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家与家庭的互构——河北翟城村调查
定价:25.00元
作者:潘鸿雁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2080767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本书对中外学者关于家庭内部的研究成果做了程度的考查,对定州地区农民工外出而形成的非常规核心家庭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经验研究,以充实的材料揭示了非常规核心家庭在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各方面发生的复杂变化,并从制度变迁与家庭结构变化的互构关系作出了理论概括,全书思路清晰,行文规范,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表现了明显的学术探讨性和程度的创新性。
我很高兴,作者将我们提出的社会互构论引入家庭社会学研究领域,把它作为自己著作的主要视角,提出国家与家庭的互构共变。应用新视角研究新问题,这不能不使著作具有新意。对于家庭社会学来说,这是一种理论的探索和提升,也是一种现实内容的延展和丰富;对于社会互构论来说,则是一种实证的检验和应用的拓展。在这种意义上,作者也对社会互构论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作品选题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中外学者关于家庭内部的研究成果做了程度的考查,对定州地区农民工外出而形成的非常规核心家庭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经验研究,以充实的材料揭示了非常规核心家庭在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各方面发生的复杂变化,并从制度变迁与家庭结构变化的互构关系作出了理论概括,全文思路清晰,行文规范,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表现了明显的学术探讨性和程度的创新性,是一篇比较的作品。
——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农民家庭稳定与否,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关键,更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关键。本书作者以社会转型加速期定州翟城村非常规核心家庭为研究对象,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从社会互构论的观察和研究视角,对户籍制度的变迁与外出打工家庭策略相互作用下的农村非常规核心家庭关系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解释。
本书是研究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家庭关系变迁的探索性作品。书中对中国农村户籍制度演变的历史过程、农民外出打工引起的家庭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复杂变化、国家与家庭在社会变迁中的互构进程等问题都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和论述。这些对于探讨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建构适应于外出打工策略的家庭关系、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等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目录
章 导论
节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的设定:
第二章 家庭结构的变迁:非常规核心家庭
节 社会转型加速期定州农村社会的变迁
第二节 定州农民外出:“走向现代性”的家庭决策与实践
第三节 非常规核心家庭的结构
第三章 非常规核心家庭内部关系的调适
节 夫妻关系
第二节 亲子关系
第四章 非常规核心家庭外部关系的建构
节 互助互利的亲属关系
第二节 互惠互利的邻里关系
第三节 差序格局的现代内涵
第五章 理论总结与对策思考
节 制度的回应
第二节 制度变迁与家庭策略:国家与家庭的互构
第三节 重建社区支持的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若干个案调查
后记
作者介绍
潘鸿雁,1972年生于新疆石河子150团,1991年考入新疆大学外语系,1997年考入新疆大学马列部,200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师从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方向为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2006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 自1995年以来,先后在新疆大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论述逻辑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作者在构建分析框架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和缜密的思维过程。我注意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或进行描述性的陈述,而是构建了一套精妙的、层层递进的理论模型,用以剖析特定社会结构内部的复杂张力与互动关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键的论断和引用的经典理论,思考它们是如何被巧妙地嫁接到具体的田野案例中,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依存的现象时,作者总能提供一种令人茅塞顿开的解释路径,避免了二元对立的陷阱。这种行文风格,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才能跟上作者思想的跳跃和深挖,但一旦跟上,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极其过瘾的,充分体现了深厚学术功底的沉淀。
评分这本书对社会变迁脉络的梳理,展现出了一种跨越时间维度的历史纵深感。它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特定时点的社会快照,而是将研究对象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流变之中进行考察。我从中看到了传统社会结构如何在新旧力量的拉扯下艰难转型,以及这种转型如何在微观的个体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作者对于历史资料的驾驭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早期的地方志记载,还是近期的口述史料,都被巧妙地整合进主体论述中,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矩阵。这种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证的结合,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大大提升,它不再仅仅是对一个村庄的记录,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社会深层结构变迁的独特窗口。读完之后,我对理解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厚重的质感,单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和研究上的用心。封面上的字体排布和色彩搭配,透露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让人联想到那些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文献梳理。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纸张的选择,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资料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成果的尊重。每一次翻阅,都能从触觉和视觉上获得愉悦,这种体验在当下的出版物中已属难得。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研究内容与高品质的物理呈现结合起来,使得这部作品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那种内敛而高级的设计语言,似乎也在无声地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深刻与扎实,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整体而言,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它就展现出一种不凡的品质。
评分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风格可谓是教科书级别的学术规范与个体叙事张力的完美融合。它在保持高度专业性和术语准确性的同时,并没有将读者完全拒之门外。作者在关键的地方,会巧妙地穿插一些情景化的描述或具有画面感的片段,这些“留白”不仅活跃了严肃的论述,更重要的是,它们充当了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我尤其欣赏那些在分析某一社会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它既不煽情,也不刻意拔高,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让事实本身的力量去说话。这种成熟的叙事技巧,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社会学分析,变得引人入胜,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用最精准的语言,为你缓缓揭开一个复杂世界的运作密码,读起来让人感到既有知识的充实感,又有故事的吸引力。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初印象,那就是“踏实”。它不像一些研究那样,热衷于抛出新奇的宏大叙事,而是脚踏实地,从最微小的社会单元——村落——入手,用最细致的观察去描摹现实的肌理。那种对田野调查精髓的把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现场,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捕捉那些在书面材料中永远无法体现的细微差异和潜规则。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复杂性被细腻地捕捉下来。这种由下至上的研究方法,使得结论具有极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它拒绝了空泛的理论推演,而是将理论建立在坚实的经验基础之上。读完前几章,我就明白了,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放下预设的偏见,跟随作者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构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