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产品的生态设计与管理
定价:80元
作者:(荷)史提文斯,李金惠,曾现来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11106957
字数:780000
页码:55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子信息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近20年来,以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信息技术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产品生产,不断追求新的变革,形成了一个以追求速度为核心的全球化生产网络。快速的技术变革和价格下降使得这些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大柢于产品材料实际使用的年限,从而进一步加速了电子废物的产生,造成其管理的巨大压力。同时,电子废物的无害化管理又为上游产品的生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电子产品的生态设计与管理将成为未来全球电子行业长期关注的焦点。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说,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磨时间”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拉力赛。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论证时非常审慎,似乎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掂量和打磨。其中关于“禁限用物质”的章节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列举了大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视而不见的化学品,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嵌入我们的电子设备中,又如何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构成巨大的环境负担。这种信息量的大爆炸,让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上网去搜索那些化学名称的背景知识,以求跟上作者的思维深度。它不是在简单地指责工业界,而是在提供一套分析工具,让你学会如何识别设计中的“环境陷阱”。对于那些希望从设计源头解决问题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宝典,因为它提供了结构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临时的、修补式的补救措施。读完这部分,你对“绿色标签”的好感度都会大大降低,因为你知道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少更深层次的妥协与妥协。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带着一种老派教科书的严谨感,让人一拿到手里就觉得它分量不轻,绝对是那种需要坐下来、泡杯茶才能啃得动的硬货。我本来是冲着“电子产品”这几个字来的,想着能看到一些关于最新手机、笔记本电脑那些酷炫新技术的讨论,结果发现,这本书的视角比我想象的要宏大得多,也更“硬核”。它压根就没打算跟你聊哪个芯片跑得更快,而是直指那些你平时根本意识不到的角落——比如一块电路板的生命周期,从矿山里被挖出来的那一刻起,到最终被拆解、回收的每一个环节。书中对材料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的论述,那种细致入微的程度,简直让人感觉自己像个工程师一样,在虚拟的车间里观察着每一个环节的效率与损耗。读到后面,我甚至开始对家里那台用了好几年的旧平板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愧疚感,明白它绝不仅仅是一个“坏了就扔”的消费品,背后牵扯着一整个复杂的、常常是隐形的生态系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强迫你跳出“使用”的舒适区,进入到“制造”和“终结”的现实困境中去思考。
评分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技术现实”与“伦理责任”的桥梁。它不贩卖焦虑,但它提供了一种清醒的认知:我们对便利性的追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着地球的承载力。作者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尤其是在电子产品领域如何真正实现高价值回收(不仅仅是低价值的熔炼),展现了极高的前瞻性。他们似乎在暗示,当前许多“回收计划”的宣传,在经济可行性和技术难度面前,仍然显得过于乐观。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非常值得称赞。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提供一剂快速治愈的“良方”,而是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准确地诊断了病灶的复杂性,并耐心地解释了每一种治疗方案的副作用和长期效果。读完之后,你对“可持续发展”这个词汇的理解,会变得更加立体和脚踏实地,少了一些口号式的激情,多了一些工程学的务实。
评分从装帧上看,这本书的封面字体和配色确实有些“老派”,初看之下,可能会被淹没在其他更光鲜亮丽的商业管理类书籍中。然而,正是这种低调和专注,反而凸显了其内容的重量级。它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一个极其复杂的跨学科议题——电子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了结构化的梳理。书中对“产品服务化”(Product-as-a-Service)这种商业模式的分析尤其精彩,它揭示了如何通过改变所有权结构,来激励制造商设计出更耐用、更易于维护的产品。这种商业策略与生态目标的高度统一,是整本书中最具启发性的部分之一。它告诉你,真正的改变可能不是依赖于更先进的技术,而是依赖于更聪明的商业契约和社会共识。这本书读起来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但它所给予读者的知识深度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绝对是物超所值的。它不是一本能让你快速学会新技能的书,而是一本能让你彻底改变看待世界方式的“思维工具箱”。
评分翻开内页,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字体和排版都非常规整,没有太多花哨的图表来分散注意力,更多的是扎实的文字叙述和严谨的逻辑推导。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摇篮到坟墓”这种传统生命周期评估(LCA)模型的局限性分析。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拆解既有的理论框架,然后用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去重构它。举个例子,书中对“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探讨,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软件更新或维修指南层面,而是深入到了设计哲学的高度,讨论如何通过模块化设计,让用户在不破坏整体结构的前提下,替换掉易损或过时的部件。这种思维的转变——从“设计一个产品”到“设计一个可持续的系统”——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对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那些复杂的术语需要反复阅读,但一旦抓住核心概念,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理解现代工业社会运作模式的一扇后门,原来我们身边的“电子垃圾”并非意外,而是特定设计选择的必然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