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甘肃行业史话丛书:甘肃农业史话
: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火荣贵,张克复,刘志民
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807147671
字数:
页码:3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甘肃农业史话》的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甘肃农业发展历史的各个方面,融史料性、趣味性、故事性、可读性为一体,是一部深入解读甘肃农业历史与现状的通俗性读物,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出版该书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甘肃农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甘肃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已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古文明遗址遍及陇原。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存证明,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已在陇原大地上从事耕耘、纺织、狩猎、养殖等原始农事活动。汉代,经过移民实边,开垦屯田,甘肃农业已有了长足发展。丝绸古道的开通。农业开始引入栽培作物和家畜养殖,如胡麻、大蒜、胡萝卜、蚕豆和大宛马等,农业技术得到重视和推广,使甘肃河西走廊成为物产为富庶之地。隋唐时期,各地广泛种植麦、豆、棉花和各种蔬菜瓜果。六畜已为农家广为饲养,牛、马为役畜。各地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农牧业兴旺的繁荣景象。宋代,甘肃农业又有较大进步和发展。
悠悠千古话农桑
走近远古时代·7800年-2000年前的甘肃农业
周秦先民与河陇早期农业
汉代农业
五凉诸国农业
鼎盛时期的唐代农业
宋元时期农业
明清时期农业
民国时期农业
陇东老解放区变工组
农业生产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甘肃省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
甘肃特有的抗旱农田——砂田
甘肃农业科研机构之
早期的水利提灌工程——兰州水车
耕作方法的历史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省级农业机构的更迭
秀美山川育物华
功不可没的“甘麦”姊妹系品种
大漠戈壁上的吨粮田临泽县
全国梯田化县庄浪县
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国之
当年“救命豆”今日“金蛋蛋”
金榜题名的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
享誉国内外的临夏大蚕豆
陇东蚕桑创新路
陇上名药甘肃纹党
小草做出大文章
颜色独特的金鳟鱼
群英荟萃展风采
白兰瓜传人张心一
兽医学教育先驱盛彤笙
首位农业科技功臣周祥椿
推动养猪业发展的畜牧专家刘孟洲
情系陇原大地的“洋芋王”王一航
……
科教天地竞芬芳
盛世农业谱新篇
1983年10月,张九畴被调任山丹县农业局局长。
在农业局工作的14年,他一面借全县机构改革的机会,重新整顿农业系统两级领导班子和科技队伍;另一面认真总结借鉴前任工作的重要经验,确立了“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分类指导,科技优先”的工作思路,开创了全县两高一优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新局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粮油产量翻番,农民收入稳增。农业结构布局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调整,稳粮扩经,发挥优势,结构更趋合理。全县粮食产量每年递增6.4%,到1997年达到2.18亿斤,比大包干前30年的增长数还要多出2904万斤。
增产措施广泛应用,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他把推广新的先进科技技术和提升精华与传统增产措施相结合,集县、乡、村技术力量,充分发挥四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坚持点上创新,面上抓实,使以良种推广、优化施肥、地膜覆盖、设施栽培、间混套种植、病虫防治、抗旱保水、节水送溉、根外追肥、旱作农业技术等为内容的10大技术措施广泛应用,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24%增加到1996年的46%。
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县以农技中心为枢纽,乡农技农经站为骨干,村级科技技术员为栋梁,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服务网络体系不断加强,9个乡配备了脱产农技农经技术人员37名,村级配了科技副主任105人;每个乡争取省上扶持2万元,改善了乡级服务站的办公、住宿、经营条件,大大推进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科技承包领域拓宽,农民培训效果突出。“七五”“八五”期间,由张九畴负责组织的农业科技承包项目达20多项(次),40多人获得了省、地、县各级成果奖。他自己作为“小麦丰收计划”、“千斤田”建设,粮食作物整乡承包,“地膜小麦示范”、“粮食338”增产工程、油料甜菜基地建设等项目主持人,也获得了、省部级、地县级科技成果奖14项。1996年又被评为全省“八五”期间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被列入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受到省上重奖。
……
悠悠千古话农桑
走近远古时代·7800年-2000年前的甘肃农业
周秦先民与河陇早期农业
汉代农业
五凉诸国农业
鼎盛时期的唐代农业
宋元时期农业
明清时期农业
民国时期农业
陇东老解放区变工组
农业生产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甘肃省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
甘肃特有的抗旱农田——砂田
甘肃农业科研机构之
早期的水利提灌工程——兰州水车
耕作方法的历史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省级农业机构的更迭
秀美山川育物华
功不可没的“甘麦”姊妹系品种
大漠戈壁上的吨粮田临泽县
全国梯田化县庄浪县
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国之
当年“救命豆”今日“金蛋蛋”
金榜题名的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
享誉国内外的临夏大蚕豆
陇东蚕桑创新路
陇上名药甘肃纹党
小草做出大文章
颜色独特的金鳟鱼
群英荟萃展风采
白兰瓜传人张心一
兽医学教育先驱盛彤笙
首位农业科技功臣周祥椿
推动养猪业发展的畜牧专家刘孟洲
情系陇原大地的“洋芋王”王一航
……
科教天地竞芬芳
盛世农业谱新篇
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农业史话并不仅仅是关于粮食的产量,它更是一部关于生存、关于适应、关于智慧的史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黄土高原上风吹麦浪的声音,感受到陇原大地上的汗水与泥土的芬芳。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记载,比如旱灾、水灾、病虫害,都让我看到了甘肃人民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的生存意志和聪明的应对策略。那些关于水利工程的兴建,关于良种的选育,关于耕作制度的改进,都展现了农业技术不断进步的轨迹。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农业民俗、农事谚语的故事,这些都如同甘肃人民的血脉一样,代代相传,凝聚着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丰收的无限期盼。这本书让我对甘肃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农业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与其说是枯燥的史料堆砌,不如说是充满智慧的娓娓道来。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带着读者在甘肃的田野上漫步,一边讲述着土地的故事,一边分享着关于农作物、关于农具、关于天时的点滴心得。我被那些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海拔下农业生产的差异性所吸引,比如河东地区的灌溉农业与陇南地区的梯田耕作,它们在地理环境的制约下,孕育出了截然不同的农业文明。书中对那些曾经辉煌却又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特色农产品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例如那些承载着地方记忆的古老谷物和野菜,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化的载体。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农业”这个词的内涵,它包含了对土地的敬畏,对自然的理解,对技艺的传承,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它让我感受到,即使在看似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出丰饶的文明。
评分我尤其对书中对于甘肃农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角色的探讨感到着迷。它不仅仅是关于粮食的生产,更与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变迁乃至民族融合息息相关。例如,书中提到的古代河西走廊作为重要的粮仓,是如何支撑起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和军队的,这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视的农业贡献,它们才是支撑起宏大叙事的基石。书中对战乱时期农业生产的韧性,以及和平年代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读到那些关于民间农业组织、互助合作的记载,我仿佛看到了历代农民在面对自然挑战和人力困境时,所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农业并非孤立的存在,它如同血液一样,滋养着整个社会肌体的运转。对我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甘肃的历史,它不是局限于政治军事的博弈,而是深植于土地的脉搏之中,展现了一种更为根本、更为持久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如同在戈壁滩上发现了一泓甘泉,让我这个一直对这片土地心存好奇的普通读者,终于有机会一窥甘肃农业的悠久脉络。我一直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耘有着朴素的敬意,而这本书,似乎就是要为这份敬意注入更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农作物种植的时间线,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古老的石器时代,先民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索出第一粒种子落地生根的希望;到秦汉时期,随着农具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兴建,农业生产如何逐步走向系统化和规模化;再到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带来的物产交流如何丰富了甘肃的农业格局,甚至如何影响了当地居民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书中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农耕细节的关注,比如不同时期人们如何改良土壤、如何应对旱涝灾害、如何传承农耕技艺,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农业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之间深厚情感的史诗,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厚重感和生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它的食物来源,了解它的人们是如何从土地上获取生存的。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而且比我预想的还要深刻。它不只是列举了甘肃在历史上种植了哪些庄稼,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些庄稼的背后,是如何与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相互适应,是如何通过世代的选育和改良,最终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到关于甘肃农业技术发展的演变,从简单的刀耕火种到复杂的灌溉系统,再到近代机械化初期的探索,都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它让我对那些曾经滋养了这片土地的无数代农民,生出由衷的敬佩,他们的辛勤付出,奠定了今天甘肃发展的基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