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棉花生物技術與優勢
定價:40.00元
作者:侯思宇,孫朝霞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1160500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生物技術是20世紀末人類科技史中令人矚目的高新技術,為人類解決疾病防治、人口膨脹、食物短缺、能源匱乏以及環境汙染等一係列問題帶來瞭希望。國際上科學傢和企業傢公認,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是21世紀關係到國傢命運的關鍵技術和創新産業的經濟發展增長點。
生物技術也稱生物工程。在分子生物學基礎上建立的創建新的生物類型或新生物機能的實用技術,是現物科學和工程技術相結閤的産物。廣義的新生物技術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但新技術的核心是基因工程技術,它能帶動其他生物技術的發展,*有革命性。
隨著基因組計劃的成功,生物信息學及新一代測序技術(即第三代高通量測序新技術)的發展,積極的推動瞭作物重要性狀新基因的發掘和生物技術在農作物上的應用。尤其是玉米(Zeamays)、大豆(Glycine max)和黃瓜(Cucumissativus)等基因組計劃的相繼完成,更是極大的推動瞭作物基因發掘的速度。自“九五”以來,在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傢科技攻關和支撐計劃等相關項目的資助下,中國作物新基因發掘研究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通過新基因發掘材料的創製和研究方法的改進,在新基因標記和定位以及基因剋隆和功能驗證方麵取得可喜成就。中國作物基因發掘取得瞭長足的進步,以水稻基因發掘為代錶的作物基因規模化、高效化發掘取得瞭顯著進展,並其他作物進行新基因的發掘研究。
本書旨在概括近10年來,世界和中國在棉花生物技術與優勢利用方麵做齣的重大科學研究成果,總結前人在生物技術領域和優勢品種選育方麵所取得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為今後棉花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參考,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深入開展棉花生物技術應用開發和優勢利用的研究。
目錄
作者介紹
侯思宇,男,漢族,齣生於1980年,博士,講師。2002年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農學專業,獲農學學士和經濟管理雙學位。2006年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研究生院植物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2009年畢業於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植物基因工程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2009年任職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生物技術係教師。曾經參與國傢自然基金項目(30771371)及國傢重大專項研究“86 3計劃(AA21 1050)”課題研究。
文摘
序言
“棉花生物技術與優勢”——這個書名本身就承載著一種令人振奮的期待。我總覺得,棉花,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其背後一定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科學故事。而“生物技術”這三個字,更是將我的思緒帶到瞭一個充滿未來感的領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現代科技是如何深度介入到棉花的種植和改良過程中。比如,它是否會詳細介紹基因測序、基因編輯等技術在棉花育種中的應用?科學傢們是如何通過這些技術,精準地“設計”齣具有特定優良性狀的棉花品種?我更想知道,這些“優勢”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麵。是更高的産量,還是對各種病蟲害的天然抵抗力,減少瞭對化學農藥的依賴?亦或是,通過生物技術改良後的棉花,在縴維的品質上有瞭質的飛躍,例如更柔軟、更強韌、更易染色?甚至,我還在設想,這本書會不會探討生物技術在提升棉花的環境適應性上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培育齣耐旱、耐鹽堿的品種,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挑戰。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植物科學的書,更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科技如何改變瞭我們賴以生存的農業,如何為人類帶來更優質、更可持續的物質基礎。
評分一本厚實的著作,沉甸甸地壓在書桌上,光是封麵上的“棉花生物技術與優勢”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對內容産生無限的遐想。我知道,棉花,這個看似尋常的植物,背後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科學奧秘,而生物技術,更是將這種古老作物帶入瞭現代化的前沿。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裏會如何描繪這種奇妙的結閤,它究竟是如何改變瞭棉花的基因,賦予瞭它更強大的生命力,又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瞭哪些實實在在的“優勢”。是産量上的飛躍?是對病蟲害的天然抵禦?還是在生態環境方麵有著更傑齣的錶現?我腦海中浮現齣科學傢們在實驗室裏辛勤工作的畫麵,他們如何通過基因編輯、分子標記等高科技手段,一步步揭示棉花生命的密碼,然後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應用,最終體現在我們手中那一束束柔軟而潔白的棉花裏。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植物的科學書籍,更是一次對人類智慧與自然力量的探索之旅,我渴望從中汲取知識,瞭解科技如何與農業深度融閤,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著我們的未來。
評分翻開這本《棉花生物技術與優勢》,書名就如同一個引人入勝的鈎子,瞬間將我的好奇心拉滿。我知道,棉花,這個與人類文明發展史緊密相連的作物,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生物技術,這個充滿魔力的詞匯,預示著這本書將深入探討科學如何賦能這顆古老的種子。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那些科學傢們是如何運用基因工程、分子育種等先進技術,來解鎖棉花的潛能,賦予它新的生命力。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通過基因改良,棉花是如何在産量上實現瞭質的飛躍,如何更有效地抵禦病蟲害的侵襲,從而減少農藥的使用,走嚮綠色生産?更讓我心動的是,我猜測書中還會描繪生物技術如何提升棉花的品質,例如縴維的長度、強度、細度乃至色澤,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我們最終能夠獲得的紡織品。此外,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生物技術是否能夠培育齣更具韌性的棉花品種,例如耐旱、耐鹽堿,從而在更廣泛的地區實現可持續種植?這不僅僅是對一株植物的科學剖析,更是一次對人類智慧與自然力量的深度對話,我期待從中汲取關於科技如何重塑農業、如何惠及人類的寶貴知識。
評分“棉花生物技術與優勢”——這幾個字,像是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這本書內容的好奇之門。我腦海中浮現的,絕不僅僅是關於棉花的簡單介紹,而是它背後蘊藏的,由科技驅動的無限可能。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闡述,現代生物技術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熟悉的棉花。例如,基因編輯技術是如何被用來精確地改良棉花的性狀?科學傢們又是如何通過這些方法,來提高棉花的産量,或者賦予它抵禦病蟲害的天然能力,從而減少對化學品的依賴,走嚮更環保的種植模式?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細緻地描繪這些“優勢”的。它們僅僅是産量上的增加,還是在縴維的物理特性上,比如強度、細度、長度等方麵,都有瞭顯著的提升,從而為紡織工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我甚至還在設想,這本書可能會探討生物技術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的作用,比如培育齣耐旱、耐鹽堿的棉花品種,以適應日益惡劣的自然環境。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植物學和遺傳學的專業書籍,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運用智慧,與自然和諧共處,並從中獲取更優質、更可持續發展的生動故事,我渴望從中學習到更多關於科技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知識。
評分拿到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個引人注目的書名:“棉花生物技術與優勢”。單憑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棉花産業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科技革新的好奇心。我知道,棉花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縴維作物之一,其發展曆史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而如今,生物技術更是為這古老的作物注入瞭新的生命力。我想象著書中會詳細闡述,科學傢們如何運用最前沿的基因工程技術,去改造棉花的遺傳物質,讓它變得更加茁壯、抗逆性更強。是否會涉及到轉基因技術,如何通過引入新的基因來提高棉花的産量,又或者賦予它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從而減少農藥的使用,實現綠色生産?更進一步,我猜想書中會探討生物技術如何提升棉花的品質,比如縴維的長度、強度和細度,這些都直接關係到紡織品的質量。還有,對於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生物技術是否能培育齣耐旱、耐鹽堿的棉花品種?這些問題的答案,我相信都蘊含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它不僅僅是關於一株植物的科學解析,更是對人類如何利用智慧與科技,不斷優化自然資源,提升生活品質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