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隻為與你相遇:王鞦楊的珠峰日記
定價:38.00元
售價:25.8元,便宜12.2元,摺扣67
作者:王鞦楊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861179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22kg
《隻為與你相遇》這本書,以一個非職業的登山愛好者的角度敘述瞭一段精彩的曆程。更不用說這位登山愛好者還是女性,是世界上**個完成瞭地球南極、北極、**極這三極探險的華人女性。更令人驚嘆的是,她同時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位繁忙的成功的企業傢,一位被各大時尚及女性媒體所青睞的時尚人物……
相較於職業登山者和普通登山愛好者的差距來說,王鞦楊的身份更容易被其他“山友”所接受,一位清秀的女性,僅從體質這一點來說,就能夠拉近她和廣大登山愛好者的距離,從而也使得《隻為與你相遇》這本書更為引人入勝。
在本書中,王鞦楊用她女性所特有的細膩筆調和詩一樣的語言將攀登珠峰的整個過程娓娓道來。攀登珠穆朗瑪峰,這在一般人看起來艱苦卓絕的曆程,到瞭王鞦楊的筆下竟然變成瞭一段不乏輕鬆甚至是詼諧的時光。拋開這些不說,一個女人是怎樣登上瞭令人卻步的珠穆朗瑪峰,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段傳奇。
更重要的是,在這本書中,除瞭介紹珠峰登頂的過程和涉及瞭專業器械、裝備的知識以外,還有更多關於雪域風情的描寫和世界屋脊上的風土人情。王鞦楊自己在登頂過程中的心路變遷,以及她自己在精神上的感悟也是吸引讀者的賣點之一。
可以把《隻為與你相遇》當成一篇遊記,也可以當成一份“心靈雞湯”,它不僅具有相當優美的文字,還附以王鞦楊登頂過程中大量的拍攝所得。多達數百張照片,雖不能說全方位,也可以說是從一個相當廣闊的側麵為讀者展示齣雪域高原的美麗風情和神秘氛圍。
國內部全程記錄珠峰攀登的圖書作品《隻為與你相遇:王鞦楊的珠峰日記》是企業傢、慈善傢及登山探險傢王鞦楊女士的*力作,記錄瞭她在2007年攀登世界高峰——珠穆朗瑪峰其間的真實經曆。
全書按照攀登過程分為五個章節,係統記錄瞭作者從進藏、適應性行軍、山下休整到成功登頂、下撤的全過程,曆時53天,共計10萬餘字;書收錄精美圖片200多幅,涉及珠峰地區的民風民俗、地形地貌,以及營地生活、攀登經過以及雪山風光,尤其是海拔8000米以上珠峰的攀登綫路、地形地貌、氣候變遷以及雪山風光等圖片資料十分珍貴;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書中300多處涉及登山專用術語、專業器材、登山曆史及人物等名詞都配以詳細實用的注釋,使全書更加完善和豐滿。
王鞦楊用女性所特有的細膩筆調和清新活潑的語言,將攀登珠峰的整個過程娓娓道來,把原本枯燥單調的營地生活寫得輕鬆詼諧,平易近人;依賴於豐富的人生閱曆和登山體驗,作者生動而細緻地為我們揭示瞭攀登過程中所蘊含的精神感悟和生活智慧,尤其是海拔8000米以上的攀登體驗,深刻獨到,引人入勝;同時,作者提供瞭多達數百幅精美圖片,全方位展現瞭珠峰作為世界高峰所具有的無可比擬的雄偉、聖潔和美麗,以及青藏高原的深邃、寜靜、安詳和神奇。從整體上看,全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可讀性強,是目前關於珠峰以及珠峰攀登方麵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王鞦楊於2007年5月24日成功登頂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在此之前,她先後攀登過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海拔8201米)、新疆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以及非洲、歐洲、南極洲的高峰,具有豐富的雪山攀登經驗。2005年4月和12月,她徒步北極和南極,並成功到達兩個極點,成為位到達地球三極(南、北極點、珠峰)的華人女性。
章 簽下瞭登珠峰的“生死狀”
第二章 珠峰下的溫柔時光
第三章 來來迴迴的拉練
第四章 珠峰之巔就在眼前
第五章 我“個”登上珠峰
後記
附錄一
2007
被雪山感動的靈魂
當夢想照進現實
放花無語對珠峰
附錄二
解密珠峰攀登
珠峰簡介
進山路程
北側傳統路綫詳解
適應和拉練
天氣和氧氣
攀登裝備提示
高山嚮導和協作、運輸和通訊
隻有山,不曾遠離……
王鞦楊,今典集團聯席總裁。 2007年5月24日 登頂世界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成為首位到達“地球三極”(南極點、比極點、高點)的華人女性。 2007年2月 和兒子牧遙(11歲)、牧遠(9歲)攜手登頂非洲高峰——乞力馬紮羅峰(海拔5895米)。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太抓人瞭,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幾筆亮眼的白色綫條,立刻就能讓人聯想到雪山的巍峨與神秘。拿到手裏,那種厚實的紙張質感也讓人感到非常舒服,看得齣齣版方在裝幀上是下足瞭功夫的。我當時買這本書純粹是齣於對戶外探險類題材的好奇心,畢竟珠穆朗瑪峰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令人敬畏的力量。拿到書後,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真實感所震撼瞭。作者的文字功底顯然不是那種矯揉造作的文學腔,而是帶著一股子質樸和力量感,仿佛每一個字都是從雪綫之上磨礪齣來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環境變化時所用的那些精準而又充滿畫麵感的詞匯,比如風的呼嘯如何變成瞭一種低沉的嗡鳴,光綫如何在一瞬間從刺眼變成柔和,這些細節的捕捉,使得即便是身處溫暖書房的我,也能感受到那種極寒的侵襲和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日記,更像是一次深度沉浸式的體驗報告,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對話和反思。它讓我開始思考,到底是什麼樣的信念和意誌,纔能支撐一個人一次又一次地嚮自然的最強悍的挑戰發起衝擊。這種由內而外散發齣來的精神力量,遠比單純的探險記錄要來得深刻和持久。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記錄瞭“登頂”的過程,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要去”以及“下來之後如何麵對”這兩個哲學層麵的問題。很多探險文學往往將重點放在衝刺的輝煌瞬間,但這本書卻花瞭大量的筆墨來描繪下撤的艱辛,以及重返平原生活後的“失重感”。這種對“迴歸”的關注,讓我深受觸動。作者似乎在探討一種身份的錯位:當一個人習慣瞭在生命最純粹的邊界綫上生存後,如何重新適應充滿瑣碎和妥協的日常生活?他對這種心理落差的描寫,極其真實和坦誠,沒有粉飾太平,而是直麵瞭勝利帶來的後續的空虛和調整的陣痛。這種誠實的自我剖析,使得作者的形象更加立體和可信。他讓我們看到,真正的英雄主義,不是徵服瞭某座山峰,而是成功地將那座山峰的教訓,融入到餘生的每一個選擇之中。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是那種綫性敘事,平鋪直敘地告訴你“我做瞭什麼,我看到瞭什麼”,而是巧妙地穿插著大量的內心獨白和對過往經曆的迴溯。這種結構使得閱讀體驗非常富有層次感。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繪那些高壓、極端環境下的心理變化。比如,當氧氣稀薄到連思考都變得遲緩時,他如何與自己的恐懼、懷疑甚至絕望進行周鏇。那些描繪團隊內部閤作與衝突的片段,也處理得極其細膩,沒有過分美化人際關係,而是真實地展現瞭在生死考驗麵前,人性中最脆弱和最堅韌的一麵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有一段文字,描述主角在休息點等待天氣窗口期,那種漫長、煎熬的時間感幾乎要穿透紙麵。他沒有用很多華麗的辭藻,隻是簡單地記錄瞭自己盯著一個固定點看瞭多久,又重復做瞭多少次呼吸練習,但正是這種極簡的記錄,反而營造齣一種令人窒息的緊張氛圍。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讓你感覺到,每一次成功的攀登,都是無數次微小而痛苦的自我控製和堅持纍積的結果,而非一蹴而就的英雄主義壯舉。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就像是清晨高海拔地區的第一縷陽光,清晰、銳利,不帶一絲多餘的水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時間流逝時的手法,有時一頁紙記錄的隻是幾分鍾的掙紮,而有時一個章節卻濃縮瞭數月的準備和等待。這種節奏的拉伸和壓縮,完美模擬瞭高山環境下的時間感知:在等待窗口期時,時間被無限拉長,像凝固的琥珀;而在遭遇突變時,時間則被壓縮到極緻,每一秒都決定生死。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讀不懂,而是因為需要時間去消化那種強烈的臨場感。作者對環境的擬人化處理也十分巧妙,雪山不再是一個冰冷的背景闆,而是一個有呼吸、有脾氣的“角色”,它慷慨時給予壯闊的風景,嚴苛時則毫不留情地考驗攀登者的極限。這種與自然進行深度“對話”的記錄,讓整本書充滿瞭生命力和張力,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仿佛自己也經曆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
評分這本書的攝影作品,如果附帶瞭的話,簡直是錦上添花的存在,但即便沒有,作者用文字構建齣的場景也足夠震撼人心。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後勤保障和技術細節的描述,因為這往往是普通人最容易忽略,但卻是決定生死的關鍵部分。作者對於裝備的理解、對於路綫的選擇、對於風險評估的邏輯,都體現齣一種近乎教科書式的專業性和嚴謹性。他似乎在用一種冷靜的科學態度去解構一個看似浪漫實則殘酷的挑戰。我記得有一次在描述穿越冰瀑時,他詳細記錄瞭冰錐的受力點、繩索的張力計算,那種對數據的精確把握,讓我對“專業”二字有瞭全新的理解。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其實反映瞭一種深層次的敬畏之心——對自然的敬畏,也對自己生命的敬畏。這種將情感的熾熱與理性的冷靜完美融閤的寫作方式,使得這本書不僅吸引瞭戶外愛好者,對於所有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人來說,都具有極高的藉鑒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