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末日之战 :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 [英] 马克斯·黑斯廷斯 闫晓峰

正版新书--末日之战 :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 [英] 马克斯·黑斯廷斯 闫晓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马克斯·黑斯廷斯 闫晓峰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德国战场
  • 1944-1945
  • 军事历史
  • 战争史
  • 马克斯·黑斯廷斯
  • 闫晓峰
  • 历史
  • 欧洲战争
  • 末日之战
  • 正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33632
商品编码:2969274413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末日之战 :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

定价:68.00元

作者: 马克斯·黑斯廷斯 闫晓峰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66336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踏足10多个国家,采访约170名幸存者,英国军事历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倾心之作!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二战结束前8个月的欧洲战事。

1944年9月,盟军相信希特勒的军队会被打败,希望战争能在圣诞节前结束。但是盟军在荷兰灾难性的空降行动、美军在德国边境与贺根森林的挫败,以及突出部战役中艰难的战况,打乱了预期计划。黑斯廷斯讲述了西线和东线两个战场的战事,并生动描绘了苏联红军进攻德国的场面。他搜集了主要参战人员的档案资料,采访了170名幸存者,让我们地了解到那些战役如何展开,以及这些战役对战争中的美国、英国、德国、苏联士兵与平民的影响。

黑斯廷斯提出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西方盟国为了让苏联承担主要作战任务而对其妥协吗?为何德国和苏联士兵比英美士兵的战斗力更强?尽管已胜券在握,为什么战争结束前*后几周对德国城市的轰炸仍在持续?和日本人相比,为什么血战到底的德国人是更加狂热的敌人……

本书还鲜活地描写了斯大林、丘吉尔、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重要人物。在这部令人兴奋且具有启示意义的著作中,20世纪全球*战争中至关重要几个月的全景跃然纸上。

目录


序 言

第1章 充满希望的时代

第2章 通往阿纳姆之桥

第3章 德国边疆

第4章 维斯杜拉河的苏联人

第5章 冬季

第6章 包围德国

第7章 贺根的

第8章 突出部:一部美国史诗

第9章 斯大林的进攻

第10章 血与冰:东普鲁士

第11章 大爆发:空战

第12章 莱茵河畔的行军

第13章 德军战俘

第14章 西方世界的崩溃

第15章 我们离开时,世界将会颤抖

第16章 痛苦的结局

作者介绍


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毕业于牛津大学学院,BBC电视台前记者,英国《每日电讯报》前主编,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著有《轰炸机司令部》(Bomber Command)《秘密战》(The Secret War)《涅墨西斯》(Nemesis)和《绝世年代》(Finest Years)等20余部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为二战题材。

文摘


序言



《铁血的黄昏:1944-1945年西线盟军的胜利与德意志的覆灭》 一部深入剖析二战末期西线战局的宏大叙事 本书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为惨烈、也最具决定性的阶段——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直至1945年柏林陷落前夕,西线德军浴血奋战的最后两年。它摒弃了以往侧重宏观战略的叙事模式,转而以一种近乎现场的视角,带领读者沉浸于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幕后的决策角力,以及前线士兵无可名状的恐惧与荣耀之中。 第一部分:诺曼底的绞肉机与法兰西的解放(1944年夏秋) 本书的开篇,便将焦点置于1944年6月6日那决定命运的“霸王行动”。我们不仅仅重述奥马哈海滩的血腥登陆,更细致地描绘了盟军在滩头阵地所遭遇的德军防御体系——从龙牙到混凝土工事,再到德军装甲师的快速反应(或迟缓)。 重点章节解析: “巴巴罗萨的阴影下的西线部署”: 深入分析希特勒固执己见,将精锐装甲部队集中于本土,而非充分利用“大西洋壁垒”的战略失误。探讨巴顿、蒙哥马利与隆美尔(及继任者)在战略规划上的根本分歧。 “眼镜蛇行动与法莱斯包围圈的残酷逻辑”: 诺曼底战役后期,盟军突破的血腥代价。我们揭示了盟军对被围德军的无差别空中轰炸,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困境和战场上人性的扭曲。法莱斯包围圈的形成,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数万德军的毁灭性打击,其惨烈程度在现代战争史上罕有匹敌。 “巴黎的解放与战线重构”: 描述戴高乐的政治诉求如何影响军事行动的节奏。巴黎解放的象征意义,以及盟军在向东推进中,因后勤补给线被无限拉长而暴露出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市场花园的野心与德军的“意外”喘息(1944年秋) 本书对“市场花园行动”的分析,着重于其“过于乐观”的战略构想与执行层面的失误。这并非简单的失败记录,而是对盟军高层战略傲慢的深刻反思。 关键叙事线索: “空中跳伞的致命错误”: 详细考证了盟军伞兵在低空部署中暴露的风险,以及在阿纳姆大桥面对德军党卫军装甲部队时的绝望抵抗。 “德军在侧翼的重组”: 描绘了冯·曼陀菲尔和“元首的亲卫队”在战争末期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他们如何在看似崩溃的边缘,利用地形和预备队,将一场预定的快速胜利拖入了泥潭。 第三部分:阿登反击战:最后的疯狂与无用的牺牲(1944年末至1945年初) 阿登反击战(突出部战役)是本书篇幅最重、情感最浓墨重彩的部分。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巴顿的快速调转方向,而是深入探究德军内部的士气、物资的匮乏,以及这次行动背后希特勒的病态执念。 “马尔梅迪的幽灵”: 细致还原了马尔梅迪大屠杀的经过,探讨了战俘待遇在战争末期道德防线的崩溃。 “雪地中的围猎”: 战役的后半程,盟军在恶劣天气中坚守阵地的韧性,与德军在油料耗尽后机械化部队被迫停滞的悲剧性对比。作者通过采访幸存老兵的日记,揭示了德军基层士兵对这次行动的普遍不信任感。 第四部分:莱茵河的防线与帝国的黄昏(1945年春) 随着盟军跨越莱茵河,德军的抵抗进入了瓦解的最后阶段。本书详尽记录了德军“焦土政策”在执行层面的混乱,以及维希和党卫军残余力量在城市保卫战中的极端抵抗。 “鲁尔口袋的围歼战”: 盟军如何通过钳形攻势,在极短时间内包围并歼灭了鲁尔工业区内数十万德军精锐,标志着德军有组织大规模抵抗能力的终结。 “城市废墟中的道德审判”: 描述了盟军在面对被极端化的希特勒青年团和人民冲锋队时的心理挣扎。战争从战略对抗转向了对人性底线的不断试探。 “柏林阴影下的终局”: 尽管本书主要聚焦于西线,但我们描绘了盟军如何观察并应对东线苏军的推进。盟军在易北河畔的“会师”,与其说是胜利的顶点,不如说是对战后欧洲格局的无奈接受。 结语:战后碎片的重建与记忆的负担 全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西线战争留下的复杂遗产:盟军的占领政策、对战争罪行的审判,以及德意志民族在“零点”之后对历史的集体性遗忘与重构。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军事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现代战争的心理学研究。它通过对细节的执着,还原了二战后期决定性的那段历史,展示了技术、战略、领导力和个体勇气在塑造历史命运中的复杂互动。读者将从中看到,胜利是如何在代价高昂的泥泞中被一步步夺取的,而失败的代价又是如何以整个民族的未来来偿付。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将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战争题材作品。马克斯·黑斯廷斯的名字,我之前也接触过,他以其扎实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叙事风格而闻名,所以当看到这本《末日之战: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时,我的兴趣一下子就被点燃了。1944-1945年,这是德国从疯狂的反攻尝试走向全面崩溃的两年,也是东线和西线战场同时达到白热化状态的关键时期。我想象着,在这短短的两年里,曾经不可一世的德意志国防军是如何在盟军和苏军的双重夹击下节节败退,又是在怎样的绝望中进行着最后的抵抗。这本书的副标题“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精准地锁定了历史的坐标,让人一眼就能明白其内容的核心。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展现出那种近乎绝望的战斗场景,以及在战火纷飞中,士兵们所经历的恐惧、疲惫、迷茫,甚至在某些时刻可能闪现的勇气与牺牲。同时,我也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个时期德国国内民众的生活状态,他们是如何在轰炸和物资匮乏中挣扎求生的,战争对他们的身心又造成了怎样的创伤。

评分

作为一个对二战史充满热情的爱好者,当看到《末日之战: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这本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画面。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苏军在东线发动大规模攻势,德国战场可以说进入了最后的决战阶段。而1945年,则意味着战争的终结,以及一个帝国的覆灭。“末日之战”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段时期德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那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压迫感。我非常期待作者马克斯·黑斯廷斯能够深入剖析这场“末日之战”的起因、发展和结局,不仅仅是停留在战役层面的描述,更希望能够挖掘出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个体故事。比如,在东线,面对苏军的钢铁洪流,德军士兵是如何在绝望中战斗的?在西线,面对源源不断的盟军攻势,德军又是如何进行殊死抵抗的?我还想知道,作者对于1944-1945年这段时间德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希特勒最终的决策,会有怎样的解读。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近距离观察德国战场最后一年细节的绝佳机会,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正版新书——末日之战: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这个书名,首先吸引我的就是“末日之战”这四个字,它传递出一种极度的紧张感和绝望感,仿佛预示着一场规模空前、决定命运的决战。而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更是将时间与空间精准地锁定,这是二战走向尾声的关键时期,也是德国命运的转折点。作为一名对二战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这段时期德军在面对强大敌人时的心理状态和具体作战表现感到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当时的战场细节,不仅仅是宏观的战略部署,更包括那些基层士兵的视角,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挣扎,以及他们所目睹的战争的残酷。“德国战场”这个提法,也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会从一个更加集中的视角,来审视德国在最后阶段的军事行动,以及国内民众所承受的压力。我期待马克斯·黑斯廷斯能用他一贯的严谨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揭示这场“末日之战”的真相,让我们能够更立体地理解这段复杂而悲壮的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末日之战: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1944年和1945年,这短短两年,却是二战最关键、最惨烈、也最富戏剧性的时期。德国,这个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国家,在这两年里,迎来了它命运的最后关头。我想,作者马克斯·黑斯廷斯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搜集那些尘封的史料,去采访那些亲历者,去还原一个真实而震撼的德国战场。“末日之战”,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的悲壮,它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帝国的倾覆,以及无数生命的陨落。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场“末日之战”中,究竟发生了哪些重要的战役?盟军和苏军是如何一步步将德国逼入绝境的?而德军,又在怎样的困境和绝望中进行了最后的抵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可能是一种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在极限状态下的考验。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他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卷,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的沉重与复杂。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1944-1945年,这正是二战最惨烈的阶段,也是德国命运的最后一年。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这个时期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宏观的战略层面,比如诺曼底登陆、阿登战役、柏林战役等等。但真正让我好奇的是,在这宏大的历史洪流之下,每一个普通士兵,每一个被卷入战争的个体,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与挣扎?“末日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绝望感,似乎预示着德意志民族在那个时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战争最终走向的必然结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马克斯·黑斯廷斯是如何通过他的笔触,将那个时代的战争细节,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些鲜活的人物,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从书名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这种“正版新书”的标签,也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更能挖掘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情感、动机和选择,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个年代的呼吸与心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