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音乐基础 音乐 书籍 |
| 作者: | 彭荣,帅凯晖主编 |
| 定价: | 49.0 |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ISBN: | 9787568246538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装帧: |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由乐理篇、视唱篇、歌唱篇和欣赏篇4个部分构成,共16个章节。乐理篇以介绍音乐基础理论为主,共8个章节;视唱篇主要以视唱训练为主,从简谱到五线谱逐级深入,力求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视唱能力;歌唱篇着重介绍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歌唱技巧;欣赏篇主要从音乐欣赏的基 |
我是一个工作了很多年的乐手,主修低音提琴,这次买这本《音乐基础 音乐 书籍》是想系统性地回顾一下被我遗忘已久的高级对位法和曲式分析。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精妙的分析案例,或者至少是对于奏鸣曲式发展阶段的深刻见解。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相当不合理。它将“基础乐理”和“曲式分析”硬生生地塞进同一个Volume里,导致前半部分的内容极其冗长和基础,浪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去翻阅那些我已经了如指掌的知识点,比如如何数拍子,如何写简单的二部曲式。而真正我需要的深入内容,比如对位法的“严格对位”和“自由对位”之间的过渡处理,却被一带而过,仅仅用寥寥数页进行了概述。这种内容分配的失衡,让这本书的定位非常模糊:它既不是一本优秀的初学者入门书(因为太厚重且部分概念讲解过于学术化),也不是一本专业的进阶参考书(因为深度明显不足)。它像是一个为所有人都准备的、但最终谁也无法完全满意的折中产物。
评分这本《音乐基础 音乐 书籍》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说它爱吧,是因为它在理论知识的梳理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从最基础的音高、节奏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入了和声学的基本规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乐理概念时,那种不厌其烦的耐心,比如对三和弦转位的解释,配上了大量的图示和听辨练习,即使是音乐科班出身的同学,也能从中找到新的理解角度。然而,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简直是一种折磨,纸张的质量差到让人怀疑是不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印刷厂直接拿出来的,内页的油墨时不时地会印花,阅读体验大打折扣。更别提那些为了所谓的“复古”而采用的字体,细若游丝,在图书馆昏暗的灯光下阅读简直是场视觉灾难。我希望未来的再版能重视一下阅读的物理感受,毕竟,学习音乐理论需要长时间的沉浸,舒适的阅读环境是基本要求。这本书的知识点是扎实的,但外在包装实在配不上它内在的价值,读完一章,常常需要揉揉眼睛,而不是为刚刚掌握的新知识感到兴奋。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简直是灾难中的灾难。我指的是那些所谓的“听觉训练音频”。首先,这些音频的录制质量非常业余,像是用一个早期的家用录音设备完成的一样,动态范围极差,动态对比度几乎为零。很多需要区分的和声进行,在高品质的录音中本应是清晰可辨的,但在这些伴随教材提供的音频里,它们听起来就像是一团糊在一起的噪音,根本无法有效训练耳朵。我不得不放弃使用配套音频,转而自己去网上搜索高质量的巴赫或莫扎特的录音来辅助练习。更令人沮丧的是,教材中某些章节明确指出了需要听辨的特定例子,但下载链接长期失效,或者指向一个充满乱码文件的文件夹。对于一本旨在教授“听觉”与“实践”结合的音乐书籍来说,音频和听力训练部分是其灵魂所在,而这本书的作者和出版方显然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远不如他们花在校对符号错误上的时间。这是一个巨大的,几乎是致命的缺陷。
评分这本音乐理论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个严肃的学术论文集,而不是一本面向学习者的教材。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书面化,充斥着大量晦涩的德语或拉丁语词汇的直译,使得理解过程变得异常缓慢。比如,在讲解调性关系时,作者习惯性地使用一些极为正式的术语来描述简单的现象,使得初学者很容易在复杂的名词中迷失方向,对音乐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敬畏感,而不是亲近感。我记得有一次,我花了近四十五分钟才真正弄明白一个关于“经过终止式”的定义,原因仅仅是作者用了一种极其迂回的方式来阐述其功能性。真正好的教材,应该致力于消除知识与学习者之间的障碍,用最清晰、最直接的语言构建桥梁。而这本书,似乎更热衷于展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而不是教学能力。它更适合那些已经在领域内深耕多年、需要查阅特定术语精确定义的专家,而不是那些试图踏入音乐殿堂的年轻人。它缺少了那种鼓励人去实践、去创作的温度。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音乐基础 音乐 书籍》时,我本以为能找到一些前沿的、能帮助我突破创作瓶颈的“秘籍”。毕竟市面上关于基础乐理的书籍汗牛充栋,总得有点独到之处才能脱颖而出。结果,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把一本标准音乐学院的教材用最枯燥的方式重新编排了一遍。它的内容严格遵循了古典音乐的框架,对十二平均律、功能和声的讲解无可挑剔,但当我试图寻找任何关于二十世纪音乐、爵士和声或者电子音乐制作中常用理论的探讨时,却发现那里空空如也。它仿佛停留在了一个非常固定的时间点上,对音乐发展至今的多元化趋势视而不见。对于一个希望将古典理论应用于现代编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非常有限,它提供的是一个坚实的地基,但地基之上,你得自己去搭建所有现代的建筑。如果你只是想通过考试,这本书是完美的字典,但如果你想探索音乐的可能性,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未免太过狭隘,甚至有些教条主义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