实例佐证”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和可操作性。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对复杂对位或非传统音高组织进行可视化处理的图表,那些线条和符号的组织,帮助我快速捕捉到了原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脑中进行抽象构建的音乐结构。而且,文章的行文风格非常平实、克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完全是以一种工程师解构机器的冷静态度来对待这些充满激情的作品,这反而让分析过程变得更加清晰可信,仿佛是拿着一把精密的尺子在丈量音乐的骨架。
评分坦白讲,学习“新音乐”的挑战之一在于其分析工具的适应性。很多传统的分析工具在面对十二音体系、偶然性音乐或者微音高结构时会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一点,是它似乎非常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尝试引入或构建一套更贴合现代作曲语汇的分析“工具箱”。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试图打通传统分析方法的“边界”,并引入一些更具描述性的、适应性更强的概念来捕捉那些“非传统”的音乐现象。这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于二十世纪音乐的迷宫之中,指引我们找到理解前沿作品的有效路径,这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当代音乐的学者或学生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资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