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印刷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定价:17.00元
售价:11.6元,便宜5.4元,折扣68
作者:龚应荣
出版社: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3-01
ISBN:97878000017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分十三章。从印刷企业的经营战略、营销、目标、计划、生产、质量管理、经济责任制,技术进步,人才开发,行业管理和职业道德诸方面,以当今国际上先进的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对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蓬勃发展着的印刷企业亟待解决和完善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是印刷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指导性图书。适于印刷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印刷教育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章 印刷企业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节 印刷企业管理的沿革
第二节 印刷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印刷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 印刷企业的经营战略
节 经营的定义和重点
第二节 印刷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印刷企业经营战略的重点和特点
第四节 印刷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
第五节 产品的经济寿命
第六节 经营战略的基本类型
第七节 经营战略的决策
第三章 印刷企业的营销管理
节 印刷品市场
第二节 印刷品市场的分类
第三节 印刷产品和结构优化
第四节 印刷产品价格策略和促销
第四章 印刷企业的目标管理
节 印刷企业目标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印刷企业目标设置
第三节 印刷企业制订目标的步骤和方法
第四节 印刷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四章 印刷企业经营计划的管理
节 印刷企业计划管理的任务和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 经营计划的特点和分类
第三节 经营计划的主要指标
第四节 经营计划的编制和执行
第五节 网络计划技术
第六节 印刷企业的作业计划与调度
第七节 企业计划管理的基础工作
第六章 印刷企业的生产管理
节 生产管理的准备和工作重点
第二节 生产类型
第三节 生产过程的组织
第四节 现场管理
第七章 印刷企业质量管理和国际标准ISO 9000
节 印刷品的质量特性和标准
第二节 印刷企业的质量体系
第三节 全面质量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 质量体系审核
第五节 印刷企业质量管理技术
第八章 印刷企业设备管理和标准化
节 印刷设备的更新和改造
第二节 印刷设备的维修和保养
第三节 标准化工作的沿革和一般概念
第四节 印刷标准的内容
第九章 印刷企业的经济责任制
节 企业经济责任制的概念
第二节 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形式
第三节 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基础
第四节 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内容
第五节 企业经济责任制的组织设施
第六节 要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第十章 印刷企业的技术进步
第十一章 印刷企业人才开发
第十二章 印刷企业的行业管理
第十三章 印刷职业道德
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翻阅,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关于数字化转型和工业4.0在印刷领域具体实践的章节,因为当前行业变革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传统,似乎更侧重于上世纪末期到本世纪初的成熟管理经验的总结。关于流程再造(BPR)的讨论,更多是基于传统的工作流,比如订单接收、设计校对、制版、打样、批量生产的线性模型。然而,现在的印刷企业,尤其是高端包装和特种印刷领域,已经大量引入了JIT(Just-In-Time)生产和高度自动化的色彩管理系统,这些系统要求管理层具备跨越传统部门壁垒的整合能力。书中对于“智能工厂”的概念提及非常谨慎和概括,缺乏对具体技术栈——比如云计算在印前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或者RFID技术在成品仓储物流中的集成——的深入剖析和可行性分析。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更倾向于一个“基础管理知识普及读本”,而不是一本引领行业未来方向的“前沿洞察”。对于希望借此书找到应对技术冲击的“路线图”的读者而言,可能会感到失望。
评分最后,在企业文化和领导力构建方面,这本书的内容也显得非常“安全”和“通用”。它赞扬了授权、团队合作和愿景驱动的重要性,这些都是管理学中的黄金法则,无疑是正确的。但印刷行业,尤其是在传统的大型国有或家族式企业中,往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层级观念和对“老师傅”经验的过度依赖。成功的企业管理变革,往往需要强有力的、甚至带有颠覆性的领导力来打破旧有思维定式。这本书对如何处理这种“技术继承者与新管理理念”之间的冲突,如何设计有效的变革管理方案以应对来自车间一线的抵触情绪,着墨甚少。它更像是在描述一个“理想中”的、所有人都接受新规范的完美企业环境,而不是一个充满复杂人际关系和历史包袱的真实工作场所。因此,对于那些正处于转型阵痛期、急需“破局”的管理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精神指引略显单薄,它更像是一剂镇静剂,而非一剂强心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读起来有点像是在啃一本翻译腔很重的教材,大量的术语堆砌和长句结构,使得理解的流畅性大打折扣。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前辈企业家那种充满江湖气和实战经验的分享,比如他们是如何在市场低谷期咬牙坚持,或者如何与难缠的供应商周旋的“黑科技”。但书中呈现的更多是标准的教科书式流程图和规范化的管理框架。例如,在讲解质量控制体系时,它详尽地罗列了ISO标准的各个条款,并给出了各种模型的比对,这对于初学者建立理论认知或许有帮助,但对于已经运营多年,急需解决实际痛点(比如油墨粘度波动导致的印刷套印不准问题)的管理者来说,显得过于理论化和空泛。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非标准化”的解决方案,那些只有身处行业深处才能体会到的、需要经验和直觉去判断的临界点管理。这本书对于“管理”的理解,似乎更偏向于组织架构和财务报表的分析,而对“经营”中那些围绕“材料、设备、工艺”展开的细致入微的优化艺术着墨不多,给人一种“纸上谈兵”的疏离感。
评分这本书在“成本核算”那一章的处理,也让我感觉意犹未尽。成本控制是印刷企业的生命线,因为原材料(纸张、油墨)价格波动巨大,且市场竞争激烈,微小的成本优势都能转化为巨大的利润空间。我期待的是能看到针对不同印刷工艺——比如数字印刷与传统凹版印刷在单位产出成本上的动态平衡分析,或者一套详细的废品率波动对最终定价模型的冲击分析。书中给出的成本模型非常标准,主要围绕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基础划分,并使用了成熟的经济学公式进行推导。但它似乎忽略了印刷行业的特殊性,比如设备的维护保养成本占总运营成本的比例极高,这部分“隐性成本”或“预防性投入”在书中只是被简单地归类到管理费用,而没有被提升到战略决策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的分析缺乏那种能够直接作用于车间采购和生产计划的“实操性穿透力”,读完后,我感觉对如何开源节流的理解,并没有比我过去几年在行业内摸爬滚打获得的经验有显著增加。
评分拿到这本《印刷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后,我满心期待,想着能从中窥见现代印刷行业那些精妙的运营策略和高效的管理心法。然而,阅读过程却像是在一片广袤的、关于企业战略的理论海洋中航行,虽然航道清晰,但导航的焦点似乎总是停留在更宏观的商业逻辑上,而鲜少深入到印刷车间里那些充满油墨和纸张气味的实际操作细节。这本书的笔触非常冷静和学术化,它花了大量篇幅去阐述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何进行市场细分和差异化竞争,这些内容无疑对任何一家制造业企业都是有益的——比如关于供应链风险的评估、跨部门沟通效率的优化机制,甚至还有一些关于人力资源激励理论的探讨。但对于一个急切想知道“如何优化我们那台老旧的胶印机出废率”或者“如何精确计算覆膜工序的能耗成本”的读者来说,这些宏大的叙事多少有些“高屋建瓴”了。我期待的是能看到更多贴近生产一线的案例研究,比如某家企业如何通过引进智能排版系统成功缩短了交货周期,或者在环保法规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他们是如何转型升级油墨处理流程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MBA毕业生的企业管理通论,将印刷行业仅仅当作一个应用这些通用理论的载体,而没有充分挖掘和展现这个古老而又不断演进的行业的独特性和技术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