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汉金文辑校 | 作者 | 牟华林,钟桂玲 |
| 定价 | 78.00元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 ISBN | 9787519423735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有关汉代金文的辑录与研究,2006年前已有部分现代学者做过扎实的工作。但2006年以来迄今的十年间,随着汉古工作的大力推进,又出现了许多不见于此前学者著述的汉代金文,它们散载于各类文物考古杂志中,未加系统整理。此外,部分古代学者对汉代金文的辑录与研究成果,亦尚未引起现代学者关注。凡此皆为当前汉代金文整理研究工作中的一些缺憾。以此,本书乃以现代学者所辑为基础,增入2006年以来各类文物考古杂志所收汉代金文,补入部分古代学者的汉代金文研究成果。目的在于,通过系统整理编纂视域所及之汉代金文,稍补既有研究之缺,并为汉代文化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可资利用的基础材料。 |
| 作者简介 | |
| 牟华林 男,四川平昌人。文学博士,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现已出版学术著作《温子升集校注》、《唐前帝王诗文校注》、《古今注校笺》、《萧纲骈体论稿》等共5部。 钟桂玲 女,四川自贡人。贺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现已出版学术专著《巴蜀两汉思想家全集》1部。 |
| 目录 | |
| 饪食器铭文 瓢酒器铭文 水器铭文 乐器铭文 兵器铭文 度量衡器铭文 杂器铭文 钱币铭文 铅券 镇墓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是一名对古代历史文字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学生,经常在阅读史料时遇到难以辨认的金文,这极大地阻碍了我理解原文的进程。市面上关于金文的书籍并非没有,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要么过于浅显,流于表面,无法满足我深入探究的愿望。《汉金文辑校》这个名字,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金文资料,并且经过“辑校”,意味着它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会更有保障。我关注的不仅仅是字形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帮助我理解这些文字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属的器物类型、以及它们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例如,一件青铜器上的铭文,不仅仅是几个字,它可能记录了器物的铸造者、使用者、用途、甚至当时的重大事件。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比如在辑录的每一条金文旁,都能附带其出处、器名、年代、以及一些简要的释文和考证,那将对我学习金文,进而理解相关历史事件,有着莫大的帮助。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走进金文的奇妙世界,解答我心中的疑惑。
评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一些关于古代货币的资料,其中一些古钱币上铸刻的文字,虽然形体古朴,但却别有一番韵味。这些文字,在我看来,是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见证,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和技术。《汉金文辑校》的书名,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包含了类似古代文字的资料,并且经过了专业的整理和校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了解古代文字面貌的窗口,尤其是我对那些在器物上、货币上、或者其他文物上出现的文字,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示这些文字的清晰字形,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基础性的释义,让我明白这些文字大概的意思。如果这本书还能涉及一些关于这些文字在当时社会中的应用场景,比如在货币上的用途,在礼器上的意义,或者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那将更具启发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文字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汉金文辑校》,书号是9787519423735。 刚拿到这本《汉金文辑校》,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和纸张的质感所吸引。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这种纸张的触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翻阅家中长辈珍藏的古籍,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触碰到了历史的脉搏。虽然我并非专业的金石学研究者,但对于古代文字,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的金文,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平时阅读一些考古报告或者历史著作时,总会被那些或方正、或圆润、或劲健的线条所打动,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业余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金文的绝佳契机。它的“辑校”二字,预示着它并非简单的图录,而是经过严谨的整理和校勘,这让我对其内容的可靠性和学术价值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浩瀚的金文资料中梳理出脉络,又是如何通过细致的校勘,为我们呈现出更为清晰、准确的金文面貌。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更好地辨识那些模糊不清的字迹?能否揭示金文演变的规律?这些疑问都在我心中萦绕。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总是喜欢从各种细节中去挖掘和感受历史的温度。《汉金文辑校》这个书名,对于我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的乐趣。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收录了相当数量的金文材料,并且经过了编者的细致整理和校订。我尤其关心的是,这本“辑校”的书,能否提供一些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相对易于理解的注释和解读。我并非要进行学术研究,但如果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对金文的书写风格、演变脉络、甚至一些代表性的字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我想知道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金文在字形上、在风格上有什么显著的区别?一些重要的青铜器,比如大盂鼎、毛公鼎上的铭文,是否在这本书中有详细的辑录和解读?这些铭文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和历史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了解古代文字、感知历史文化的一扇窗户,让我能够更直接、更深入地与历史对话。
评分最近在整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资料,发现在很多青铜器纹饰的细节中,常常会与器物上的铭文形成有趣的呼应。这些铭文,虽然我多数时候只能辨认出少数几个字,但总感觉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与器物的整体美学风格、艺术内涵紧密相连。《汉金文辑校》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是一本集合了大量金文资料的工具书,并且经过了严谨的校勘,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古代青铜器艺术,特别是铭文部分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呈现金文的字形,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一些关键的铭文提供较为详实的解读,解释其含义,甚至分析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比如,某些铭文的线条走向、结构布局,是否与器物上的纹饰有某种风格上的呼应?某些铭文的书写方式,是否也体现了当时工匠的审美情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金文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让我看到文字的艺术性,以及艺术中的文字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