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定价:100.00元
售价:68.0元,便宜32.0元,折扣68
作者:张星星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154030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2012年是邓南方谈话20周年,也是召开之年。这一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以“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研究和总结了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汇集了入选年会的论文,阅后可使读者加深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认识,更好地领悟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本书由张星星主编。
2012年是邓南方谈话20周年,也是召开之年。这一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以“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研究和总结了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汇集了入选年会的论文,阅后可使读者加深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认识,更好地领悟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本书由张星星主编。
基本路线的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在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搞好国史研究——在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几个问题——在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报告在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上的总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对毛探索新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再认识邓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与论邓“争沦”和“不争论”主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与发展论党的历史经验与党的基本路线建国以来党的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积极探索胡乔木晚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的创设与发展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制定与修改中国党的道德文化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石初探十二大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清理“三种人”的前前后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和展望“一国两制”理论发展与实践推进的基本脉络和经验香港特区“刚果(金)案”与全国常委会第四次解释《香港基本法》研究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历程与意义开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历史进程集权与分权——工业化初期的新中国财政格局演进初探1956年国务院体制会议述论邓与《工业七十条》的制订和试行评价三线建设的三个新视角坚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初始创业时期攀枝花发展模式的历史选择和现实启示试述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以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史为中心的考察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从重建设到重效益:改革开放初期水利工作重心的转变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转型发展的思想理论演进与十年实施进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效应及趋势沦党的基本路线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功能性价值党的基本路线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贡献——以科学认识和维护毛思想的指导地位为视角1956年新闻改革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事业的探索通俗读物与新中国文化建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邓文选》第三卷:一面高扬的爱国主义旗帜中国民生科技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新时期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新世纪以来国史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进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怎么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历史考察建国初期的“察北鼠疫”应对及其启示1957~1966年河北省城市社会救助问题论析劳模表彰与建国初期的社会风气改革以来农户的兼业化发展及其原因分析邓的近海防御战略思想及其历史启迪中苏同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日政策中俄关系中的成就、制约因素与发展前景论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的三次定位及其形成原因东巴危机与中美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海争端中的美国因素中国对柬埔寨经济技术援助的历史探析(1956~1970)《中法建交公报》形成考释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的思想编后记
张星星,教授,1955年4月出生,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党。1979年7月毕业于装甲兵学院政工干部培训班;1987年7月毕业于国防大学中史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史系,获法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在中央党校第39期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习。历任副政治指导员、宣传干事,装甲兵学院第二政治教研室教员,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教员,陆军某步兵师副政治委员,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副主任(正师职)、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中史党建教研室主任,2005年5月任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史系主任。1979年荣立三等功一次,2001年被评为国防大学党务工作者,2004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005年批准享受军队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曾任中国中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会员兼军队政治工作分会秘书长,现任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史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这本书的装帧虽然朴实,但其内涵的丰富性绝对超出了我的初步预期。我尤其关注那些专注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与演变的文章。这个提法,可以说是理解过去几十年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金钥匙”,但它的内涵一直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微妙地调整和深化。我希望看到,与会的专家学者们是如何界定“初级阶段”的标志和特征的,他们是否对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进行了新的定位。读这类论文集,最怕的就是看到重复和相互印证的空泛之词,我期待的是那些带有鲜明个人印记和独到见解的批判性思考。例如,有没有学者尝试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特定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和普遍性?或者,有没有人对“阶段论”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上的解构?这种带有挑战性的学术姿态,才是推动历史研究不断前进的动力。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对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产生新的疑惑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很抓人眼球,那种浓厚的历史感和现代感的结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分量。我是在一个不太起眼的学术书店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只是被这个厚重的装帧吸引,翻开扉页才发现这竟然是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的论文集。坦白说,我对“当代中国”的研究一直保持着一种敬畏又好奇的态度,毕竟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和快速变化性,让任何试图梳理和总结的尝试都显得意义非凡。我特别期待看到不同学者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核心概念是如何进行微观剖析和宏观论述的。毕竟,这个阶段的提法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理论张力和现实困境的平衡艺术。我希望能读到一些新鲜的史料解读,而不是陈旧的教科书式论断。比如,对于改革开放初期那些关键的决策过程,不同学派的学者们会拿出哪些新的视角和论据来支撑他们的观点,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看点。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预示着内容之详实,相信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足够扎实的学术对话平台,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评分从书籍的整体气质来看,它透露出一种高度的学术自律性,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专业性。这种对学术纯粹性的坚持,尤其在探讨宏大叙事时显得尤为可贵。我个人对那些深入到具体历史事件微观分析的文章抱有浓厚兴趣,比如对某个关键年份的政策辩论进行复盘,或者对某个特定区域发展模式进行个案剖析。这些“小切口”往往能折射出“大历史”的内在逻辑。我期待看到,在“历史发展”与“基本路线”的交汇点上,是否有一些关于理论指导实践的成功或失败经验的总结,并且这些总结是基于扎实的文献和跨学科的视角。阅读这样一本集合了顶尖智慧的论文集,就像是旁听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沙龙,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兵器(理论工具)和铠甲(研究成果)上场辩论。它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但回报一定是丰厚的,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制度选择背后的深层逻辑与持续挑战。
评分拿起这本书的瞬间,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所震撼。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通俗读物,而是真正面向专业研究者的深度文本。我粗略翻阅了目录,发现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似乎采取了一种非常细致的时间切片方法,从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一直追溯到近期的社会变迁。这种严谨的结构布局,让人对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抱有极高的信心。更吸引我的是,它似乎并未回避那些敏感或充满争议的议题,而是将它们置于严密的学术框架下进行探讨。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研究,就是敢于直面历史的棱角和矛盾。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政策制定背后权力动态和思想碰撞的深度分析,那它无疑就超越了一般的学术会议记录,成为了一份具有时代印记的文献档案。我打算找个安静的周末,泡上一壶好茶,从头到尾认真研读几篇核心论文,特别是那些关于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之间张力的论述部分,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能够指导我个人思考的方向。
评分这本论文集散发出的那种沉甸甸的重量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次学术会议的成果展示,更像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界集体心跳的记录。我注意到,这次年会的关注点似乎非常聚焦于“发展”二字,但“发展”的内涵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是极其复杂的,它涵盖了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文化复兴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多个维度。我非常好奇,各位学者是如何将这庞杂的议题,巧妙地编织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宏大叙事框架内的。我猜测,书中一定有关于如何处理市场化改革与国家调控之间关系的长篇论述,这无疑是当前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如果能读到一些关于地方政府行为模式演变,以及其对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影响的实证研究,那简直是意外之喜。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张详尽的“路线图”,标记着中国在特定历史路口上所做的关键选择和付出的理论代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