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武术是一种由肢体动作、呼吸吐纳与意念 引导,经过长时间的锻炼累积而成就的一种自身拥有 的内劲力与防卫技巧。
内家拳武术不尚于拙力的运使,也不借外物、器 械或外敷药洗,内服伤药或运动散之类,而是以松柔 平和的练气方式,令气敛入筋骨,成就内劲,达到健 康之目的与技击之效果。
苏峰珍著的《内家拳武术探微(上卷)》主要围绕 《拳经》《拳论》《行功心解》而论述。其中主要对 何为内家武术、为何要沉肩坠肘、气与劲的实战运用 等155个内家拳核心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苏峰珍,1984年生于台湾高雄凤山。自幼喜爱武术,苦无机缘学习。当时,凤山有一拳师,名大鼻师,身材高挑魁梧,南北跑场打拳,卖膏药。心向往之,恳请母亲往说,欲随练拳,大鼻师回曰:“以手击壁可也,不必随师。”自创土法炼钢非拳术究竟之道,终而蹉跎岁月。其间虽练过跆拳道、外家拳及其他武术,但总觉得不能相契而放弃。1980年缘遇林师昌立先生,学习形意、八卦、太极,历二十余年之久,为入室弟子,排行第二。同门中,练拳*为精勤,从无间断,为林师所赏识,而尽得其传。1982年至1992年参加高雄县市、台湾省推手比赛,常名列冠、亚军,为师门争光。1994年取得省市级太极拳教练证及重量太极拳教练证,经林师认可,开始授拳。2008年参加美国新唐人电视台举办**届“全世界华人武术大赛”,荣获第三名。其拳论著作常于髙雄市太极拳杂志社发表,颇获读者喜爱。著作有〈汰极拳行功心解详解》《内家拳武术探微(筹备出版中)》《太极拳经论详解(筹备出版中)》等。现于高雄市凤山区文华儿童公园授拳。生平*大之愿望,乃能将内家拳武术承授有缘者,永续流传。
第1章 内家拳武术略说
一、何谓内家武术
二、内家武术的功用
三、武术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四、武术的种类
第2章 内家武术的阶程次第
一、松身
二、站桩
三、基本功(内劲单练法)
四、拳架(盘架子)
五、推手
六、电影“推手”观后感
七、散手(自由搏击)
第3章 参访同道
第4章 推手哲学
一、松的哲学
二、丢掉面子,放弃虚荣
三、谦虚的哲学
四、永远不要得**
五、修身养性
第5章 听劲妙用多
第6章 谈喂劲
第7章 练拳十年
一、有恒
二、循序
三、学未精不可为人师
四、推手练习
五、关于散手
六、结语
第8章 练拳悟得
一、为何要沉肩垂肘
二、皆知要松,如何得松,松中有劲
……
第9章 为何要沉肩垂肘
**0章 站桩与拳架
**1章 千拳归一路
**2章 拳架高度之探讨
**3章 浅谈走化
**4章 沉与松
**5章 松与力
**6章 用意与刻意
**7章 气势与胆识
**8章 师生之间
**9章 不急于做老师
第20章 尽信师,不如无师
第21章 “气”在武术中的地位
第22章 形意拳练习漫谈
第23章 八卦掌练习漫谈
第24章 太极不用手
第25章 练拳秘诀——勤、观、悟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巧妙地在“学院派的严谨”和“武者间的私语”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一方面,它在描述技术动作和理论推导时,用词精准,句式结构严谨,充满了逻辑的张力,绝无半点含糊不清之处。然而,在阐述一些关于心法、意境的部分时,文字又忽然变得含蓄、富有画面感,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那种特定的气韵流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需要高度抽象概括的段落时所展现出的文字驾驭能力——他没有简单地堆砌生僻的术语,而是用非常富有画面感的比喻来阐释,让读者在理解技术层面的同时,也能捕捉到那种难以言传的“神韵”。这种文字上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过程既有挑战性(需要思考),又有回报感(豁然开朗),绝非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说教。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后,主要关注的是它在叙事结构上的安排,感觉作者在组织材料时下了不少功夫,逻辑推演非常严谨。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更像在构建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比如,它在引入某一核心概念之前,会先用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历史侧写或者哲学思辨来铺垫,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让最终揭示的原理显得格外有力。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引用古代典籍时的注释部分,标注得非常详尽,很多晦涩难懂的词句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读,这极大地降低了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理解门槛。而且,作者在不同的章节之间,设置了巧妙的过渡句,使得整个阅读流程非常顺畅,即便是跨越了不同的理论层面,也不会让人产生“跳跃感”。这种精密的架构,让我对作者深厚的学识储备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表钦佩,它真正做到了“条理清晰,层层递进”。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类题材的书籍会过于侧重“历史考据”或“哲学思辨”,而忽略了“实践性”的指导。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并非那种只停留在理论高地的空谈,而是非常务实地将抽象的概念落地到了具体的身体感知上。我注意到,书中对某些关键的身体结构如何与内在的能量运行相契合的描述,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对呼吸、重心转移的微调都有明确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它没有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结合自身体质去“体悟”和“校准”。这种开放式的指导,体现了作者对习武者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它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旁边低声指点,让你既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也明白“怎样去尝试”,提供了坚实的探索基石。
评分整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求真务实,兼容并蓄”。在阅读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处理流派差异和历史争议时,展现出了一种极高的开放度和包容性。他似乎并不急于为某个流派正名或贬低另一方,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研究者的客观态度,去剖析和梳理不同脉络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路径。这种中立而审慎的笔法,让这本书的观点显得尤为可信,因为它避免了陷入个人偏好的窠臼。许多其他相关书籍往往会带着强烈的倾向性,而这部作品则像一个中转站,它整合了多方观点,并清晰地标示出哪些是公认的脉络,哪些仍是学界探讨的焦点。这种广博的视野和冷静的分析,让它不仅仅是一本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关于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规律的深度剖析报告。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年代感,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和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你带入了一种沉静、内敛的氛围中。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张扬、但又透着一股子深厚的底蕴的质感。翻开扉页,那种泛黄的纸张气息,让人感觉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一本新书,而是某位老前辈流传下来的珍贵手稿。阅读体验上,字体排版很舒服,行距和字号的把握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虽然内容本身可能需要一定的专注度去消化,但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设计,无疑为这种严肃的学术探索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载体。从包装到内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和用心,这比那些花里胡哨、追求时尚感的封面要耐看得多,属于那种可以放在书架上镇宅的类型。它散发出来的气息,就是一种对传统精粹的尊重,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自动调整了一种沉心静气的阅读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