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竖笛:6 音乐 书籍

学竖笛:6 音乐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竖笛
  • 音乐教材
  • 乐器学习
  • 音乐入门
  • 少儿音乐
  • 音乐教学
  • 乐谱
  • 竖笛教程
  • 音乐书籍
  • 基础乐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蓝书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52495
商品编码:29725187258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学竖笛:6 音乐 书籍
作者:唐振宇
定价:20.0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103052495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内容简介


  本套教程共分6册,编写思路与内容以《义务教 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为指导,根据儿童的智力 发展和生理条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将竖笛 演奏技巧与乐理知识有机结合,图文并茂。选曲适合 儿童特点,轻松活泼,内容丰富,能够让学生在掌握 竖笛演奏的同时开阔艺术视野。唐振宇主编的《学竖 笛(6)》是该丛书之一。

  目录


一、吹奏准备
(一)竖笛介绍
(二)竖笛吹奏姿势
(三)竖笛吹奏嘴形与手指按孔部位
二、乐曲
1.厄尔嘎兹山
2.欢乐颂(三重奏)
3.斗牛士之歌选自歌剧《卡门》(三重奏)
4.七月的原
5.伦敦德里小调
6.童年
7.三月天(二重奏)
8.快乐的农夫(三重奏)
9.康康舞曲
10.奏鸣曲
11.春选自《四季》(三重奏)
12.优雅的小快板
13.中板
14.单簧管波尔卡舞曲
15.小星星变奏曲
16.土耳其进行曲
17.西西里舞曲
18.绿袖子变奏曲
19.良宵
20.娱乐者
附录 巴洛克式(英式)高音竖笛指法图





古典音乐鉴赏与研究 一部带领您深入探索古典音乐瑰丽世界的深度指南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填写一位假设的音乐学专家名字,例如:林 德明] 出版社: [此处可留空,或填写一家假设的专业出版社名称,例如:和声学苑出版社] 装帧与规格: 精装 / 700页 / 16开 / 附赠精美乐谱选段插页 --- 内容简介 《古典音乐鉴赏与研究》并非一本速成的入门手册,而是一部为严肃的音乐爱好者、学生、乃至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自巴洛克时期至今西方古典音乐的演进脉络、核心美学思想、代表作曲家及其关键作品,并提供一套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鉴赏方法论。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宏观历史框架—中观风格流派—微观作品解析”的逻辑递进,确保读者能够在扎实的时代背景理解下,精准把握音乐语言的精髓。 第一部分:溯源与基石——西方音乐的黄金时代 (约250页) 本部分着重于古典音乐体系的奠基阶段,探讨了音乐从宗教仪式走向世俗表达的关键转折。 第一章:巴洛克的回响(1600-1750) 深入剖析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等巨匠的创作技法。重点解析复调音乐的精妙结构,如赋格的逻辑推演与对位法的运用。书中详尽阐释了“狂想的激情”与“秩序的结构”如何在巴洛克音乐中达到完美平衡。特别设立章节讨论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在确定和声框架中的核心作用,并附有对《平均律钢琴曲集》核心主题的和声进行分析的图表。 第二章:古典主义的理性之光(1730-1820)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早期作品是本章的聚焦对象。我们探讨了奏鸣曲式这一结构范式的确立及其在交响曲、协奏曲和室内乐中的典范应用。清晰界定“清晰、平衡、匀称”的古典美学原则,并追溯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如何将音乐从复杂的对位转向清晰的主调音乐。书中详尽对比了莫扎特三部钢琴协奏曲中主题呈示段的处理方式差异,揭示其创作的演变轨迹。 第三章:贝多芬的革命与过渡 将贝多芬视为连接古典与浪漫的桥梁。本章侧重分析他如何突破既有体裁的限制,将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融入宏大结构,尤其关注其晚期弦乐四重奏中对形式的解构与重塑。通过对《第九交响曲》的结构分析,阐释“英雄主义”主题如何通过交响乐的形式得以升华。 --- 第二部分:情感的潮汐——浪漫主义的澎湃与民族的色彩 (约250页)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成为表达个体心灵深处最直接的媒介。本部分深入探究了情感的无限扩张以及民族主义思潮对音乐创作的深刻影响。 第四章:浪漫主义的抒情核心(1820-1890) 本章聚焦肖邦、舒曼、李斯特等人的艺术歌曲与钢琴独奏作品。我们不仅赏析其旋律的优美,更深入探究“延伸的和声语言”——如何通过半音进行、离调和不协和音的巧妙运用,来描绘复杂多变的情绪状态。对李斯特的交响诗创作,本书提供了结构模型分析,以理解叙事音乐是如何在纯音乐的框架内构建戏剧张力的。 第五章:德奥之外的辉煌 考察了勃拉姆斯、瓦格纳和马勒等人的不同方向。勃拉姆斯的“新古典主义”倾向与对位回归,瓦格纳的“总体艺术作品”概念及其对歌剧的颠覆,以及马勒对交响曲的史诗化拓展。对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系统,本书提供了详细的乐谱索引和功能解析。 第六章:民族主义的觉醒 关注俄国五人组、德沃夏克、格里格等作曲家如何从民间音乐、民族史诗中汲取灵感。探讨民族音调、节奏和调式在提升作品独特性和感染力方面的作用。对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音乐,书中从配器色彩学的角度解析了其戏剧张力的营造。 --- 第三部分:现代的探索与多元的未来 (约200页) 本部分聚焦于20世纪以来音乐的剧烈变革,涉及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序列主义乃至于极简主义等流派。 第七章:印象与破碎的和声 德彪西与拉威尔代表的印象主义,如何通过模糊的音色、对传统调性框架的松动以及对异域音阶(如五声音阶)的运用,在听觉上描绘光影与氛围。本书对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音色和弦”进行了详细的声学分析。 第八章:调性的终结与结构化的实验 深入探讨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Dodecaphony)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第二次维也纳乐派中的实践。对比分析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原始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不同创作阶段。书中特设专题讨论了香农信息论对20世纪先锋音乐结构的影响。 第九章:后现代的语境与未来展望 分析了极简主义(如赖希、格拉斯)对时间感和重复性的重构,以及电子音乐和偶然音乐(如凯奇)对“作曲”这一概念的挑战。本书以开放的姿态探讨了古典音乐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鼓励读者超越既有的流派藩篱,进行批判性聆听。 --- 本书特色与价值 1. 严谨的文献支持: 全书引用了大量一手乐谱、作曲家书信及同期乐评,确保论证的可靠性与学术价值。 2. 跨学科视野: 穿插了哲学、文学、社会学视角,帮助读者理解特定音乐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例如,分析浪漫主义音乐时,辅以歌德与拜伦文学思想的解读。 3. 工具性附录: 包含一份详尽的西方音乐术语表(德/法/意)、常用乐器音域参考,以及一份按时期划分的“必听曲目”精选清单(附带录音版本推荐)。 4. 深度鉴赏指南: 书中不仅告诉您“是什么”,更指导您“如何听”。针对奏鸣曲、赋格、变奏曲等核心曲式,提供了分步骤的聆听图示和分析框架,使复杂的结构变得清晰可循。 《古典音乐鉴赏与研究》致力于成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历史的厚重与听众的当下体验。它不仅是知识的储备库,更是一把开启您对古典音乐世界更深层次理解与热爱的钥匙。阅读本书,您将不再是单纯的听众,而是能洞察音乐家内心世界的同行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追求演奏“质感”的爱好者,对我来说,好的教材不仅要教我“怎么吹”,更要教我“如何吹得好听”。《学竖笛:6》在音色塑造和音乐表达方面的指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会满足于你把音吹准、把节奏吹对,而是深入探讨了“音乐的呼吸”。比如,在讲解如何处理连奏(Legato)时,它不是简单地让你“手指抬起要慢一点”,而是引入了“气流的桥梁”概念,要求你在换指的瞬间,气流的支撑点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仿佛手指只是“轻轻滑过”孔洞,而不是“跳开”再“落下”。这种对气息与指法之间复杂关系的精妙阐述,极大地提升了我演奏的连贯性和流畅度。此外,书中对于“力度记号”(如 p、f 及其渐强渐弱)的讲解也极其到位,它提供了大量的例子,展示了不同力度下,竖笛音色的微妙变化,教你如何用气流的强弱来“描绘”情感的起伏。通过学习这些,我才真正理解,竖笛并非只有那种“尖细”的单调声音,它同样可以拥有深沉、温暖、甚至略带忧郁的色彩。这本书成功地将我从一个“机械演奏者”塑造成了一个尝试理解并表达音乐内涵的“小小音乐家”,这才是任何优秀音乐教材的最终目标。

评分

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学竖笛:6》时,我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的竖笛教材多如牛毛,大多都是换汤不换药的翻版。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具有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感”。这种现代感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视觉设计上,它摒弃了传统教材那种黑白相间的严肃面孔,采用了大量柔和的彩色插图来辅助讲解,比如在介绍如何正确持笛时,配的图示清晰到连手腕的角度都标示得清清楚楚,完全不需要家长或者老师在旁边反复纠正。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教材中融入了一些我从未在严肃教材中见过的元素——一些基于流行音乐或世界民间音乐改编的短小精悍的练习曲。比如有一段练习,它的节奏型明显带有拉丁风味,这瞬间打破了我对竖笛“只能吹古典乐”的刻板印象。它巧妙地将乐理知识点(比如附点节奏、切分音)融入到这些有趣的小品中,使得练习过程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更像是在“演奏一首好听的歌”。这种寓教于乐的深度融合,体现了编者对当代音乐教育趋势的深刻理解,它不仅关注技能的培养,更注重音乐审美的启蒙。对我一个已经有一定音乐基础,但渴望新鲜血液的演奏者来说,这种设计简直是太对胃口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是让我这个“老书虫”感到惊喜。现在很多教材为了压缩成本,纸张薄得像报纸,用几次就边缘卷曲,油墨也容易沾到手上。但《学竖笛:6》的纸张用料相当厚实,略带哑光的处理,即便是长时间在灯下练习,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的印刷质量非常可靠。在那些涉及到快速变化的指法图示中,线条清晰锐利,黑白分明,没有任何模糊或重影,这在演奏时至关重要,因为你必须在一瞬间确定指孔的位置。另外,有一个细节我特别留意了——书本的装订方式。它采用了那种可以完全摊平的骑马钉或无线胶装(具体技术不深究,反正就是能平放),这对于单手拿谱、单手操作乐器的竖笛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以前用的很多书,翻到一半就啪的一声合上了,练习时总要用手肘或别的东西压着,非常不方便。这本教材的设计者显然是真正站在演奏者的角度考虑了这些实际操作中的痛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的“使用体验”远超同类产品,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精心设计的学习工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购买这本《学竖笛:6》的初衷,其实是想帮我那小学三年级的侄女寻找一套靠谱的入门教材。我记得她刚拿到她那把小小的竖笛时,连怎么把嘴唇贴上去都觉得费劲。然而,当我帮她翻阅这本书时,我发现它对绝对初学者的友好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对“发音”这一基础环节的处理。教材并没有急于让你吹出完整的音阶,而是用非常夸张且直观的方式,教导孩子如何控制“气流的形状”。比如,它用“像吹蜡烛但不能吹灭火焰”的比喻来形容气流的稳定,还配了一个卡通形象的小人,嘴型夸张地展示了正确的“口型”。更绝妙的是,在教授第一个音符D时,它没有立刻进入复杂的五线谱,而是先用“图形化”的表示法,告诉你“哪个手指要盖住哪个孔”,这种过渡非常平滑,极大地降低了儿童面对陌生符号系统的畏惧感。而且,书中的很多练习曲,主题都围绕着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比如“小猫的午后时光”、“追逐蝴蝶”,这使得枯燥的指法练习拥有了故事的背景,侄女学起来就更有代入感,常常是自己主动要求“再吹一遍那个追蝴蝶的曲子”。作为监护人,我看到了孩子学习过程中那种由衷的喜悦,这套教材在儿童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上,确实下了大功夫。

评分

这本《学竖笛:6》简直是为我这种半途而废的音乐学习者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之前学过几年长笛,但因为种种原因停了下来,手指对乐器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所以看到这套竖笛教材时,我就忍不住下手了。首先要赞叹的是它的编排逻辑,它不像一些老旧的教材那样堆砌枯燥的音阶和练习曲。拿到书后我首先翻阅的是中间那些小曲子的部分,它们选曲的眼光实在太好了,那种轻快、活泼的旋律,即便是最基础的指法,也能吹奏出悦耳的“小调子”,这极大地满足了我一个初学者的“成就感”——你知道,那种刚学会一点点就能发出像模像样的声音的感觉,是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而且,教材中对于气息的运用和指法的图解非常细致入微,比如某几个需要快速换指的地方,它会用小图标提示你提前预备哪个手指,这种细微的引导,比我以前请的老师讲得还要到位。我记得有一段关于高音区如何保持气息稳定的讲解,它描述得像是在教人如何“轻柔地吹气球”,而不是生硬地要求“用更大的气流”,这种形象化的比喻一下子就让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对于我这种自学者来说,这种清晰且富有人情味的指导,比冷冰冰的乐理知识重要一万倍。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对乐器学习的热情,它不是在“教你学”,而是在“诱导你爱上”演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