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疗法治百病系列--刺血治百病 9787122271556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医传统疗法治百病系列--刺血治百病 9787122271556 化学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向阳,向云飞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刺血疗法
  • 传统医学
  • 养生保健
  • 疾病治疗
  • 中医药学
  • 健康
  • 疗法
  • 医学
  • 化学工业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1556
商品编码:2969962365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传统疗法治百病系列--刺血治百病

定价:39.00元

作者:向阳,向云飞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222715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寇宗爽说:“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伤其气血者”。如果气血逆乱或涩滞不畅,则百病萌生。此亦如《千金方》所讲:“诸病皆因气血壅滞,不得宣通”。治疗遵循《黄帝内经》所讲:“凡治病 必先去其血”,而“去其血”即采取刺血疗法,祛瘀生新,使经络通畅,气血冲和,而治愈疾病。
刺血疗法,又被称为刺络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刺血法以“简、便、效、廉”著称,不仅在民间广为流行,而且很多医家也十分重视,广为采用。刺血法不仅对常见病有应手之效,甚至对一些令人棘手的疑难杂症亦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疗效。头痛症是常见病,尤其是偏头痛,病虽不大,但发病者痛苦异常,治疗也很棘手,如用刺血方法,则往往可立竿见影。
刺血法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人们在感受现活所带来愉悦的同时,又享受这一古老文明对人健康的护佑。

内容提要


刺血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不仅在民间广为流行,而且很多医家十分重视,广为采用。刺血法不仅对常见病有应手之效,对一些令人棘手的疑难杂症亦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疗效。本书内容翔实,语言通俗,共介绍了135种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取穴、方解、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供专业人员、医学院校师生、养生保健人员及普通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刺血工具、方法及部位/1
刺血的力度、出血量和时间/7
刺血法的注意事项和禁忌/9
急性病症/10
1.高热/10
2.中暑/11
3.昏迷/12
4.虚脱/13
5.酒精中毒/14
内伤杂病/16
1.失眠/16
2.嗜睡/17
3.癫痫/18
4.眩晕/19
5.头痛/20
6.咳嗽/21
7.感冒/22
8.喘/23
9.胁痛/24
10.喘息夜不得卧/25
11.呕吐/26
12.便秘/27
13.癃闭/28
14.淋证/29
15.胃痛/30
16.疟疾/31
17.腹痛/32
18.高血压病/33
19.咯血/34
20.泄泻/35
21.足麻木/36
22.胆囊炎/37
23.胆结石/39
24.黄疸/40
25.尿不禁/41
26.糖尿病/42
27.面肿/44
28.手指麻木/45
29.痿/46
30.遍身麻木/47
31.痢疾/48
32.脐周痛/49
33.晕车/50
34.慢性肾炎/51
35.水肿/52
36.癫狂/53
37.面瘫/55
38.面痛/56
39.面肌/57
40.甲亢/58
41.单纯性甲状腺肿/59
42.颈淋巴结结核/60
43.急性肠炎/61
44.腮腺炎/62
45.疝气/63
46.脚气/64
47.痔/65
48.急性淋巴管炎/66
49.下肢静脉曲张/67
痹证、痛证/69
1.颈椎病/69
2.肩痛/70
3.肩关节周围炎/71
4.腰背痛/72
5.急性腰扭伤/72
6.坐骨神经痛/73
7.落枕/74
8.网球肘/75
9.腱鞘囊肿/76
10.红斑性肢痛症/77
1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78
12.股外侧皮神经炎/80
13.冻疮/81
14.痛风/82
15.足踝扭伤/83
男性病症/85
1.阳痿/85
2.早泄/86
3.遗精/87
4.阴茎痛/88
5.前列腺炎/89
女性病症/91
1.痛经/91
2.月经不调/92
3.症/93
4.脱垂/94
5.崩漏/95
6.倒经/96
7.产后乳少/97
8.痛/98
9.慢性盆腔炎/99
10.外阴瘙痒/100
11.肿痛/101
12.炎/102
小儿疾病/103
1.小儿夜啼/103
2.小儿腹泻/104
3.小儿厌食/104
4.小儿急惊风/105
5.小儿肺炎/106
皮肤疾病/108
1.酒渣鼻/108
2.痤疮/109
3.白癜风/110
4.神经性皮炎/111
5.荨麻疹/112
6.慢性湿疹/114
7.银屑病/115
8.皮肤瘙痒症/116
9.脂溢性皮炎/117
10.玫瑰糠疹/119
11.夏季皮炎/120
12.虫咬皮炎/121
13.带状疱疹/122
14.环状红斑/123
15.化妆品皮炎/124
16.头皮屑/125
17.斑秃/126
18.多形性红斑/127
19.鸡眼/128
20.颜面疔疮/129
21.丹毒/130
面部疾病/132
1.目赤肿痛/132
2.麦粒肿/133
3.斜视/134
4.夜盲症/135
5.上睑下垂/136
6.慢性唇炎/137
7.舌肿难言/138
8.咽喉肿痛/139
9.鼻衄/140
10.暴聋/141
践行篇/143

作者介绍


向阳,副主任医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学院),一直从事中医诊疗工作,多次国内外中医诊疗和讲学经历,深受广大专业学员和患者的好评和欢迎。

文摘









序言



《医学探微:从古籍中汲取健康智慧》 引言: 在中医药的浩瀚星空中,古籍犹如璀璨的星辰,承载着千百年来先辈们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和对疾病防治的宝贵经验。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经典,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更是指导我们认识和应对疾病的重要窗口。本书《医学探微:从古籍中汲取健康智慧》并非简单地罗列医书名称,而是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关于养生保健、疾病防治、以及身心调适的精髓,以现代的视角进行解读与阐释,力求在古老智慧与当代需求之间搭建桥梁,为读者提供一套更为全面、深刻的健康指导。 第一部分:中华医药宝库的璀璨星辰——经典医籍概览与价值 本书的起点,是对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一次精炼梳理。我们不会逐一列举所有古籍,而是聚焦于那些具有代表性、影响深远、且思想价值独特的医学著作。 《黄帝内经》: 作为中国医学的源头活水,它奠定了中医的理论框架,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治法等。我们将重点解读其中关于“治未病”的思想,即强调预防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人体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阐述如何通过顺应自然、调养情志来维护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的这部巨著,是辨证论治的典范。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析其“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核心思想,揭示其在急性热性病和杂病治疗上的卓越贡献。我们将选取其中一些代表性的病证,阐释其辨证思路的严谨性和处方的精妙性,展示如何通过精确的辨识来对症下药,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根本目的。 《本草纲目》: 李时珍的这部药学巨典,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更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科学和生态学思想。我们将重点探讨其对于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等方面的系统阐述,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挖掘其中一些被低估的药物的潜在价值,以及其在日常保健和疾病辅助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 其他重要医籍的闪光点: 除了上述三部巨著,我们还会触及《脉经》、《针灸甲乙经》、《温病条辨》、《傅青主女科》等一系列经典。本书将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篇章或论述,例如《脉经》对脉象变化的精细描述,《针灸甲乙经》对穴位与脏腑关系的阐释,《温病条辨》对温热病证的辨治经验,《傅青主女科》在妇科领域的独到见解等,来展现中医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其在不同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从古籍中解码健康密码——养生智慧与治病理念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古籍中的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健康理念与实践方法。 “治未病”的现代诠释: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已乱。”这句话道出了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我们将从古籍中挖掘“治未病”的具体实践方法,包括: 顺时养生: 阐述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不同季节如何调整起居、饮食、运动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情志调养: 深入探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体气血津液的影响,以及古籍中关于如何通过调整心态、保持情志平和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例如“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养生观。 饮食有节: 分析古籍中关于食物性味、寒热温凉、五味调和的原则,以及“食饮有节”的具体建议,强调食物在人体健康中的基础作用,并探讨如何根据个体体质和季节变化进行科学膳食。 起居有常: 解读古籍中关于作息、睡眠、劳逸结合等方面的指导,阐述规律的生活习惯如何维持人体阴阳平衡,避免因失调而生病。 辨证施治的精髓再现: 学习中医,辨证论治是核心。本书将通过经典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地辨别病症的根本原因(证),从而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的层层剥离: 结合古籍理论,分析各种疾病产生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以及它们如何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各种病理变化。 “证”的艺术: 详细阐述不同“证型”的临床表现,例如“风寒感冒”、“湿热黄疸”、“气滞血瘀”等,并解释这些证型背后的脏腑功能失调机制,让读者理解为何针对不同的“证”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古籍中的治疗智慧: 除了药物治疗,《医学探微》还将深入挖掘古籍中丰富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针灸的神奇: 介绍针灸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方面的作用,结合古籍记载,讲解一些重要的穴位及其主治,以及针灸在治疗常见病、疑难杂症方面的独特疗效。 推拿按摩的疗效: 探讨推拿按摩在舒筋活络、行气止痛、调理脏腑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对古籍中推拿手法的解读,展示其在缓解肌肉劳损、改善消化功能、安抚情志等方面的实用性。 导引吐纳的养生之道: 介绍古代导引术(如八段锦、五禽戏等)和吐纳法(呼吸练习)在调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方面的功效,解读其中蕴含的动静结合、形神合一的养生哲学。 第三部分:古籍智慧与现代健康的融合——实践指南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将古籍中的智慧转化为现代人可以理解和应用的健康指南。 常见疾病的古籍防治思路: 结合现代常见的疾病,例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失眠、头痛、颈肩腰腿痛等,从古籍理论出发,分析其可能涉及的病因病机,并提供相应的养生调护、饮食建议、以及简单的推拿按摩或穴位按摩方法。例如,针对普通感冒,我们可以从风寒、风热等不同证型入手,提供不同的居家调养建议。 个体化健康管理的启示: 古代中医非常重视个体差异,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健康管理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需要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调整。我们将从古籍中提炼出辨识体质的基本方法(如阴阳、寒热、虚实等),帮助读者初步了解自身体质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更具针对性的养生建议。 汲取精华,兼收并蓄: 本书并非鼓吹中医排斥其他医学体系,而是强调在尊重古代医学智慧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取长补短,以期达到最佳的健康效益。我们将适时提及一些现代研究成果,以验证古籍中某些论述的科学性,或为古老疗法提供新的应用视角。 结语: 《医学探微:从古籍中汲取健康智慧》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医学宝库的深度挖掘与现代解读。它不仅是一本介绍医学经典的读物,更是一本指引读者如何从古老智慧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认识生命、关爱自己、掌握健康的书籍。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唤醒读者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大家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条回归自然、调养身心的健康之路。这趟探微之旅,将带领我们拨开迷雾,看见健康最本真的模样,并从中获得长久的活力与幸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巧妙地在严谨的学术陈述和富有文采的叙事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在阐述复杂病理机制时,它使用了精确、严谨的术语,确保了科学性;但在回顾历史渊源或阐述医家心得时,文字又变得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老中医们在临床实践中的智慧和温度。这种文风的切换自然流畅,使得阅读过程既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也避免了陷入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它不像某些医学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带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教育者的姿态,引导读者探索医学的奥秘。这种既有深度又有人文关怀的文字表达,让我在阅读时感到非常愉悦,仿佛在与一位博学而慈祥的老师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吸引人,封面的设计风格很有古典韵味,一看就知道是关于传统医学的,色彩搭配也比较沉稳大气,让人感到专业和可靠。内页的纸张质量摸起来手感不错,印刷清晰度很高,字体的排版也相当讲究,阅读起来很舒服,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尤其是那些图文并茂的章节,插图的线条勾勒得非常细致,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疗法的人,也能通过图示大致了解操作的流程和关键点。整体来说,从外在来看,这本著作无疑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它传递出一种对传统医学精髓的尊重和现代出版工艺的结合,让人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和细细品味的专业书籍。初次翻阅时,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不同疾病谱系的应用案例分析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检验一本医学著作实用价值的关键所在。这里的案例选择广泛,涵盖了从常见的小毛病到一些复杂疑难杂症的处理思路,体现了疗法的普适性和针对性。每个案例的剖析都遵循了“病案引入—辨证分析—选穴与施术—疗效观察与反馈”的完整逻辑链条,这对于我们理解理论如何落地至关重要。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坦诚地记录了某些疗法在特定情况下的局限性或需要配合其他疗法的建议,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它教会我们如何理性看待疗效,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而不是盲目地相信某种单一疗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评分

实际操作指南部分的详尽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描述“如何做”,更详细地阐述了“何时做”、“针对何种体质做”以及“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禁忌和体位调整”。对于每一个关键的步骤,都有非常细致的文字描述辅以清晰的图解说明,力求将经验性的操作转化为可学习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描述一些手法时,作者对力道的轻重、进退的节奏、以及操作者自身的状态调整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强调,这些都是教科书上难以详述的“火候”所在。这种手把手的教学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让原本感觉高深莫测的传统技艺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实践指导的价值,让人有立刻上手尝试的冲动,同时又保持着谨慎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基础的阐述上做得相当扎实和深入,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罗列病症和疗法的表面,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追溯这些传统疗法背后的中医哲学思想和经络理论基础。作者对于气血运行、脏腑关系以及病理演变的论述,逻辑性极强,层次分明,让人能清晰地理解为什么特定的疗法会对特定的病症产生效果,而不是盲目地套用。尤其欣赏它对“辨证论治”这一核心思想的贯彻,强调个体差异性和动态调整的重要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板化”操作。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读者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整体中医思维能力,这对于想要真正掌握和应用传统疗法的从业者或爱好者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财富。读完相关章节,感觉对中医宏大的体系构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