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通信(第2版)
定价:56.00元
售价:38.1元,便宜17.9元,折扣68
作者:郝建军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635221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数字微波通信对人类社会的通信建设起到过重要作用,曾一度与光纤、卫星一起被并称为现代通信传输的三大支柱。虽然近年来光纤通信成为干线传输的主要手段对数字微波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数字微波作为一种无线传输方式,在灵活性、抗灾性和移动性等方面仍然具有光纤传输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本书以数字通信技术为主线,对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复用及复接原理、数字传输系统、同步系统、多址技术及蜂窝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特别介绍了一些数字通信技术新的应用。
内容提要
本书以数字通信技术为主线,对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复用及复接原理、数字传输系统、同步系统、多址技术及蜂窝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注意结合实际的数字通信系统,并特别介绍了一些数字通信技术新的应用;既适应了当前通信领域发展的现状,又反映了这一领域发展的*进展。
本书系统性强,除必要的数学推导外,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阐述,注重数字通信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吸收新的技术成果,各章均有习题及计算机仿真练习。
本书阐述简练,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适用面较宽,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专业和相近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 本书讨论的数字通信的主要问题
习题
第2章 信源编码
2.1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2.2 语音编码技术
2.3 图像编码技术
习题
第3章 信道
3.1 常见信道例举
3.2 信道的数学模型
3.3 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4 信道中的加性噪声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5 信道容量
习题
第4章 数字复接技术
4.1 数字信号的复接
4.2 时分多路复用原理和典型终端设备
4.3 同步数字系列
习题
第5章 数字传输技术
5.1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功率谱密度
5.2 加性白高斯噪声(AWGN)信道下数字基带系统
5.3 通过限带信道的数字基带系统
5.4 部分响应系统
5.5 时域均衡
5.6 扰码与解扰
5.7 回波抵消的原理
5.8 数字调制的基本方法
5.9 几种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5.10 应用举例
习题
第6章 加性白高斯噪声下的数字佳接收
6.1 匹配滤波器
6.2 数字信号的信号空间表示
6.3 确知信号的佳接收
6.4 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数字基带信号的接收性能
6.5 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二进制数字调制信号的接收性能
6.6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性能分析
习题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7.1 概述
7.2 几种常用的简单分组编码
7.3 线性分组码
7.4 循环码
7.5 卷积码
7.6 网格编码调制
7.7 Turbo码
7.8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
习题
第8章 同步技术
8.1 概述
8.2 载波同步技术
8.3 位同步技术
8.4 群同步
8.5 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习题
第9章 多址技术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9.1 多址接入技术
9.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中的多址接入技术
9.3 卫星通信系统及其中的多址接入技术
习题
0章 无线数字通信技术
10.1 扩频通信技术
10.2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10.3 多天线通信技术
10.4 协同通信技术
10.5 感知无线电技术
10.6 自适应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个人对教材的“索引和交叉引用”功能非常看重,因为在研究一个特定问题时,经常需要回溯和关联不同章节的内容。这本教材在这方面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当我阅读到第三章关于功率谱密度的地方,如果我对傅里叶变换的性质有疑问,书中的脚注或旁注会非常精确地指向第二章的相关段落,甚至会用一个简短的侧边栏提示你“请回顾3.2节中关于随机过程的定义”。这种无缝衔接的学习体验,极大地减少了我在不同书籍或笔记之间来回翻找的痛苦。它构建了一个高度自洽的知识网络,让你感觉自己手里的这本书就是一个完整的、互相支撑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知识点的简单堆砌。
评分这套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厚重而扎实的纸张触感,拿到手里就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知识力量。我特别喜欢它在一些关键公式推导旁边的留白设计,让读者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能有片刻喘息,同时又不会觉得信息过于拥挤。记得有一次,我对着一个复杂的编码原理感到头疼,翻到后面的附录部分,看到那些清晰的图表和色彩搭配,突然间就豁然开朗了。作者在图示的选择上非常用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为了省事直接套用最基础的黑白线条图,这里的插图更像是精心绘制的艺术品,即便是那些看似枯燥的频谱图,也通过巧妙的渐变和标注,让人能迅速抓住重点。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而是在欣赏一本关于信息如何穿越介质的精美画册,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持续性。
评分最令我称道的是它对“新旧技术融合”的处理方式。通信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教材往往只专注于介绍最新技术,从而忽略了对经典理论的深入挖掘,或者反过来,过于沉溺于老旧的技术标准。但这本书却找到了一种绝佳的平衡点。它在讲解现代 OFDM 技术的原理时,没有回避早期的频分复用(FDM)和时分复用(TDM)的局限性,而是通过对比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多载波调制的优势。这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顾过去”的叙事角度,不仅让读者理解了为什么新技术是必然的产物,也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信息论和信号处理这些底层基石的恒久价值。它教会我的不只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演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些措手不及,但深入阅读后才体会到它的独到之处。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总是板着脸孔,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带着一种老派学者的严谨和对学科的热爱,娓娓道来。在解释一些基础概念时,作者会适当地引入一些历史背景或类比,比如用“传递信息就像在嘈杂的集市里喊话”来比喻信噪比的重要性,这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知识的距离。不过,这种风格也意味着它不会对读者抱有太高的预设知识水平,所以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工程师来说,可能需要耐心略过一些开头的铺垫。但正是这种详尽的铺垫,保证了即便是跨专业来学习的人,也能稳扎稳打地跟上节奏,不至于因为某个基础概念的缺失而掉队。
评分对于我这种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项目案例分析”部分简直是救命稻草。我之前自学的时候,总感觉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鸿沟,学了很多公式,却不知道它们在真实的通信系统里究竟是怎么跑起来的。这本书里收录的几个典型案例,比如某种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模型建立,讲解得细致入微,步骤清晰得仿佛作者手把手在教你操作。最让我佩服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介绍,而是深入到了参数选择的考量上,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个场景下应该选择M进制而非N进制的调制方式,背后的权衡利弊分析得非常透彻。读完这几个案例,我感觉自己对“设计”和“优化”这两个词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而是真正有了动手解决问题的底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