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建设“幸福广东”干部读本
:29.50元
售价:20.1元,便宜9.4元,折扣68
作者:梁栓全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218070667
字数:
页码:14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2011年,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新纪元。建设幸福广东,一个深谋远虑的决定,让南粤大地上的所有人欢欣鼓舞,热血沸腾;建设幸福广东,一个满载希望的行动,让广东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n 人们也许正在憧憬,幸福广东到底什么样?人们也许正在猜想,幸福广东离我们有多远?人们也许正在思考,如何建设幸福广东?于是,编写一本系统介绍建设幸福广东的通俗读物,为人们解惑释疑,就显得尤为迫切。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有所不同,但对于党委来说,幸福就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具体事。建设幸福广东也是与时俱进的过程,幸福是永远没有穷尽的,变化的只是标准。加快转型升级是关键,建设幸福广东匹夫也有责。n 《建设“幸福广东”干部读本》介绍了为什么要建设幸福广东、建设怎样的幸福广东、如何建设幸福广东、建立怎样的“幸福”考评机制等内容。
“交通”n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道路建设里程成倍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广东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却越来越严重,行路难、乘车难已成为群众反映大的社会热点。广东的交通堵塞究竟有多严重?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止》的统计,广州、深圳两地的上班时间花费均超过了40分钟,其中广州48分钟、深圳46分钟,分别位居全国50个测算城市的第2、4位。除一线城市外,像东莞、肇庆、江门等二线城市也出现交通拥堵。有车一族抱怨踩刹车踩到脚发麻,坐公共交通出行的市民更是对数小时做“夹心饼干”的滋味苦不堪言。人们选择汽车的初始动机主要是为了出行快捷和节省时间,然而由于交通堵塞所造成出行的低效率,往往使得人们的愿望与实际结果产生较大的差异。交通堵塞容易让人产生焦虑。
这本书的开篇便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笔触,迅速将读者的思绪拉入一个宏大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背景之中。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宏观的政策蓝图,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具体实践路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地域,那些关于发展目标、民生福祉的论述,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群像画卷。尤其欣赏它在论述社会治理现代化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务实态度,没有空泛的口号,而是聚焦于基层一线的痛点和难点,并提出了许多颇具建设性的操作思路。这种将理想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知识的读者,也能快速把握其核心精神,并从中汲取到积极向上的力量。整体而言,这本书的文字力量是毋庸置疑的,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之间的坚实桥梁,让人读后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与期待,也更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建设者所应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同时,又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亲切感。阅读它的时候,我经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主要归功于它对一些复杂概念的拆解能力。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宏大的战略意图,使得那些原本听起来高高在上的理念,变得具体可感,甚至能让人联想到自己身边正在发生的变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人文关怀”与“硬核工程”如何融合的探讨。它没有陷入“唯GDP论”的窠臼,而是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在提升整体幸福指数中的不可替代性。这种对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着墨,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更加丰满和立体。对于希望从基层角度理解政策执行难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它让我们看到了宏观决策者在努力将蓝图付诸实践时,所必须经历的细致考量与反复权衡。
评分如果从结构分析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堪称精妙,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它首先确立了宏大的愿景和指导思想,随后如同剥洋葱般,层层深入到具体的产业升级、环境治理、教育均衡等关键领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论述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洞察力。例如,它清晰地勾勒出教育资源优化如何反哺人才结构升级,进而推动产业高端化的内在逻辑链条。这种系统性的论述,避免了以往某些读物中常见的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此外,书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引用也十分精准,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作为对照组,用来凸显当前改革路径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它所揭示的内在规律是否也适用于我所处的其他领域,这种引发深度思考的特性,是衡量一本优秀读物的重要标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刻板说教,反而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多层次的对话。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的,是其中对“幸福”这一核心概念的多元化解读。它并没有将幸福狭隘地等同于经济数据的增长,而是将其拓展到了社会公平、生态宜居、文化自信等多个维度。作者在阐述各个子系统改革的逻辑时,非常注重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紧迫性之间的平衡。我注意到,某些章节在阐述复杂改革举措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引证非常巧妙,既能保证内容的深度,又不至于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特别是对于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一部分的分析,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案例支撑,那些成功经验和曲折教训的对比,让人对政策制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区域发展问题时所应具备的立体化、系统化的思维框架,远超出了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碎片化信息。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提供了一套非常清晰的“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结合体。它不仅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应该以何种心态去做”。在探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部分,我深感其对细节的关注。如何确保政策的精准滴灌,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馈和纠错机制,这些实践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书中都有涉及,并且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种对执行层面的深入关注,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高,它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鼓舞人心,更是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阅读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与责任感交织的情绪,它激励着读者去拥抱变革,积极参与到这场深刻的社会建设浪潮中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将书中的理念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