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玉艳,于翠波著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数字通信
  • 无线通信
  • 通信系统
  • 信号处理
  • 调制解调
  • 多址接入
  • 信道编码
  • 无线网络
  • 通信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189707
商品编码:296910284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定价:30.00元

作者:张玉艳,于翠波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1151897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移动通信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基本内容包括GSM的网络结构及接口,GSM协议栈结构,GSM物理层的工作原理,GSM的用户鉴权和加密过程、位置更新和漫游、切换管理、呼叫管理;GPRS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接口,GPRS协议栈分层结构和主要工作过程,GPRS/EDGE的异同点比较;WCDMA和TD-S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接口,物理层的主要特性;后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高速解决方案及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目录


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简介 
 1.2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1.2.1 GSM的技术规范 
  1.2.2 GSM的主要特征 
  1.2.3 GSM的业务 
 1.3 GPRS与EDGE 
 1.4 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演进 
  1.4.1 第三代移动通信 
  1.4.2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 
  1.4.3 第三代移动通信演进 
 小结 
 练习题 
第2章 GSM系统的网络结构 
 2.1 概述 
 2.2 无线子系统的设备功能 
  2.2.1 基站收发信机 
  2.2.2 基站控制器 
 2.3 网络子系统的设备功能 
 2.4 运行维护子系统 
 2.5 移动台 
 2.6 号码管理 
  2.6.1 识别码 
  2.6.2 各识别码在系统资料库中的位置 
 2.7 接口及协议 
 2.8 双频网的网络结构 
 小结 
 练习题 
第3章 GSM的无线信道 
 3.1 频率资源 
 3.2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 
 3.3 信道的组合方式 
 3.4 突发脉冲序列与时隙格式 
 3.5 GSM信道编码与交织 
 3.6 帧偏离、定时提前量与半速率信道 
 小结 
 练习题 
第4章 GSM网络的信令与协议 
 4.1 信令系统 
 4.2 GSM协议集 
  4.2.1 GSM网络中的协议 
  4.2.2 GSM系统的接口 
 4.3 无线接口信令协议 
 4.4 Abis接口的分层结构 
 4.5 A接口的分层结构 
 4.6 MAP与INAP 
 小结 
 练习题 
第5章 漫游、安全和呼叫管理 
 5.1 概述 
 5.2 用户鉴权和加密 
  5.2.1 鉴权 
  5.2.2 加密 
  5.2.3 用户身份保护 
 5.3 位置更新和漫游管理 
 5.4 切换 
  5.4.1 BSS内部切换 
  5.4.2 外部切换 
 5.5 呼叫管理 
  5.5.1 主叫信令流程 
  5.5.2 寻呼流程 
  5.5.3 被叫信令流程 
 5.6 移动台的状态 
  5.6.1 网络选择 
  5.6.2 小区选择 
  5.6.3 小区重选 
 5.7 GSM网络中的数据业务实现 
 小结 
 练习题 
第6章 GPRS网络结构 
 6.1 概述 
 6.2 GPRS网络结构 
  6.2.1 GPRS网络结构与网元功能 
  6.2.2 GPRS网络中其他数据单元 
 6.3 GPRS网络接口 
  6.3.1 GPRS网络新增接口 
  6.3.2 GPRS接口功能和协议栈 
 6.4 GPRS骨干网 
 小结 
 练习题 
第7章 GPRS协议结构 
第8章 GPRS网络中主要工作过程
第9章 GPRS应用
0章 EDGE
1章 WCDMA移动通信系统 
2章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 
3章 3G无线系统的高速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秘境深处:古老智慧与现代迷踪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探讨技术革新、信号编码抑或网络架构的学术专著,而是将读者带入一个截然不同的时空,一个隐藏在历史烟尘与人文关怀中的隐秘世界。我们将卸下冰冷的科技外壳,深入探寻那些在数字浪潮之下,仍旧熠熠生辉的古老智慧,以及它们如何在现代社会留下的痕迹,构筑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迷踪画卷。 第一章:被遗忘的连接——书写之外的讯息传递 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如何跨越时空的阻隔,传递情感与信息?本章将聚焦于那些超越书本的早期沟通方式。我们会审视那些刻画在洞穴壁上的图腾,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先民的记忆、信仰与生活经验的符号系统。这些早期“信息编码”的逻辑与现代的二进制代码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遥远的共鸣?我们将探讨非洲鼓点中蕴含的复杂节奏与信息传递的关联,这些以声音为载体的“远距离通信”为何能跨越广袤的地域,成为部落之间交流的生命线。 还会深入研究古老文明中,信使、飞鸽传书、烽火狼烟等非物质的传递媒介。这些方式的效率、可靠性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组织与信任机制,都值得我们细致解读。例如,罗马帝国的驿站系统,其高效的信件传递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帝国统治?飞鸽传书的训练与使用,又展现了古人对动物行为的深刻理解。烽火狼烟,这种以视觉信号为基础的预警系统,其传递信息的简洁与紧急性,在历史上扮演了何种关键角色?本章旨在揭示,在技术尚未发达的年代,人类的智慧如何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连接”方式,这些方式虽与数字通信的原理迥异,却同样体现了人类渴望连接、传递与共享的本质需求。 第二章:无声的语言——肢体、气味与潜意识的沟通 当我们谈论沟通,往往聚焦于声音与文字。然而,人类的沟通远不止于此。本章将目光转向那些更为原始、更为深邃的沟通维度——肢体语言、气味信号,以及潜意识的传递。我们会分析不同文化中肢体语言的微妙差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次握手,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被解读,又可能引发怎样的误解。例如,东方文化中的含蓄内敛与西方文化中的直接开放,在肢体表达上有何显著不同?鞠躬的深度,手势的幅度,眼神的交流,都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信息。 我们将深入探讨气味在沟通中的潜在作用。从原始社会动物通过气味划分领地、识别同类,到现代社会香水、体味等如何影响人际关系,气味作为一种无声的信号,悄然地影响着我们的感知与判断。我们会研究人类自身散发出的费洛蒙,以及它们在吸引、排斥等非言语互动中可能扮演的角色。这种“化学语言”是否是某种被我们忽略的沟通渠道?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潜意识的沟通。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并非总是清晰有意识地传递信息。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态度甚至内心深处的想法,会通过一些不易察觉的信号流露出来。我们将探讨“非暴力沟通”等理念背后的洞察,理解非语言线索如何揭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通过对这些“无声的语言”的解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际互动的复杂性,以及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情感流动。 第三章:集体记忆的编织——仪式、传说与集体意识的构建 人类并非孤立的个体,我们生活在由共同经历、文化传承和集体意识构筑的社会网络之中。本章将探讨那些非技术性的“连接”方式,它们如何将个体汇聚成群体,构建出强大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我们会审视各种形式的仪式,从宗教庆典到节日习俗,从婚礼的喜悦到葬礼的哀思。这些仪式是如何通过重复性的行为、象征性的符号和共同的情感体验,强化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并将重要的价值观、历史事件传递给下一代? 我们将深入研究口头传说的力量。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时代,故事、神话、史诗是承载历史、传播道德、解释世界的重要载体。这些口头叙事如何被一代代人传承,它们在形塑集体记忆、维系文化认同方面扮演了何种角色?我们会分析一些经典的神话传说,理解它们为何能跨越时代,流传至今,并成为特定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还会探讨集体意识的形成机制。是什么让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在某个时刻产生共同的情感共鸣,并愿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行动?我们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从众心理、群体极化、社会认同等现象,理解群体动力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与认知。通过对这些“集体记忆的编织”的探索,我们能够理解文化是如何传承的,以及个体如何在这种宏大的叙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到归属感。 第四章:时间的河流与空间的节点——地理、自然与人类的深层连接 本书并非孤立地讨论人类的交流,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宇宙背景之下。本章将考察地理环境、自然规律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沟通方式与社会结构,以及这些联系如何成为我们“连接”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会探讨地理位置对早期文明发展的影响。高山、河流、海洋,这些自然屏障既是阻碍,也是天然的防御。它们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并间接影响了他们的沟通习惯?例如,岛屿居民的交流方式与大陆居民有何不同? 我们将审视自然节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出日落、四季更替、月圆月缺,这些自然的周期性变化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更深刻地渗透到人类的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和时间观念之中。古人如何通过观察星象、预测天气来安排生产生活?这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在现代社会是否仍有借鉴意义?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空间节点”的概念。古代的集市、驿站、寺庙,现代的交通枢纽、信息中心,这些物理上的节点如何成为人群汇聚、信息交换、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它们在连接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通过对“时间的河流与空间的节点”的观察,我们能够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如何塑造了我们沟通与互动的本质。 第五章:现代回响——古老智慧在数字时代的迷踪 尽管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但那些古老智慧的“连接”方式,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更加隐秘、更加多样的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章将是对前文的总结与升华,探讨古老智慧如何在现代语境下获得新生。我们会审视那些看似简单的社交媒体互动,例如表情包、网络俚语、梗文化,它们是否是对古老符号化语言的某种现代演绎?一个emoji表情,能否跨越语言障碍,传递复杂的情感? 我们将分析一些现代流行文化现象,例如复古潮流、怀旧情绪、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这些现象是否是对一种更深层、更本质的“连接”的渴望?人们为何会钟情于那些看似“过时”的物品、习俗,并从中寻找慰藉与认同? 本章还会探讨“慢生活”、“正念”等理念的兴起。这是否是对数字时代高强度、碎片化信息输入的某种反思与平衡?人们是否在追寻一种更少干扰、更注重当下、更强调人际深度连接的生活方式? 最后,我们将对“连接”的本质进行一次哲学性的思考。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信息如何传递,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始终在于理解、共鸣与归属。本书所探讨的古老智慧与现代迷踪,正是为了揭示,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对内在情感的挖掘、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尊重,找到那条通往真正“连接”的道路。这本书,旨在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探索之旅,重新发现那些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关于“连接”的永恒秘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术语的规范性和可读性方面也存在一些小问题,这对于需要精准理解概念的读者来说是需要注意的。我注意到,在不同的章节中,同一物理概念有时会使用略有差异的表述,比如“上行链路”和“反向链路”,虽然意思相近,但在专业语境下,这种不一致性会造成阅读时的停顿和疑惑。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的系统级参数定义不够明确,比如,当讨论到系统容量时,它是基于理论最大值计算的,还是考虑了实际的频率复用因子和用户分布情况?这些背景假设如果能在首次提出时就明确界定,将避免后续理解上的偏差。此外,排版上的问题也影响了阅读体验,有些重要的公式块没有独立成段,而是紧密地嵌在正文中,使得那些需要重点关注的数学表达式很容易被大段文字淹没。我需要反复地用尺子或手指去定位关键的符号和下标,这无疑打断了思路的连贯性。对于一本面向工程和研究的专业书籍,细节的严谨性和版面的清晰度是构建读者信心的基石,希望在再版时能对这些细微但影响重大的地方进行优化。

评分

让我感到非常困惑的是这本书对不同代际通信技术(如 2G、3G 到 4G)的覆盖侧重问题。虽然书名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我在阅读中发现,大量的篇幅似乎都集中在对 CDMA 和 TD-SCDMA 等技术细节的冗长描述上。这些技术在今天的移动通信领域已经逐渐边缘化,虽然了解其历史演进很有意义,但对于希望掌握当前主流 LTE 和 5G 核心技术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沉重”。我更期待看到对 OFDMA/SC-FDMA 架构在实际部署中的优化策略,以及 Massive MIMO 和波束赋形技术如何突破频谱效率瓶颈的详细分析。如果能将篇幅进行合理的倾斜,增加对最新的技术标准和实际网络部署中遇到的挑战的探讨,这本书的“时效性”会大大增强。现在读起来,像是在一本详细描述经典文学巨著的书中,花了大笔墨去分析一个已经停产的古代机械装置,而对眼前最新、最流行的科技产品着墨甚少。我不是说历史不重要,而是希望在面对如此快速迭代的行业时,书籍的重点能够更紧密地贴合当前的技术前沿和产业热点。

评分

这本《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书实在是让人又爱又恨,它简直就是一本“武功秘籍”,但里面的招式实在是太深奥了。我一个刚入门的小白,捧着它就像拿着一本天书,那些什么蜂窝网络架构、信道编码、多址接入技术,每一个名词都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杵在我面前。一开始我充满热情,想搞清楚手机信号是怎么穿越城市的高楼大厦,又是如何在高速移动中保持连接不掉线的。书里的图表倒是画得很专业,什么功率谱密度、误码率曲线,看着唬人,但真要我把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背后的物理原理串联起来,简直是烧脑到头疼。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的时分复用和频分复用的区别,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感觉脑子里的神经元都在打架。这本书的深度毋庸置疑,对于那些已经有扎实通信理论基础的工程师来说,可能是一部宝典,能帮助他们优化算法,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疑难杂症。但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我连山脚下的路都走不明白,更别提攀登顶峰了。我更希望有一些更形象的比喻,或者更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而不是直接抛出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推导。读完第一章,我唯一记住的就是,现在的手机信号比老式模拟信号稳定多了,至于为什么稳定,我就不太清楚了。总的来说,门槛太高,劝退了不少像我一样的初学者。

评分

说实话,我期望从这本书里看到更多关于未来趋势和实际应用案例的深入剖析,而不是被大量的理论公式淹没。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 5G 乃至未来的 6G 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颠覆性的变化,比如自动驾驶的实时通信保障,远程手术的超低延迟实现,或者物联网设备如何大规模接入网络。然而,书中似乎更侧重于对现有技术原理的梳理和数学证明,比如调制解调器的工作流程、干扰抑制的各种算法细节,这些内容虽然严谨,但对于一个关心“技术能做什么”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枯燥和滞后。我翻了好几页,都在找关于边缘计算(MEC)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具体部署的案例,或者人工智能如何优化资源调度的讨论,但收获甚微。感觉作者更像是一位专注于打磨引擎核心技术的机械师,对汽车的外观设计和市场推广兴趣不大。如果能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同时,增加一些对新业务场景的探讨,比如 VR/AR 对带宽和时延的新要求,并给出相应的系统设计考量,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吸引力会大大提升。现在读起来,感觉像在研究一台性能卓越但结构复杂的蒸汽机,知道它厉害,但不太清楚它能拉动什么样的现代货运。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抓狂,它更像是一份技术文档的汇编,而不是一本具有流畅阅读体验的教材。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跳跃,前一页还在讨论高斯噪声对信号的影响,下一页就突然转到了扩频技术的设计参数,中间缺乏一个平滑的过渡或者清晰的铺垫。我常常需要频繁地翻阅前面的章节,去寻找当前讨论的概念的定义,或者去回顾某个公式推导的前提条件。这种“信息碎片化”的阅读体验,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信道估计时,它直接引用了某个矩阵分解算法,但对于这个算法本身,书里只给出了参考文献,并没有进行足够的解释或可视化描述。对于非通信专业出身,但对技术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而言,这种处理方式是极其不友好的。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优秀的教师一样,循序渐进,先从宏观概念入手,再逐步深入到微观细节,并用清晰的结构图来梳理复杂的系统层次。现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假设读者已经拥有了所有必要的背景知识,可以直接进入最核心、最复杂的论证环节,这使得自学过程充满了挫败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