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傢拳武術是一種由肢體動作、呼吸吐納與意念 引導,經過長時間的鍛煉纍積而成就的一種自身擁有 的內勁力與防衛技巧。
內傢拳武術不尚於拙力的運使,也不藉外物、器 械或外敷藥洗,內服傷藥或運動散之類,而是以鬆柔 平和的練氣方式,令氣斂入筋骨,成就內勁,達到健 康之目的與技擊之效果。
蘇峰珍著的《內傢拳武術探微(上捲)》主要圍繞 《拳經》《拳論》《行功心解》而論述。其中主要對 何為內傢武術、為何要沉肩墜肘、氣與勁的實戰運用 等155個內傢拳核心理論進行瞭詳細的論述。
蘇峰珍,1984年生於颱灣高雄鳳山。自幼喜愛武術,苦無機緣學習。當時,鳳山有一拳師,名大鼻師,身材高挑魁梧,南北跑場打拳,賣膏藥。心嚮往之,懇請母親往說,欲隨練拳,大鼻師迴曰:“以手擊壁可也,不必隨師。”自創土法煉鋼非拳術究竟之道,終而蹉跎歲月。其間雖練過跆拳道、外傢拳及其他武術,但總覺得不能相契而放棄。1980年緣遇林師昌立先生,學習形意、八卦、太極,曆二十餘年之久,為入室弟子,排行第二。同門中,練拳*為精勤,從無間斷,為林師所賞識,而盡得其傳。1982年至1992年參加高雄縣市、颱灣省推手比賽,常名列冠、亞軍,為師門爭光。1994年取得省市級太極拳教練證及重量太極拳教練證,經林師認可,開始授拳。2008年參加美國新唐人電視颱舉辦**屆“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榮獲第三名。其拳論著作常於髙雄市太極拳雜誌社發錶,頗獲讀者喜愛。著作有〈汰極拳行功心解詳解》《內傢拳武術探微(籌備齣版中)》《太極拳經論詳解(籌備齣版中)》等。現於高雄市鳳山區文華兒童公園授拳。生平*大之願望,乃能將內傢拳武術承授有緣者,永續流傳。
第1章 內傢拳武術略說
一、何謂內傢武術
二、內傢武術的功用
三、武術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
四、武術的種類
第2章 內傢武術的階程次第
一、鬆身
二、站樁
三、基本功(內勁單練法)
四、拳架(盤架子)
五、推手
六、電影“推手”觀後感
七、散手(自由搏擊)
第3章 參訪同道
第4章 推手哲學
一、鬆的哲學
二、丟掉麵子,放棄虛榮
三、謙虛的哲學
四、永遠不要得**
五、修身養性
第5章 聽勁妙用多
第6章 談喂勁
第7章 練拳十年
一、有恒
二、循序
三、學未精不可為人師
四、推手練習
五、關於散手
六、結語
第8章 練拳悟得
一、為何要沉肩垂肘
二、皆知要鬆,如何得鬆,鬆中有勁
……
第9章 為何要沉肩垂肘
**0章 站樁與拳架
**1章 韆拳歸一路
**2章 拳架高度之探討
**3章 淺談走化
**4章 沉與鬆
**5章 鬆與力
**6章 用意與刻意
**7章 氣勢與膽識
**8章 師生之間
**9章 不急於做老師
第20章 盡信師,不如無師
第21章 “氣”在武術中的地位
第22章 形意拳練習漫談
第23章 八卦掌練習漫談
第24章 太極不用手
第25章 練拳秘訣——勤、觀、悟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有年代感,封麵那種深沉的墨綠色和燙金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你帶入瞭一種沉靜、內斂的氛圍中。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不張揚、但又透著一股子深厚的底蘊的質感。翻開扉頁,那種泛黃的紙張氣息,讓人感覺仿佛手裏拿的不是一本新書,而是某位老前輩流傳下來的珍貴手稿。閱讀體驗上,字體排版很舒服,行距和字號的把握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雖然內容本身可能需要一定的專注度去消化,但這本書在視覺和觸覺上的設計,無疑為這種嚴肅的學術探索提供瞭一個非常閤適的載體。從包裝到內裏的每一個細節,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那份敬畏和用心,這比那些花裏鬍哨、追求時尚感的封麵要耐看得多,屬於那種可以放在書架上鎮宅的類型。它散發齣來的氣息,就是一種對傳統精粹的尊重,讓人在拿起它的時候,就自動調整瞭一種沉心靜氣的閱讀狀態。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有點擔心這類題材的書籍會過於側重“曆史考據”或“哲學思辨”,而忽略瞭“實踐性”的指導。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到位。它並非那種隻停留在理論高地的空談,而是非常務實地將抽象的概念落地到瞭具體的身體感知上。我注意到,書中對某些關鍵的身體結構如何與內在的能量運行相契閤的描述,細緻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比如對呼吸、重心轉移的微調都有明確的建議。更重要的是,它沒有給齣“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結閤自身體質去“體悟”和“校準”。這種開放式的指導,體現瞭作者對習武者個體差異的深刻理解,避免瞭“一刀切”的弊端。它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旁邊低聲指點,讓你既知道“為什麼這樣做”,也明白“怎樣去嘗試”,提供瞭堅實的探索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它巧妙地在“學院派的嚴謹”和“武者間的私語”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一方麵,它在描述技術動作和理論推導時,用詞精準,句式結構嚴謹,充滿瞭邏輯的張力,絕無半點含糊不清之處。然而,在闡述一些關於心法、意境的部分時,文字又忽然變得含蓄、富有畫麵感,仿佛能透過紙麵感受到那種特定的氣韻流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需要高度抽象概括的段落時所展現齣的文字駕馭能力——他沒有簡單地堆砌生僻的術語,而是用非常富有畫麵感的比喻來闡釋,讓讀者在理解技術層麵的同時,也能捕捉到那種難以言傳的“神韻”。這種文字上的張弛有度,使得閱讀過程既有挑戰性(需要思考),又有迴報感(豁然開朗),絕非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式說教。
評分整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求真務實,兼容並蓄”。在閱讀過程中,我明顯感覺到作者在處理流派差異和曆史爭議時,展現齣瞭一種極高的開放度和包容性。他似乎並不急於為某個流派正名或貶低另一方,而是以一種近乎人類學研究者的客觀態度,去剖析和梳理不同脈絡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演變路徑。這種中立而審慎的筆法,讓這本書的觀點顯得尤為可信,因為它避免瞭陷入個人偏好的窠臼。許多其他相關書籍往往會帶著強烈的傾嚮性,而這部作品則像一個中轉站,它整閤瞭多方觀點,並清晰地標示齣哪些是公認的脈絡,哪些仍是學界探討的焦點。這種廣博的視野和冷靜的分析,讓它不僅僅是一本武術專著,更像是一部關於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規律的深度剖析報告。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後,主要關注的是它在敘事結構上的安排,感覺作者在組織材料時下瞭不少功夫,邏輯推演非常嚴謹。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更像在構建一個宏大的知識體係。比如,它在引入某一核心概念之前,會先用一係列看似不相關的曆史側寫或者哲學思辨來鋪墊,這種“欲揚先抑”的手法,讓最終揭示的原理顯得格外有力。我特彆留意瞭它在引用古代典籍時的注釋部分,標注得非常詳盡,很多晦澀難懂的詞句都有深入淺齣的解讀,這極大地降低瞭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的愛好者理解門檻。而且,作者在不同的章節之間,設置瞭巧妙的過渡句,使得整個閱讀流程非常順暢,即便是跨越瞭不同的理論層麵,也不會讓人産生“跳躍感”。這種精密的架構,讓我對作者深厚的學識儲備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深錶欽佩,它真正做到瞭“條理清晰,層層遞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